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中华姓氏钟的起源(钟姓氏的汉字演变和家族来源过程荀卿庠整理)

中华姓氏钟的起源(钟姓氏的汉字演变和家族来源过程荀卿庠整理)钟的部首笔画: 5简体部首: 钅繁体字: 鐘汉字结构: 左右结构造字法:钅

中华姓氏钟的起源(钟姓氏的汉字演变和家族来源过程荀卿庠整理)(1)

一、文字演变

中华姓氏钟的起源(钟姓氏的汉字演变和家族来源过程荀卿庠整理)(2)

中华姓氏钟的起源(钟姓氏的汉字演变和家族来源过程荀卿庠整理)(3)

中华姓氏钟的起源(钟姓氏的汉字演变和家族来源过程荀卿庠整理)(4)

中华姓氏钟的起源(钟姓氏的汉字演变和家族来源过程荀卿庠整理)(5)

中华姓氏钟的起源(钟姓氏的汉字演变和家族来源过程荀卿庠整理)(6)

中华姓氏钟的起源(钟姓氏的汉字演变和家族来源过程荀卿庠整理)(7)

中华姓氏钟的起源(钟姓氏的汉字演变和家族来源过程荀卿庠整理)(8)

二、姓氏读音

拼音:zhōng

注音:ㄓㄨㄥ

繁体字: 鐘

汉字结构: 左右结构

造字法:钅

简体部首: 钅

中华姓氏钟的起源(钟姓氏的汉字演变和家族来源过程荀卿庠整理)(9)

钟的部首笔画: 5

总笔画: 9

笔 顺: 撇横横横折竖折横竖

中华姓氏钟的起源(钟姓氏的汉字演变和家族来源过程荀卿庠整理)(10)

五笔86:QKHH

五笔98:QKHH

UniCode:U 949F

四角号码:85706

仓颉:OVL

GBK编码:D6D3

规范汉字编号: 1528

中华姓氏钟的起源(钟姓氏的汉字演变和家族来源过程荀卿庠整理)(11)

金属制成的响器,中空,敲时发声:警钟。编钟(古代乐器。把一系列铜制的钟挂在木架上组成,用小木槌击奏。各时代形制大小不一,枚数也不同)。钟鼎(古铜器总称,上面铭刻文字)。

计时的器具:钟表(钟和表的总称)。座钟。钟鸣漏尽(晨钟已鸣,夜漏将尽。喻年届迟幕)。

指某个一定的时间,小时:钟头(小时,如“开了一个钟钟的会”)。

杯子。

集中,专一:钟情(感情专注)。钟爱(特别爱)。钟灵毓秀(指美好的自然环境产生优秀的人物)。

古代器名,一种圆形铜壶。

中国古代计量单位,春秋时齐国以十釜为“钟”(标准不一)。

姓。

三、姓氏起源

起源一

出自姬姓,伯州犁居钟离故曰钟离,即钟氏,钟子期即其后。

起源二

源于嬴姓,为复姓钟离所改。出自周王朝时期伯益后人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周王朝初期,周武王姬发将远古东夷族首领伯益的后人封在钟离邑,后建有钟离国,亦称童鹿国,是一个很小的诸侯国,子爵,国君称钟离子。钟离国最初的国址在山东地区,后来在东周初期迁到淮河中游流域(今安徽蚌埠)。到了春秋中期,钟离国被强大的楚国在周景王姬贵七年(楚灵王熊虔三年,公元前538年)攻占,钟离国灭,楚灵王分改钟离国故地为濠州、舒城,钟离子被迫成为楚国的下臣。后楚灵王又允许其复国,但成为了楚国的附庸小国,钟离国君的爵号降为“君”,国境限于钟离城一带(今安徽蚌埠小蚌埠镇双墩村)。

起源三

源于芈姓,楚公族钟建封于钟吾国 其后为钟吾氏 后简写为钟氏。东周时钟吾子爵封地,建立“钟吾国”,在今江苏新沂市。宿迁为钟吾子国,后归附楚国。公元前512年钟吾国被并入吴国。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1年),又被楚国夺回。

