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罗生门观看后的感受(后真相时代来临)

罗生门观看后的感受(后真相时代来临)01.数据到底对我们做了什么?小时候,我们为了更高的分数和更高的智商活着;长大之后,我们为了更高的工资、更适合的结婚对象活着;甚至直到衰老来临,我们依旧被数据把控,我们为了更合理的健康指标活着。更别提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为我们带来便利,但又让我们心惊胆战的“大”数据……数据影响了我们的衣食住行,左右了我们的喜怒哀乐,用桑内·布劳的说法,“我们被数字牵着鼻子走。”怎么会这样?我们为什么自己选择走进了数字的陷阱被它欺骗?数据原本只是一个人造的标签,为什么会反过来成为桎梏我们的枷锁?

你为什么活着?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答案可以有无数种,为了家庭、为了爱人、为了自己,甚至什么都不为,活着只是活着,仅此而已。

不管是上面哪一种答案,它都意味着我们个人的选择,是有意识、主动性的。那你有没有想过,我们的生活或许是一种被动性的,也就是说在某种情况下,我们成了生活的奴隶!

荷兰计量经济学家桑内·布劳在《数据如何误导了我们》当中指出,数据将我们变成了生活的奴隶。或者直白地说,我们沦为了数据的奴隶!

罗生门观看后的感受(后真相时代来临)(1)

小时候,我们为了更高的分数和更高的智商活着;长大之后,我们为了更高的工资、更适合的结婚对象活着;甚至直到衰老来临,我们依旧被数据把控,我们为了更合理的健康指标活着。更别提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为我们带来便利,但又让我们心惊胆战的“大”数据……

数据影响了我们的衣食住行,左右了我们的喜怒哀乐,用桑内·布劳的说法,“我们被数字牵着鼻子走。”

怎么会这样?我们为什么自己选择走进了数字的陷阱被它欺骗?数据原本只是一个人造的标签,为什么会反过来成为桎梏我们的枷锁?

数据到底对我们做了什么?

01.

数据的发展史

在《数据如何误导了我们》一书中,作者桑内·布劳从南丁格尔开始说起,桑内·布劳将南丁格尔称之为“大数据的先驱”,她发明的南丁格尔玫瑰图推动了数据的发展史。

但随后桑内·布劳又说,人类利用数字的历史从数千年前就已经开始了。上千年来,数据不断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也正是统一的数字,为人类提供了更大规模的相互合作的机会。

纵观数据的发展史,人们利用数据的方式一直都围绕着三个步骤,数据的标准化,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

即便是现代社会的“大”数据,也依旧符合这一流程。桑内·布劳在本书中给出了“大”数据的普遍定义:规模、速度、多样性以及准确性(四个单词英文均已v开头,又称四个“v”),换句话说就是,大量、快速、多样且可靠,这正是大数据的核心特征。

从原始社会到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发展史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史,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得以进步,人类对数据的处理能力也得以进步。

但同时伴随着的是,数据(大数据算法)正在获得原来越多的权利,人们对数据的看法已经远远超出了它本身所具有的内涵。

人们逐渐忘记了数据只是一个人造的概念,它本身不代表任何本质性的东西,但我们却要将许多其他含义强加到数据身上。

如此一来,我们不仅仅关注那些重要的数据,反之,那些被我们关注的数据也将逐渐变得重要起来。

人们认为分数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智力,工资可以代表一个人的能力,数据可以决定我们的未来……
数据被强行赋予了原本不属于它的内涵,而我们,数据的创造者,却变成了数据的囚徒。

数据本身是客观的,但当它被赋予其他内涵之时,它就带上了主观色彩,数据成了一种工具,我们解读数据,看到的不再是事实,而只是一种价值判断。

02.

烟草业的弥天骗局

为了说明数据是如何误导我们的,桑内·布劳提到了烟草行业的一场弥天骗局。

1953年,美国烟草业陷入了困境,原因在于癌症研究人员发表了一篇论文,证明烟草会引发癌症。

烟草业大亨们坐不住了,为了洗刷恶名,挽回利益,他们策划了一场持续50年,牺牲无数生命的阴谋,上千名大众信赖的科学家们也参与了这场骗局。

我们或许会认为,烟草大亨们反驳那篇癌症论文的手段,就是证明烟草和癌症无关,甚至证明吸烟有利于健康。

罗生门观看后的感受(后真相时代来临)(2)

当下的我们当然明白,上面的结论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是错的。但事实上,通过玩弄数据,烟草大亨们完全可以得出上述结论,烟民们会相信的。

然而事实证明,烟草大亨们的手段要高明得多,即便他们可以通过玩弄数据得出烟草和癌症无关的结论,但这个结论根本禁不起推敲。因此他们想出了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

烟草大亨们没有去证明吸烟有利于健康,他们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号称要研究烟草与癌症之间的关联。但事实上,他们所做的,只是让人们在研究中得不出来任何结论。

他们不需要证明吸烟有利于健康,他们只要让人们对吸烟的后果犹豫不决就够了,只要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吸烟会致癌,那他们就是成功的。他们花了大价钱,没有得出任何结论,但这恰恰是他们的成功。

对于这种手段,一个烟草业著名品牌的营销总监曾有这样的描述,“怀疑就是我们的产品。”

通过这种手段,烟草业起死回生。没人可以推翻烟草大亨们得出的结论,因为它利用了科学最核心的本质:不确定性。

桑内·布劳在书里面写,怀疑正是科学的本质。烟草业大亨们可耻地利用了科学的核心价值。

他们费尽心机去研究科学,但却并不是为了接近真相,而是让民众更远离真相。

更可耻的是,在烟草业之后,这种混淆视听的营销策略将会进入其他行业,怀疑将会成为他们反驳科学的最有利武器。

科学永远无法推翻这种混淆视听的做法,因为科学本身就是怀疑,因为这些烟草大亨们所展示的都是真实的数据,是真实的真相。

他们没有捏造数据,他们所做的只是隐藏了一部分真相,让大众只看到局部的真相。

局部的真相比谎言更可怕,因为我们几乎无法拆穿它。

03.

