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鸡汤让多少人追悔莫及(别让毒鸡汤悄悄地毁了你)
毒鸡汤让多少人追悔莫及(别让毒鸡汤悄悄地毁了你)我们应该如何客观看待鸡汤文?2.部分个人成长励志类的鸡汤文列举的案例贴近生活,容易产生心理学上的巴纳姆效应,使我们容易把自己带入到鸡汤文的角色当中,让我们觉得自己按照鸡汤文主角的方法去做就能获得成功,从而受到精神上的鼓舞。(本文将重点讨论狭义上的鸡汤文,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毒鸡汤。)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看鸡汤文?1.现代社会节奏快,社会中的人精神压力较大,喜欢读鸡汤文的人大多处于一种迷茫、焦虑、脆弱和需要帮助的状态下,鸡汤文语言温和柔软,充满正能量,对于缓解情绪上的失落有一定帮助作用。
喜欢看鸡汤文的读者对这种标题应该不陌生,没错,这就是鸡汤文众多标题中的一种。近年来心灵鸡汤类文章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欢,据调研公司凯度集团 2016 年发布的 《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 显示,情感类的“心灵鸡汤”文章广泛受到微信用户的欢迎,在 50 个热门公众号中情感类账号多达19 个,阅读量由2014年的21%猛增到34%,鸡汤文的流行引起了大众的关注,人们对鸡汤文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本文将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维度逐层剖析鸡汤文的利弊。
鸡汤文是什么?
学术界并没有关于鸡汤文的明确定义,鸡汤文的边界太宽泛了,如果不对鸡汤文做出准确定义,这个问题是没办法讨论的,因此本人结合了部分学者和百度百科的观点从两个维度对鸡汤文做出定义。
从广义上看,鸡汤文是指对个人有激励作用的文章或句子,分为个人向、家庭向、国家向。
从狭义上看,鸡汤文是指对个人有激励作用的文章,这类文章包含着某些人生道理,且有把这些道理强加给读者的倾向,带有作者较强的个人主观色彩,文笔大多温柔细腻,以个人向为主。
(本文将重点讨论狭义上的鸡汤文,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毒鸡汤。)
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看鸡汤文?
1.现代社会节奏快,社会中的人精神压力较大,喜欢读鸡汤文的人大多处于一种迷茫、焦虑、脆弱和需要帮助的状态下,鸡汤文语言温和柔软,充满正能量,对于缓解情绪上的失落有一定帮助作用。
2.部分个人成长励志类的鸡汤文列举的案例贴近生活,容易产生心理学上的巴纳姆效应,使我们容易把自己带入到鸡汤文的角色当中,让我们觉得自己按照鸡汤文主角的方法去做就能获得成功,从而受到精神上的鼓舞。
我们应该如何客观看待鸡汤文?
不可否认在快节奏的社会中,鸡汤文有一定心灵疗愈的作用,因此才能受到广大读者的喜欢,在人们焦虑的时候给予抚慰,犹如一针镇定剂,使人获得精神上宁静,在人们迷茫的时候给予方向,犹如一针兴奋剂,使人获得前进的动力。
但俗话说的好“是药三分毒”,如果一个人身体健康是不需要用到镇定剂和兴奋剂的,镇定剂用多了会麻痹我们的神经,使我们安于现状,不求改变,兴奋剂用多了会使我们神经亢奋,亢奋过后会有深深的无力感。
就比如下面这篇关于自律的文章(节选)
表面看起来没什么问题,因为自律的确是一样很好的品质,无论男女都一样,但问题是文章并没有告诉你不自律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如何达到自律。这就像500斤的胖子,他也知道自己很胖,也知道自己要减肥,但他最需要的不是有人告诉他很胖,这么胖对身体不好,而是需要科学有效方法去帮助他减肥。
这就是毒鸡汤的第一个通病,在价值观上无可厚非 ,推崇个人的自由独立 ,强调成功要靠个人的努力 ,但是文字背后的逻辑却是披着 “价值正确 ”的外衣炒作社会热点 、狠戳年轻人的痛点 ,然后止步于此 。
上面这类鸡汤还算是比较低级的鸡汤,毒性不大,下面要讲的是真正具有迷惑性的毒鸡汤
曾经有一篇名为“那个从来不加班的年轻人后来过得怎么样”的文章被安徽共.青.团的微信公众号转载,后来被删除了,这是在网上找到的原文(节选)。
文章的中心思想很简单,年轻人后半生要想过上好日子就要努力,而怎么努力呢?作者给出的答案是加班,只有加班才能过上好日子,不加班就只能碌碌无为。
这就要说到毒鸡汤的第二个通病,简单归因。毒鸡汤会把很多失败的原因归结为简单化的原因,比如把30岁后过的惨的原因归结为不努力,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把努力等同于加班,其内在的逻辑根本经不起推敲。
说到这里我就要举一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例子,在东京奥运会上苏炳添以9秒83的成绩刷新了亚洲男子100米最快记录,一时间出现了很多报道苏炳添的文章,其中就不乏一些鸡汤文,在夸赞苏炳添的努力,说他每天训练8小时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本着严谨的态度我特意去查阅了相关文献,找到了苏炳添跟专业人士的相关对话,苏炳添每天的训练单元是不一样的,如果只做速度训练的话每天是2.5小时左右,速度加力量训练的话是4个小时左右。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小将桐生祥秀,在突破10秒后他训练更加积极了,每天训练结束后自己还加练,训练时间远超苏炳添的4个小时,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近两年成绩一直在下滑。
