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在风里飘荡(答案在风中飘荡)
答案在风里飘荡(答案在风中飘荡)这个村庄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古朴而安详地座落在这片土地上,静静成长,哺育着子孙们,渐渐老去。正如那块田野中的花朵,在不知不觉间枯萎,凋零。村中的许多人却都似那丰满的蒲公英,不知被风卷到何处,落地,扎根,生长着。 秋,桂花香弥漫在整个村庄里,老人挑起一根长竹竿,在树下打桂花。她娴熟地在花丛间轻轻一挥,便下起一小阵桂花雨,在阳光下,花朵似一颗颗闪耀的流星,倾泻而下,连成一片无瑕的珠帘。我则在树下拍手叫好,捧着满掌的清香,化作心中的甘露。而冬是这片村庄里最为热闹的季节,没有白皑皑的雪花,只有红火的灯笼与爆竹,却也是这苍茫大地最美的光彩。 每个人都是一朵花吧,在逝去的风中飘摇,追寻着时间与答案。 ——题记 “爸比,你会唱小星星吗?”童稚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时,脑海中便浮现出幼时的种种。那位老人,那块小田野,那个村庄。它们都曾经如一朵朵新鲜的花,盛开在童年的沃土中。 老人很慈祥,就像她每个清晨为我准
【夜雨丝】答案在风中飘荡
原创: 华瑶 晚上八点 今天
答案在风中飘荡
每个人都是一朵花吧,在逝去的风中飘摇,追寻着时间与答案。 ——题记
“爸比,你会唱小星星吗?”童稚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时,脑海中便浮现出幼时的种种。那位老人,那块小田野,那个村庄。它们都曾经如一朵朵新鲜的花,盛开在童年的沃土中。
老人很慈祥,就像她每个清晨为我准备的温水一般,柔和而甘甜。春,万物复苏的季节里,那块小田野便在她抚弄下焕发出绿色的活力。夏,苍翠的竹子已攀得与瓦片屋顶一般高,与风一同奏出清新悠扬的曲调。搬一张躺椅,持一把破旧的蒲扇,她搂着我,在耳边喃喃地低唱着熟悉的歌谣,盛夏的时光就随着这蒲扇摇曳着溜走了。
秋,桂花香弥漫在整个村庄里,老人挑起一根长竹竿,在树下打桂花。她娴熟地在花丛间轻轻一挥,便下起一小阵桂花雨,在阳光下,花朵似一颗颗闪耀的流星,倾泻而下,连成一片无瑕的珠帘。我则在树下拍手叫好,捧着满掌的清香,化作心中的甘露。而冬是这片村庄里最为热闹的季节,没有白皑皑的雪花,只有红火的灯笼与爆竹,却也是这苍茫大地最美的光彩。
这个村庄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古朴而安详地座落在这片土地上,静静成长,哺育着子孙们,渐渐老去。正如那块田野中的花朵,在不知不觉间枯萎,凋零。村中的许多人却都似那丰满的蒲公英,不知被风卷到何处,落地,扎根,生长着。
时光是只摇橹的船,咿咿呀呀的,这边还没在意,那边它已摇过一片水域去了。那位老人已不在我身边,那片小田野也已荒废多时,而那个村庄,已不再如以往一般生机。在那段最灰暗的时光中,我经常想,那位老人会去了哪里呢?是到了天上当了一颗闪耀的星星,还是像那花儿一样,随风飘去,无影无踪。
长大后,变得成熟的我自然不会再相信老人是到了天堂的滑稽解释。我也明白物是人非与生老病死是我们必须所接受的事实。成长就是如此,只有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疼痛,才能换来一个轻描淡写的笑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纵使风吹万丈,它们依旧傲立于心。
青春,一个美好又神秘的词语。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花朵吧。如百合,纯洁无暇,温润如玉。似玉莲,宽厚清新。又宛若茉莉,质朴迷人。当时的我们都将锐利的锋芒隐藏,只为得芬芳的盛开。
高中,跨入社会的关键一步。学业,教导,嘱咐就如那最原始的肥料,浇灌着心灵的红壤。而分班,则是那最猛烈的抨击。融洽的班级被分散,深厚的感情也被冰冷地打断,周围的人都变得那么陌生。我,选择展开了隐藏着的锋利,像一株仙人掌,张扬着,不屑着。也正是那样,不知有多少柔软的心灵被我刺伤,而我也因这浑身的锋芒落得遍体鳞伤。
暑假,在多数人选择补习的时间段,我却只身一人又来到了那个老村庄。浓密的田,古老的房,青灰的瓦,疯长的草,破碎的蛛网。所有的一切,都还是老样子。处在这偌大的天地间,耳边是清风的低语,脚下是柔软的细沙,一人的境界也莫过如此吧。享受孤独,享受成长。
是啊,一时的孤单又何妨呢?就像那老村庄,就一直静静地站在那里,它不是孤身一人,离家的游子们总会在某个夜深人静的夜晚回忆起家乡的温暖。丁丽梅曾说:“这世上,总有一些人记得你,就像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我开始相信,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我成功了。身上的锋芒逐渐脱落,随着时间飘走。才发现,身边的人啊,都是那么温暖,他们就是我生命中充满阳光的柠檬,亦或是充满阳光的橙子,为我的黑暗带来光明,给予我酸甜的露。
昨日的我已死去,似那腐朽的花朵,化为泥,孕育出展新的自我。
成长就是如此,不经历艰难的蜕变,就难以化身为悠扬的蝴蝶。若无病树,前头怎会有万木春?纵使生活如潮,我自有帆以挡。
成长的道路上,没有唯一的答案。有人会问:成长是什么样子的?我的回答是,当你成为了自己希望的样子,不再为过去所迁就,不再为前方而畏惧的时候,便是成长。
一切答案就似昨日的花朵,有的凋谢,有的仍立于天地,在风中飘荡着,飘荡着。
留一方空白给曾经的温暖,藏一片明媚给未来的自己。——后记
作者:原兰溪五中溪声文学社社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