后真相时代

正因为人们赋予了数据太多附加含义,因此别与用心的人完全可以通过操纵数据来达到他们想要的任何结果,来捏造他们想要的任何真相。

所以桑内·布劳在书里面会有这样的结论:数字并不是捕捉到了现实,而是取代了现实。

人们使用数字的方法会影响到数字最终呈现出来的方式,因此他们没必要去捏造数据,只需要换一种使用的方法,就完全可以达到目的,呈现出来的依旧是真相,但数据已然被扭曲的面目全非。更糟糕的是,我们无法得知,最初的数据想要证明的是什么。

正应了尼采的那句话:没有事实,只有诠释。在当下,真相不是找出来的,而是造出来的,同样的数据,可以衍生出完全不同的事实,我们陷入了生活的罗生门,进入了后真相时代。

刘擎在《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当中对后真相时代一词有准确的定义:关涉或表示这样一些境况,在其中,客观事实比诉诸情感和个人信念对公众意见的塑造影响更小。

也就是说,在后真相时代,最重要的并不是客观事实,而是如何引导公众意见,数据正是引导公众意见、引导舆论的有利武器。

对数据的使用包含数据的标准化、数据采集以及数据分析三个步骤,这三个步骤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出错的可能。我们最终看到的只是数字,只是一个结果,但在很多时候,数据背后隐藏的事实才是真相。

我们或许会认为大数据算法会更客观,更能反映现实,但桑内·布劳直言,算法在很多时候会变成一种自证预言

自证预言指的是一种人们先入为主的判断,无论其正确与否,都将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人们的行为,以至于这个判断最后真的会实现。

数据本身是客观的,但掌握数据的人可以将自己的主观色彩和价值判断赋予到数据和算法当中。

同样的,我们看到数据的人(桑内·布劳称之为数据的使用者)也会将自己的主观色彩和价值判断赋予数据。

我们坚持的,我们所相信的,就会成为真相,数据最终可以取代现实。

04.

莫言何以被耽美打败

数据不单单可以取代现实,它甚至可以篡改我们的价值取向,乃至于抹杀我们生而为人的价值。

桑内·布劳在讲述烟草业大亨的骗局之时,提到了一个词,“出版偏见”。这是说人们通常只会注意到那些结论为“发现了关联的”研究,这些研究也更容易出版。研究人员为了发表论文,就得想方设法地从数据中找到事物之间某些确切的关联。

而那些不符合这一价值判断的论文,就将失去出版的资格,无法被公众看到,也无从证明自己的价值,哪怕它的结论才代表着真相。

罗生门观看后的感受(后真相时代来临)(3)

这种“出版偏见”我们其实都见识过。在当下的出版环境中,耽美小说和言情小说,往往比严肃文学更受资本青睐,原因很简单,因为它们更好卖,它们的数据更漂亮,能带来更高的价值。

在数据面前,莫言的小说也会被耽美小说打败,因为耽美小说的销量往往更高。即便大浪淘沙,最后留下的一定是严肃文学,但在数据面前,在资本面前,耽美小说的价值确实更高,这正是被数据塑造的价值观。

在这种情势下,很多人往往会将矛头指向出版商,指向耽美小说,指向耽美作家。但仔细想想,他们做了什么错事呢?他们没有违法,甚至连违背道德都谈不上。

似乎没有人做错什么,但确实有人因此受伤。这才是最令人矛盾的。

看完《数据如何误导了我们》,我们就能发现问题到底出在哪。

是那些漂亮的数据将耽美小说捧到了一个它暂时没有企及的高度,是流量,是销量,是热度,这所有一切的数据,让市场认为耽美小说的价值高于严肃文学。这种畸形的价值取向才是问题的根源。

在当下,评判文学作品的标准不再是文学方面的技巧,而是点击率,是销量,是热度,数据比内容更重要,文学的价值则无从谈起。

05.

数据无辜

看上去,桑内·布劳用了一整本书的篇幅来批判数据。但我们不要再次抓错重心。

桑内·布劳在本书的开篇就说了,数据本身是无辜的,犯错的是人。就像科技本身也是无辜的,但人总是擅长挖掘出科技罪恶的一面。

数据同样如此,数据本是客观的,但人们却用它来引导舆论,借它来用真相掩盖真相。数据可以摆脱直觉、认知偏差和利益相关的缺陷,但生而为人,我们却一直受困于此。

于是我们变成了数据的奴隶,戴上了数据的枷锁。

那难道没有什么解脱的方式吗?

桑内·布劳在本书的最后给出了她的看法,简单来说就是,保持清醒,保持怀疑。

我们应该永远意识到,数据只是人认识世界、沟通世界的工具和方式,它从来无法代表任何本质性的东西。

正如桑内·布劳所说,真正重要的事情是很难用数字来表示的

如果我们不想被数据轻易骗过,就该意识到,在数据的背后往往存在许多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它们往往比数据更关键。

因此,桑内·布劳又说,不要让数据成为一个话题的终点,而应该是起点,是一个能让人继续提问并思索下去的理由。

当我们不再迷信数据的时候,我们才有机会真正读懂数据。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