中华姓氏钟的起源(钟姓氏的汉字演变和家族来源过程荀卿庠整理)(12)

起源四

以官为氏,是周期乐宫官钟师的后裔。据《周礼·春官》记载,古代有官名“金童师”,掌击钟奏乐。因此 清人张澍《姓氏寻源》中认为钟氏“当是以官为氏”。 《左传》载有:鲁成公七年(公元前584年),郑人“囚郧公钟仪,献诸晋”。 宋人邓名世在《古今氏书辨证》中说:“钟建乃仪之后,而子期又建之孙,皆非出自州犁”。 因此,湖南蓝山县钟氏第八届族谱称,该姓出自姬周之族,有钟师掌金奏。春秋时,子央失其世官,散逸列国,遂以钟为姓。

起源五

源于羌族和吐谷浑部落等,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西汉甘肃临洮的钟羌,以族名汉字音译为姓。

北魏高祖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执政时期,有羌族人内附,北魏孝文帝特赐其姓钟氏,全名为钟岂。其后裔子孙世代为钟氏至今。 秦汉以后,北方部落逐渐强大,不断南侵扩张,到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战火连年不断,中原政权频繁更迭,北方民族大批进入中原,中原百姓南迁东移,南北朝北魏吐谷浑部落的羌族、唐朝川北岷山的羌族中均有钟姓

起源六

源于畲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少数民族中钟氏最多的是畲族,传说是高辛氏后裔伯夷的后代。传说,畲族的始祖盘瓠生有三子一女,三子分别姓盘氏(盘庚)、蓝氏(蓝光辉)、雷氏,一女名叫龙郎公主。后来,有一个叫钟志深的汉族青年入赘,与龙郎公主结婚,因而由汉族改为畲族,并将汉姓钟氏带入畲族,钟志深遂成为畲族钟氏的始祖。 隋朝岭南临贺的俚人有钟姓,临贺大概在今广西钟山和贺州地区。畲族钟姓的先民,这些少数民族与汉人长期混居,逐步同化,汉化程度较高。

畲族钟氏一族主要分布在闽、浙、赣、粤、桂数省之地。

起源七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蒙古族钟吉氏,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抚顺(今辽宁抚顺)、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onggi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钟吉氏所冠汉姓即为钟氏。

中华姓氏钟的起源(钟姓氏的汉字演变和家族来源过程荀卿庠整理)(13)

起源八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宗佳氏,亦称周佳氏,或音译作钟吉氏,满语拼音为Jonggiya Hala,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辉河(今黑龙江上游或嫩江一带),后多冠汉姓为钟氏、周氏等。

⑵.满族觉罗氏,满语为Gioro Hala,后有冠汉姓为钟氏者。

起源九

源于彝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彝族钟氏,源出狄俄米安家支的钟里氏、钟拉氏。后在名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省改为单字汉姓钟氏,世代相传至今。

起源十

源于裕固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裕固族,起源于唐朝时期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鹘民族,祖先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的丁零、公元四世纪的铁勒和居住在色椤格河和鄂尔浑河流域的回纥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该民族曾称自称为“撒里维吾尔”。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其本民族的意愿,确定以同明朝时期的称谓“尧呼尔”谐音相近的“裕固”(汉文富裕巩固之意)为民族称谓。1954年2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在甘肃省建立了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裕固族钟氏,源出贺郎格家部落钟鄂勒氏族,世居甘肃南部,在清末民初改汉姓为钟氏。

起源十一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今白族、回 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钟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四、得姓始祖

钟子期(前413年—前354年),钟氏,名徽,字子期,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集贤村)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的樵夫。历史上记载伯牙探亲回国时,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正巧遇见,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因兴趣相投,两人就成了至交。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生不再鼓琴。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中华姓氏钟的起源(钟姓氏的汉字演变和家族来源过程荀卿庠整理)(14)

