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朗特三姐妹是同母同父么(勃朗特三姐妹也曾是扶弟魔)
勃朗特三姐妹是同母同父么(勃朗特三姐妹也曾是扶弟魔)他会写诗、写散文,还画了一手好画,还长得很英俊,天庭饱满,眼睛明亮,举止彬彬有礼,直率而友善。勃兰威尔深受宠爱,家中的资源都倾斜于他,不仅因为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还因为他很小就展现出非凡的才华,甚至被认为是家中天分最高的孩子。在勃兰威尔去世后不到3个月,因为悲伤,他的姐姐,写出《呼啸山庄》的天才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与世长辞;一年后,妹妹安妮·勃朗特病逝,七年后,勃朗特三姐妹中的最后一位,夏洛蒂·勃朗特病逝,带走了腹中尚未出世的婴儿。勃朗特家族,湮灭。1817年,勃兰威尔出生。四岁的时候,母亲因病去世,父亲忙于工作,六个孩子一起读书、编故事,成了彼此最好的陪伴。
1848年9月24日,31岁的勃兰威尔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
他从病床上挣扎着爬起来,站着,迎接死神的到来。“只要还活着,就有意志力,就可以随心所欲”。最后一刻,他依然这样做。
风吹过他浅褐色的头发,衣袋里那个女人的信飘落在地。
曾经的才华横溢、意气风发,曾经的肆意妄为、糜烂堕落,最后都化作了宁静,唯留给亲人们无尽的痛苦和悲伤。
在勃兰威尔去世后不到3个月,因为悲伤,他的姐姐,写出《呼啸山庄》的天才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与世长辞;一年后,妹妹安妮·勃朗特病逝,七年后,勃朗特三姐妹中的最后一位,夏洛蒂·勃朗特病逝,带走了腹中尚未出世的婴儿。
勃朗特家族,湮灭。
才华初露,家人的骄傲1817年,勃兰威尔出生。四岁的时候,母亲因病去世,父亲忙于工作,六个孩子一起读书、编故事,成了彼此最好的陪伴。
勃兰威尔深受宠爱,家中的资源都倾斜于他,不仅因为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还因为他很小就展现出非凡的才华,甚至被认为是家中天分最高的孩子。
他会写诗、写散文,还画了一手好画,还长得很英俊,天庭饱满,眼睛明亮,举止彬彬有礼,直率而友善。
这样的勃兰威尔怎么看,都是前途一片光明。
与几个姐妹被相继送去寄宿学校不同,勃兰威尔到了该入学的年纪被父亲带在身边,亲自教授。父亲是贫苦农民的儿子,但靠着自己的努力考进了剑桥大学,太差的学校他看不上,怕耽误了儿子,太好的学校又支付不起学费,父亲决定自己亲自上阵鸡娃。
在父亲的精心教导下,勃兰威尔早熟又聪慧,他很喜欢说话,表现自己。父亲出门乐于带着他,让他展示、表现,收获众人的赞美。不久,村里的人都知道勃朗特家有个聪明又能说会道的小孩,村头开大会甚至旅馆来了寂寞的异乡人,都要勃兰威尔作为代表出马交际。
家人都以勃兰威尔为傲,坚信有一天他会光宗耀祖,勃兰威尔自己也这样认为,对于未来,他充满了期待。
才华会掩盖住很多不足,就像很多父母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别的就不计较一样,父亲对勃兰威尔内心的想法一无所知,也并不计较他其他方面的放纵。
几个姐姐从小在寄宿学校吃苦、早早当家庭教师赚钱养家,过着近乎苦行僧一般的生活,而勃兰威尔的生活是自由的、滋润的。他性情里喜欢热烈夸大的成分,在缺乏管教和约束之后,逐渐变成了虚荣、自负,而这些,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摧毁他。
梦想破灭时间到了1835年的夏天,18岁的勃兰威尔走到了人生的路口,那就是以后靠什么吃饭。
一家人经过讨论,决定节衣缩食,举全家之力送他去皇家艺术学院去学绘画。