如果把这个例子代入到职场,那么苏炳添就是那个每天准时下班的人,桐生祥秀就是那个每天都加班的人,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结果呢?因为升职加薪跟加班之间存在相关性,而不是必然性,努力不等于加班。
我们应该朝着正确的方向去努力,而非一味地通过加班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去使得自己变得更值钱,加班不能感动老板,只能感动自己。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企业的最终目标是盈利,商人不做赔本的买卖,企业跟学校不一样,企业没有培养人的义务,这点在小微型企业比较明显,大型企业之所以有培养人的机会,是因为他们有足够的现金流来保证培养人的投资能够得到更高回报。如果老板每天都让你加班并且美其名曰培养你,你可能得思考一下老板有没有在职场PUA你,尤其是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看,普通人升职加薪的方向应该是打造自身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我有一个高中同学,大专学历,毕业后从事IT行业,去的是小公司,一开始工资很低,但他没有因此而放弃,也没有主动加班过,而是在下班之余花费了很多精力学习,工作一年后花了1万多(报名费)去香港那边考了行业内最顶尖的资格证书(思科认证互联网高级工程师),全球目前只有6万多人拥有这个证书,后面老板发现他的能力比其他人能力都要高,很难在市场上找到能替代他的人,工资自然也就水涨船高了。
他现在已经裸辞一年,但是老板还让他的社保挂靠在公司,并且时不时还会跟他聊天,让他回公司,他没有答应,也没有急着找工作,这份底气不是加班给的,而是自身实力给的。
举这个例子不是让大家都去考证,考证只是众多努力方向的其中一种,岗位不同、行业不同,努力的方向也不一样,只靠一种固定的方式不可能适用于所有人,而且每个人自身的条件跟外部的环境都不一样,需要分析的因素太多。但是那些鸡汤文的作者却很喜欢这么做,把某一个成功案例的某一因素无限放大,去吸引读者,比如各种良莠不齐的逆袭文,其本质跟成功学有异曲同工之妙。王健林会教你成为一个亿万富翁首先得定一个亿的小目标,但是却不会告诉你如何赚一个亿,以及赚一个亿背后的内外部因素。
蓝色部分为相对正确的句子,红色部分为相对错误的句子
这篇毒鸡汤迷惑性不仅体现在简单归因上,以这个截图为例,蓝色部分为相对正确的句子,红色部分为相对错误的句子,我们会发现大多数话在这篇文章中都没有问题,只有极少数的话有问题,这就是毒鸡汤的第三个通病,鱼龙混杂。
第二段最后一句蓝色部分“并不是所有的加班都毫无价值”本来说的是比较中肯的,但是如果看过全篇就会发现作者根本没有论述哪些加班是毫无价值的,而是全篇都在论述加班的价值,加班的好处,文章到底为谁说话一目了然。
后面我找到了这篇文章的作者,她的自我介绍是北大学霸,常春藤海归(仅针对个人,勿上升学校),我也看了她的几篇文章还算比较正常,文笔也不错,但这类高知分子如果心术不正,其破坏力会更大。
他们靠着大部分文笔优美的文章收获了不少粉丝,再偶尔写一两篇夹带私货的文章,这种夹带私货的文章大部分句子还是正常的,一般人很容易就被带偏了,当争议出现的时候作者甚至不用出来说话,因为他们的粉丝或者被带偏的路人就会站出来为作者说话,这才是这种毒鸡汤真正的可怕之处。
虽然这件事已经过去两三年了,但这种毒鸡汤却并没有消失,而是改头换面通过视频的方式在网络上肆意传播,其套路跟文章差不多,夹带的私货也不只有经济利益相关的东西,一旦有人指出视频中的问题就会面临三座大山(粉丝、路人、水军)的压迫。
在新媒体日益成熟的商业模式下,毒鸡汤逐渐成为了不要思想 ,只要感性 ,不求深度 ,只求享乐的逃避主义文化。
人都有焦虑迷茫的时候,偶尔喝点鸡汤也无妨,但不能总是依赖鸡汤,因为这是在逃避问题,根本无助于解决问题,更不能喝毒鸡汤,这无异于饮鸩止渴。生活的底气不是鸡汤给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提升自己才是唯一的出路。
参考文献:
[1] 苏炳添 程志理 周维方.运动行为志研究:短跑技术实践叙事——苏炳添与程志理的训练学对话录[J].体育与科学 2020 41(04):38-44.
[2] 左其福.论鸡汤文的情感叙事及现实困境[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 41(01):96-103.
[3] 重重.为什么有人爱看心灵鸡汤文?[J].《读写月报:新教育》 : 2015.(2):19-20.
[4] 张子轩.“鸡汤文”文本逻辑解码[J].新闻研究导刊 2017 (05):58 62.
我是 @子非鱼观世界,致力于解析现象背后的本质,为人民发声,讲人话,讲真话,既关注社会发展,也关注个人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