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有关苏轼写的庐山诗句(苏轼游庐山被迫营业)

有关苏轼写的庐山诗句(苏轼游庐山被迫营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北宋·苏轼其中张九龄和李白二人,同时以“庐山瀑布”为题,分别留下了《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和《望庐山瀑布》;白居易避开前人的锋芒,不写瀑布,写下了《大林寺桃花》,同样享有盛名。苏轼自问在写诗这方面,虽然小有成就,但是恐怕还是比不过唐代这些前贤,因此他曾经对和自己同行的僧人参寥表示:“此行绝不作诗。”但是登山之后,苏轼却意外发现自己在庐山的僧侣当中,还是颇有名气的。于是就逐渐放开了心胸,又从庐山的风景当中得到了启发,然后写下了《题西林壁》这首传世名作。

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苏轼调任汝州团练副使,赴任途中经过江西九江,与一僧一俗,同游了著名的庐山。

有关苏轼写的庐山诗句(苏轼游庐山被迫营业)(1)

不过在登山之初,苏轼曾经发誓“此行绝不作诗”,但是后来进入山中以后,他架不住山中僧侣的热情,诗是写了一首又一首。

在庐山盘桓多日之后,某一天苏轼游历了西林寺,突然从大自然中得到了灵感,写下了一首饱含哲理的诗,这就是中国诗坛上的一个顶峰——《题西林壁》。

庐山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骚客们喜欢的风景游览的胜地。唐代名相张九龄、“诗仙”李白和大诗人白居易都曾经登临庐山,并写下著名的诗歌。

其中张九龄和李白二人,同时以“庐山瀑布”为题,分别留下了《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和《望庐山瀑布》;白居易避开前人的锋芒,不写瀑布,写下了《大林寺桃花》,同样享有盛名。

苏轼自问在写诗这方面,虽然小有成就,但是恐怕还是比不过唐代这些前贤,因此他曾经对和自己同行的僧人参寥表示:“此行绝不作诗。”

有关苏轼写的庐山诗句(苏轼游庐山被迫营业)(2)

但是登山之后,苏轼却意外发现自己在庐山的僧侣当中,还是颇有名气的。于是就逐渐放开了心胸,又从庐山的风景当中得到了启发,然后写下了《题西林壁》这首传世名作。

《题西林壁》赏析

《题西林壁》——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白话翻译:

连绵起伏的庐山奇峰,横着看,是一条山岭;侧面看,就成了一座高耸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去看它,它总是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人们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是因为身处于山的包围之中。

苏轼这首七绝,并不是以创作手法和情感表达取胜的。它之所以这么有名,其实是因为这首诗里蕴含着一个关于认知的哲理。

有关苏轼写的庐山诗句(苏轼游庐山被迫营业)(3)

即:一个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总是会受到自身所处的环境局限。与此同时,苏轼还在这首诗里暗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如果想要摆脱这种认知上的局限,就唯有从多个视角入手,跳出山的包围,在更高、更远的地方去观察它。

王安石在青年时代,曾经写过一首《登飞来峰》,诗中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里提到的,既是一种扫清前途障碍的办法,也是一种认清事物本质的方法。

不过苏轼认为,光是站得高还不行。因为“山”是从四面八方包围着你的,所以你只要一日“身在此山中”,那么你就一日无法看清山的全貌。

苏轼的观点后来得到了大家的公认,成了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道理。后来的文人在生活中遇到迷惘时,总爱引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有关苏轼写的庐山诗句(苏轼游庐山被迫营业)(4)

话说,其实早在苏轼题下这首诗的二百多年以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已经写下了《对酒五首》,诗中有一句:“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白居易以此感叹,普通人并不知道自己拼尽全力也要去抢、去争的那个世界,从宏观的角度看来只有一个蜗牛壳那般大;而人生百年对于漫长的时间来说,不过像是打火石一闪而灭。

白居易在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但是他并没有提出解决的办法。苏轼则在《题西林壁》中暗示了一个解决的办法,那就是不让自己置身于山的包围当中。

佛教的《大般涅槃经》里面,有一个关于《盲人摸象》的故事,很多人都听说过。讲的是几个没有见过大象的盲人,各自根据自己摸到的象的一个器官,来描述大象的全貌。

摸到象鼻子的人,认为大象就是一根柱子;摸到象耳的人,认为大象就是一把扇子;摸到象身的人则认为,大象就是一面墙。这些人是因为眼睛看不见,所以才会凭手去感受事物。

有关苏轼写的庐山诗句(苏轼游庐山被迫营业)(5)

然而他们又没有摸到整只大象,所以就得到了错误的结论。事实上,一个视力正常,又从未见过大象的人,假如在十厘米以内的近距离观察大象,同样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所以要想了解事物的全貌,那么就必须脱离“山”的包围,站到一个可以让视野囊括“庐山”全貌的地方去。站得够高,才能看得够远和够全面。

以上说的是对具体事物的观察,不过在对待抽象概念和信息的接受上,这个道理其实同样是适用的。比如,我们如今身处于一个网络时代,时时被各种“大数据算法”包围着。

当我们特别关注某一类新闻资讯的时候,那么各大平台就不断地用“大数据算法”,捕捉我们的偏好,谈好再拼命地向我们推送类似的讯息。

比如你是一个足球迷,看球的时候支持A国足球队,反对B国足球队。“大数据”捕捉到了你的偏好,于是一天推送十几篇分析A国足球队发展现状与前景的新闻消息给你瞧。

有关苏轼写的庐山诗句(苏轼游庐山被迫营业)(6)

但是关于B国足球队的分析,你几乎就看不到。时间一久,你可能就会认为全世界的球迷都和自己一样,只喜欢A国足球队。

假如把这些资讯换成商品信息,那么“大数据”就会拼命给你推送你经常关注的商品。并且还会自动按照你的经济水平决定,要不要对你“下套”。

这些或多或少带着一点点“欺诈”的讯息,像潮水一样从四面八方朝我们涌来,最终把我们包围,成为“只缘身在此山中”中的那个“山”。

如果我们这个时候不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已经是“只缘身在此山中”了,那么接下来,我们只能被“大数据”蒙蔽,作出一些不合理甚至是的理解与选择。

苏轼这首千古流传的《题西林壁》告诉我们,当前我们眼中看到的这个世界,可能并不是这个世界的全貌。因为我们被这个世界包围了,根本无法看到它的全貌。

有关苏轼写的庐山诗句(苏轼游庐山被迫营业)(7)

想要清醒地认识这个世界的全貌,唯有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等各个不同的方向,不断地尝试变换视角,跳出思维定势,打破认知的局限,去找到真相。

这个道理在今人看来其实是非常浅显的,就连很多小孩子或许都懂。但是在古代却鲜少有人像苏轼一样,能够清楚明白地将它表达出来。

结语

比起唐诗,宋诗一直因为过于理性、缺乏感性而遭到诟病。许多诗评人都认为,诗自唐代以后,就没有什么学习讨论的价值了。

所以清代人做蒙童学本,只有《唐诗三百首》,没有《宋诗三百首》。不过宋诗虽然写得干巴巴,缺乏唐诗的神韵和风采,但是当中也有一些富含哲理的佳作。

有关苏轼写的庐山诗句(苏轼游庐山被迫营业)(8)

苏轼的《题西林壁》,就是其中的典范。这首诗的价值在于,苏轼向我们明示了一种认识世界,打破思维局限的方法。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