五、人口分布

不论是复姓的“钟离”还是单姓的“钟”,都是发源于今安徽省境。”先秦时期,钟姓主要活动在楚国境内的湖北、湖南以及山东一带。

汉晋南北朝时钟姓已经向东播迁到江浙皖赣、中原地区,其中颖川钟氏后来成为全国各地钟氏的主要来源。

隋朝时由于岭南俚人的钟姓在广西和湖南交界地区的势力,随后两广地区的钟姓发展迅速,当地的土著均纷纷加入汉族。唐朝时两次中原南下移民福建。宋元明时钟姓实际已经成为南方的著名姓氏。

宋元明600余年,钟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中国重新形成了以江西为重心的南部和东南部钟姓人口聚集区。

从清乾隆帝开始,闽、粤钟氏陆续有人迁入台湾,后又有人迁往海外。

宋朝时期,钟姓大约有12万余人,约占中国人口的0.16%,排在第一百位。钟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中国钟姓总人口的31.7%。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南、湖北、江苏,这四省的钟姓大约占钟姓总人口的83%,其次分布于安徽、四川、浙江、河南,这四省的钟姓又集中了15%。钟姓的重心在江南,中国已形成了以江西、湖南为中心区的南方钟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钟姓大约有37余万人,约占中国人口的0.4%,为明朝第六十二位大姓。宋元明600年中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钟姓人口增长高于中国人口的增长速度,钟姓人口纯增长率是200%,比宋朝净增加了25万。这个超常的增加的数字与湖南地区的南方土著钟姓大批汉化有关联。江西仍为钟姓的第一大省,约占钟姓总人口的39%。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广东、浙江,这三省钟姓大约占钟姓总人口的72%,其次分布于甘肃、湖南、安徽,这三省的钟姓又集中了15%。

中华姓氏钟的起源(钟姓氏的汉字演变和家族来源过程荀卿庠整理)(15)

当代钟姓的人口约624万,排在中国第56位,大约占中国人口的0.35%。在中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广东、江西、四川、广西四省区,大约占钟姓总人口的65%。其次在湖南、福建、重庆、浙江,这四省市的钟姓又占了19%。广东居住了钟姓总人口的26%,为钟姓第一大省。中国形成了两广、湘赣闽、川渝三个钟姓聚集中心区。在600年间,钟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部向华南、四川迁移成为主流。在粤桂琼、赣闽、浙江南端、湖南大部、贵州东南、湖北东南端、四川东南、黑龙江与内蒙古北段交界地区,钟姓一般占当地人口比例在0.6%以上,其中中心地区可达2.5%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3%,居住了大约64%的钟姓人群。在云南东部、川贵大部、重庆、湖南北部、湖北中部;安徽南部、浙江大部、江苏南端、上海、台湾,钟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3%一0.6%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3.2%,居住了大约22%的钟姓人群。

六、家谱文献

颖川郡钟氏族谱,(清)锺鳌编辑,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浙江萧山钱清钟氏宗谱六卷,(清)锺廷灿辑,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承启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浙江鄞县鄞东钟氏家谱二卷,(清)锺和祯纂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追远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湖南平江钟氏族谱三十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松霞阁木刻活字印本,存第三十卷

广东新会钟氏族谱一卷,(清)钟淇增辑,木刻活字印本

四川成都钟氏族谱,(清)钟人纪、钟德超等纂修,清同治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

,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铅印本

四川成都蜀西钟氏族谱,(清)钟翼达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

钟氏宗谱,(清)钟廷贤、钟万福编修,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

钟氏族谱,(清)钟宾鸿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钟氏三修族谱三十二卷,(清)钟瑞戮纂修,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颖川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二册

钟氏族谱,(清)钟炳江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浙江金华钟氏三塘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中华姓氏钟的起源(钟姓氏的汉字演变和家族来源过程荀卿庠整理)(16)

江西万载深塘钟成公支谱,(清)钟华朗等修,清同治年间颖川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江西万载钟氏族谱,(清)钟国英修,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

钟氏族谱三十卷,著者待考,清光绪癸卯年(公元1903年)颖川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册

江西万载钟氏福房支谱十三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丁酉年(公元1897年)思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

兴国岑口钟氏三修族谱,著者待考,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钟氏重修族谱,著者待考,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

中国江东钟氏族谱,(民国)锺愈、锺人杰重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天津华新印刷局铅印本八册

江麻常州毗陵钟氏续修宗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民国)锺守忠等纂修,民圃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慎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

浙江萧山钱清钟氏宗谱十二卷,(民国)钱福球等重修,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承曾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浙江鄞县新江钟氏家乘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锺昭沧、锺穆宝等纂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树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

浙江浦江浦阳潮溪钟氏宗谱十二卷,(民国)锺士瀛总理,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爱敬堂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常山定阳钟氏宗谱,(民国)锺法茂重修,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蓝山钟氏八修族谱十二卷,(民国)钟才濬、钟才让等纂,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长沙排印本,存第一~十一卷

湖南益阳钟氏八修族谱四十八卷,首二卷、末二卷,(民国)钟怀德、钟发正修,钟达辉等纂,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卷首二卷、卷末二卷

广东钟氏家谱,钟兴会修,木刻活字印本五册

广东南海大沥龙腹乡钟氏家谱七卷,(民国)钟相彦、钟北麟续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

四川成都钟赁氏宗谱一卷,(民国)钟永成、钟正常等纂修,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成都石印本一册

四川内江新修钟氏瑞龄公派下支谱,(民国)钟高榜、钟俊明纂,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排印本一册

四川内江钟氏族谱四卷,(民国)钟炳先续修,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石印本

四川内江钟氏复周祠族谱六卷,(民国)钟泽南修,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自贡明光石印社石印本六册

四川内江威远钟氏族谱,(民国)钟永玉纂修,民国年间石印本

四川资州西乡大有场钟氏族谱六卷,首二卷,(民国)钟肇芬编,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资州木刻活字印本五册

四川云阳钟氏家乘十六卷,(民国)钟汉章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大宗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

四川仪陇钟氏族谱一卷,(民国)钟培植、钟喆修,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篡修,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木刻活字印本

香港新界元朗大旗岭颖川钟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钟振业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江西万载昌田钟氏福房支谱十二卷,首一卷、末卷上下两册,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

钟氏族谱,(民国)钟家勤编,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华阳钟氏石印本一册

江西万载昌田钟氏寿房支谱,(民国)钟吉良等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册

江西万载钟氏寿房支谱,(民国)钟吉良等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

湖南益阳钟氏九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五册

江西万载昌田钟祠牌谱,(民国)钟天乐等修,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

云阳钟氏家乘十六卷,(民国)钟汉章纂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大宗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

钟氏复周祠族谱六卷,(民国)钟泽南纂修,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石印本六册

钟氏族谱,(民国)钟应光纂修,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铅印本四册

钟氏族谱,(民国)钟人纪纂修,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铅印本四册

钟氏三修支谱十卷,著者待考,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颖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钟尚公祠牌谱五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颖川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

钟氏九修族谱一百零一辑(三十卷,三编),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印本,今仅存二十七册

江西兴国赣县鹭桃溪钟氏联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石印本八册

钟氏九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五册,缺少第二~五卷

江西万载昌田钟祠牌谱五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思孝堂铅印本五册

江西万载昌田钟氏宁房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

钟氏四修支谱十一卷,首末一卷共十六册,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光裕堂、大宗堂、爱敬堂、树德堂、承曾堂、慎德堂、思孝堂、孝思堂、颖川堂、松霞阁、追远堂、承启堂、木刻活字印本

钟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排印本

七、郡望堂号

郡望

颍川郡: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嬴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禹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一带地区。东魏时期迁治颍阴(后为长社,今河南许昌)。隋、唐两朝为许州颍川郡。

竟陵郡:秦置郡,治所在今湖北潜江西北.西晋时分江夏郡置,治所在石城(今湖北钟祥)。南朝宋相当今湖北钟祥、天门、京山、潜江、沔阳等县地。

中华姓氏钟的起源(钟姓氏的汉字演变和家族来源过程荀卿庠整理)(17)

堂号

颍川堂:以望立堂。

竟陵堂:以望立堂。

四德堂:春秋楚国、郑国交战的时候,楚国钟仪被郑国俘虏献给了晋国。晋国公赞他不忘本是仁,不忘旧是信,无私是忠,尊君是敬。他有这四德,给他的大任务必定能办得很好。”于是晋景公以对外国使臣的礼侍他,叫他回楚国谈判和平。

八、字辈排行

湖南桂阳杨柳及桂阳石马,云生从世德。美尚继先贤。朝廷宝国定。荣华富贵全。

山东滕州,文武世家,以汝继承,懋昭令德,永延昌明,思本赣源,安康相传,志坚道盛,立建新业

湖南祁阳,惟思仁(润)万(志)汉(瑄)廷(定)荣(瑞)友(大)成(宾)志(世)应(鸣)上(养)天(秀)三(士)永(笙)五(奇)仕(绍)德(汉)大(名)人式贻经裕正贤崇元开履泰孝友本家传

湖南零陵,惟思善文定经(纯)天桥(宾)尚友铬连美凤(子)生集仕学钜求荣炳基铣浩楚列垂锦洪材焕域钦治业勋培

湖南祁东,道龙彦思友世廷兴鼎明天良方大成文学上国之光功业昭楚汉分法绍前人乃祖家声远多士永怀珍

湖南蓝山,念少嫩六荣文原以永世富贵万子福德正大立朝良才华国积学含弘存心秉直攸叙彝伦高标器识振武昭平匡时赞翊克绍崇光允作仪式运启昌隆庆延兆亿

湖南新化炳导房,炳元先廉迁文升永应朝承正大上献佳玉叶发香

鹧鸪塘,炳元镇泰玺万尚荣华兴良世气开大佳玉叶发香

湖南衡阳,守国凤朝仪传家仰祖芳文华开景运世德有余光明礼祯英俊继贤祚昆昌智孝财仕奇荣强永兴旺

湖南衡山,大海生金国泰联荣紫受龙应祖景系廷时朝明日本立邦宁道超德裕发达文清世泽广远敦厚继承庆登灵瑞秀拔奇英

湖南宁乡,绍廷世国子启家邦昌大文明贤才振兴鸿仪耀彩玉德增英诗书继美先泽维新科甲永远湘宁长隆孝修培亦绪承显裕经纶

湖南平江,恢振连科甲承修定炽昌魁星高北斗名士耀南唐礼乐家声远诗书世德长文章辉上国富贵永传芳

湖南钟湛,清溪五世下应庆谷智淑一廷仕玉成文才远天收

湖南醴陵,正明裕文瑞开发绍家声为善培根本敦书道义崇英贤钦继起万世庆昌隆

湖南浏阳,四维六念万日明国益青源伯锡文福传书受善名学优昭世训道德振家声继绍期宏久贤能定可成

湖南益阳,世泽广远敦厚继承庆登灵瑞秀拔奇英肇祥有自锡福维钧宏功允著荫翼昌义敷志能昭敬方声定启贤典章隆代守孝友合家传修业希名士怀才会盛年高科逢上选光显焕宗先

湖南桑植白族,宝珠珍琥旺庆曙、瑄明、大吉广生预兆祯祥丕振先德世泽延长英雄继起用佐安邦观光上国孝友文章

湖南益阳八里峡,纲绍……纪绳绵紾

湖南益阳桃江,敷志能昭敬芳声定启贤典章隆代守孝友合家传修业希名士怀才会盛年高科逢上选光显焕宗先

湖南益阳、沅江钟氏湘、鄂合派,源文大启士学校允宗支祖德传芳远荣名及世嗣家声恒克振立品自逢时燕翼光昌盛诗书万代贻

湖南湘乡,昌大文明贤才蔚兴羽仪圣朝光辅紫震诗书继美先泽维新科第承远湘宁长隆

湖南邑中,应景善远虔里叔永世华仲子定懋吉宏敷盛道观光腾文蔚起先德益鸿章衍庆家声振祥开运会长兴隆承国泰英才显大邦俊秀逢时发崇伦必久昌

入湘一支,大海生金国泰联荣紫受龙应祖景系廷时朝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立邦宁道超德裕发达文清世泽广远敦厚继承庆登灵瑞秀拔奇英

江西兴国,祖德绵延远孙支似绩长传家惟孝友继世有文章懋聩昭秦汉丰功耀晋唐调元思越国赞化仰平阳智勇宏谋济明良庶事康勋猷标宇宙品望重乡邦正直清仁让端方笃敬庄修齐崇治道节义迪前光允协捞谦吉旋占祝履祥融和联族谊谆睦叙伦常宗法千秋在嗣徽万载芳颍川垂厚泽奕叶庆荣昌

江西靖安,子孙永昌宗先福长顺龙有庆发荣万方

江西瑞金,应景善远虔里叔允世华仲子定懋吉宏敷盛道观光腾文蔚起先德益鸿章衍庆家声振祥开运会长兴隆承国泰英才显大邦俊秀逢时发崇伦必久昌

江西宁都,志仲伯叔大宏金见文明启发圣人盛德奇英道达世荣贤良君臣交泰永享高福昌隆承先继前裕光腾蔚钰国仕廉杰卓誉令正庆昭传

江西赣县,华依万世昌

四川内江,高山德俊世守传芳元会衍庆贻呈有光兰胜桂发凤兆麟祥嘉乐申锡泰华永章

四川隆昌,文世代荣昌,吉星高红照,宣德有应彰,永远发达长

四川江津,泽永昭崇德源长立世芳光前绳祖武裕后发祯祥

四川自贡,仲从庭德广天锡凤翱翔永兴君国泰万代赐荣昌道统延先泽洪图正大帮纲常明礼仪文学世尊光

四川,元盛世为茂忠训显远久毓寿再加增福大万年有承继业宏昌克俭族兴旺春催浪涛涌廉助贤良光择捷登科峰学思定吉祥濒传智慧路永恒序安康裕煜笃丹青繁茂照群芳金鹏展翅宇鸿鹄创辉煌功勋振五洲仁伦流远长德孝谦恭让楷模后世仿

入川钟氏百代,元能毓奇寿荣钟正兴发芳名应远兆福大万年有先人家道训族众喜气洋建勋立业旺齐献增国强颍川源流地闽汀武平居修谱乃廷凤毅密刚察裕子文启汝志豪华富贵昌亿代传祖德功禄永安康勤学高贤士俊杰振伦常继承需诗礼吉祥同天长

湖北利川,丙应佑元来文生宇明大复朝世以开逢吉向智才孝友登伦己诗书守义方兴科龙选拔立国庆管光树正规范远诗仁德成章永皆平云仲太永定年长

湖北麻阳,盛德传芳远奇才世泽新照朝隆选拔万代美贤名仕昭高宏杨裕厚广多生芝兰常毓俊金殿显光荣

湖北枝盖湖,清溪五世下应庆谷智淑一廷仕玉成文才远天收

湖北,清溪五世下应庆谷智淑一廷仕玉成文才远天收本友声大志道显仰昌期德以敦修懋行田植定基荣名归盛世美誉重熙时丕显辉煌启贤才作育宜秉义建邦治尊贤立国长昂和延寿庆吉善有绳良诗书扬名远尚武功辉煌厚培颍川泽奕叶万年昌

浙江鄞县,一德贻昭穆家齐全百福懿修法圣功大雅崇儒月良伦克尚尊亲行能敦作肃学高世可经道裕容咸淑祖述得英材孙绳勤茂毓嘉谟永乃传吉兆承天禄

浙江遂昌,国成世泰邦奠朝熙德建功扬恩崇庆锡

河南许州,恢振连科甲承修定炽昌魁星高北斗名士耀南唐礼乐家声远诗书世德长文章耀上国富贵永传芳士人立志孝顺宜先克敦大本明德久传继起裕善锡庆斯联世济其美祥发英贤

江苏靖江,成宪宾廷锡泽树勋荣永休昌允降祥瑞

重庆江津,正国兴家大有明孝仪芳积善常富贵福禄现荣光

钟金玉系,金崇贵铭锺音良邦华秀宣应英彦仕声传万世(代义)昌银河星斗现义顺赵家祥茂德朝廷盛永远观国光

钟崇响系,崇胜信惟孟钟鸣守远久毓受载嘉增福泰万言有承宗思德厚嗣绪景纯良英俊升朝选文华上国光

钟氏宝溪堂,英饶士可思仲端世高应承汝元享象问学振邦良瑞起荣宗彦廷有国华扬祥开家自茂敬祖久诗昌”。

山东临沂钟氏字辈:“方起士相右继成

中华姓氏钟的起源(钟姓氏的汉字演变和家族来源过程荀卿庠整理)(18)

九、姓氏名人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钟姓历代名人85名,占总名人数的0.19%,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101位;钟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22%,排在并列第九十一位;钟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21%,排在并列第八十七位;钟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26%,排在并列第七十七位。

钟烈(公元前334年-公元前250年),钟姓受姓始祖,战国时期宋国末代君主宋康王之子。公元前318年,宋康王自立为王后封烈公为“钟邑大夫”。公元前286年,宋国灭亡,烈公逃到豫州钟离山定居,因宋康王曾封烈公“钟邑大夫”,所以烈公就以封地“钟”为姓,成为钟氏烈系受姓太始祖。

钟离春,战国时期齐国人,她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才取胜的皇后。相貌奇丑无比,40岁了还没有嫁人。于是她自己去见齐宣王,陈述齐国危难的状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后被齐宣王采纳,并立为王后。

钟明亮,元代前期农民起义领袖。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冬﹐在福建汀州(今福建长汀)起义,至元二十七年﹐钟明亮病逝﹐起义趋于失败。

钟繇(151年-230年),字元常,三国魏大臣、大书法家。颍川长社(属今河南长葛)人。东汉末举孝廉,累迁廷尉正、黄门侍郎。与晋王羲之并称“钟王”。临终时授子会曰:“吾精思学,学其用笔,每见万类,皆画像之,其专挚如此”。

钟子期,春秋时期楚国人。精音律。相传伯牙鼓琴,他能分辨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因被伯牙引为知音。他死后,伯牙在他的墓前弹了一次琴后就不复鼓琴。

钟会(225年-264年),字士季,颍川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市)人。三国时魏国谋士、将领,曹魏大臣钟繇的儿子

钟嵘,中国南朝文学批评家,字仲伟,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人。曾任参军、记室一类的小官。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年)以后,仿汉代“九品论人,七略裁士”的著作先例,写成诗歌评论专著《诗品》,《隋书·经籍志》又称之为《诗评》。

钟绍京,钟嵘之弟钟屿的玄孙,唐代宰相、书法家、藏书家,善书直凤阁,时号小钟。

钟芳,(1476年-1544年),字仲实、中实,号筠溪。是明代著名的学者、政治家,学问精而兼博,著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医学、军事等领域。

钟若玉(1737年-1802年),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女,字文贞,号元圃。工写墨梅。画临崔白,字学钟、王,诗宗韩、柳。以鬻字自给,腕力苍老,不类闺阁人书。晚依婿家藩氏,以训女生为业。

钟天纬,江苏华亭人,清代著名翻译家,译书数十种,著有《则足集》。

钟荣光,广东香山人,清光绪22年加入兴中会,并创办宣传革命的报纸。1928年岭南大学收归国人自办,任第一校长。次年改任岭南大学荣誉校长。

钟世铭,直隶天津人,字蕙生。清光绪进士。光绪三十二年留学美国哈佛大学,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充直隶高等工业学堂英语教员、教务主任。1921至1925年间,先后任北洋政府盐务署署长、财务处长及总代长。后调任奉天交涉员,未几辞职。

钟芳礼,清代广西人,一说广东花县人。一说原名芳球。入拜上帝会,金田起义后,为御林侍卫。咸丰三年,在天京被封为丞相。

钟颖,清代满州正黄旗人,爱额觉罗氏。曾充四川陆军小学工程处提调,光绪三十三年继任四川陆军第三十三混成协统,兼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总办。辛亥革命后奉调入藏,为办事长官。数年后回川。

以上资料为荀卿庠在网络收集整理,为宣传国学蒙学教材识字为主,了解家族历史为辅,更多资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欢迎建议与留言……

-----------------------------------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