勃兰威尔对此非常期待,从小在小地方长大的他,太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他摸索着伦敦的地图,烂熟于心,甚至能给老伦敦人指出某两地之间的一条捷径,好像他曾经在那儿住过一样。
但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钱。父亲是一名牧师,收入捉襟见肘,两个大姐姐已经夭折,此时艾米莉、安妮都还在读书,只有夏洛蒂找到了一份教师的工作,除了养活自己,她还要支付安妮的住宿费和学费,根本存不下来钱。
虽然教师的工作并不轻松,“但责任(贫困)就像严厉的女主人无法抗拒”,很快艾米莉毕业,也做了一名教师,“从早上6点就开始的繁重劳动持续到晚上11点,中间只有一次半小时的活动。”如同奴役。妹妹安妮长大后,也做了并不喜欢的工作,“私人家庭教师并不存在,并不会被认为是活生生和有理智的人。”
即使繁忙而困苦,但三姐妹依然甘之若饴,因为她们把所有的期待都放在了勃兰威尔身上,希望他能承载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出色的画家。
1836年初,勃兰威尔前往伦敦,半个月后,他灰头土脸地回到家。勃兰威尔号称自己被抢劫了,但实际上,这只是他的谎言。
勃兰威尔到了伦敦以后,大城市的繁华让他兴奋得不知所措,也让他明白以前的一切多么微不足道。尤其当他看到画廊里那些画,他才知道什么是天外有天,如果靠画画,自己可能穷尽一生也无法出人头地。
萌发的理想,如同早春的嫩芽,瞬间在严寒中凋零。
过了几天花天酒地的生活,挥霍完所有的钱后,意兴阑珊的勃兰威尔回到家乡,从此又转向了文学,就此把绘画的梦想搁置起来。
但是文学的道路又岂是随随便便可以走通的?随后的四年,勃兰威尔写历史散文、诗歌,并且翻译了很多抒情诗,四处投稿但这些远不足以让他扬名立万,1838年,勃兰威尔又重新回到绘画的轨道上。他在镇上租了画室,为当地的名流画肖像画,但最终画室倒闭。
理想如泡沫般逐个破灭。
1840年,勃兰威尔23岁,他不得不先去谋一份工作。尽管姐姐们认为那是一个“放荡、漂泊、冒险、浪漫、游侠骑士般的职位”,但是当“利兹-曼彻斯特铁路职员”这个身份肯定让他打不起精神来。
勃兰威尔显然在划水,他不仅迟到早退、漫不经心,还在账簿上写诗、画画,胡乱涂鸦,在被发现经手的账目少了11磅之后,勃兰威尔被开除了。
与此同时,家里的三个女孩都在为生存苦苦奔波,夏洛蒂和艾米利前往布鲁塞尔半工半读,以期为自己的教师履历增添一点谋生的资历。
1844年,父亲患上白内障,夏洛蒂回家照顾父亲,她突发奇想,决定办个“勃朗特姐妹学校”,但一个人也没招来,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勃兰威尔的坏名声。
这一切要从勃兰威尔的丑闻说起。
1843年,勃兰威尔开始做家庭教师,不久后,他又被辞退了,男主人斥责他行为败坏,命令他立即并且永远地与这个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断绝一切联系,否则就揭露他的作为。
面对家人的追问,勃兰威尔承认是因为自己爱上了女主人,但也有人认为勃兰威尔与他的男学生之间存在某种不可告人的关系。
真相到底是什么,无人知晓。但理想的破灭、情感的重创,让勃兰威尔彻底走向了堕落。
不可救药如果说,在此之前,即使勃兰威尔什么都没做成,但他依然是家庭的“骄傲与希望”,家人无怨无悔地支持着他,那么之后,深爱他并对他深信不疑的家人渐渐悲哀地发现,他已经成了“不可救药的人”。
没有了工作,勃兰威尔整日里醉醺醺地四处乱晃,回到家搅得鸡犬不宁。
“我开始担心,他已经使自己沦落到无力担负生活中任何体面的职务了。另外,如果他有钱可用,就只会用来伤害自己,恐怕他的自制力已经近乎土崩瓦解。”
在酒精与药品的麻醉下,勃兰威尔暂时忘了自己的失意,为了能弄到钱,他不择手段,假装要还债,把钱骗到手就去酒馆换酒喝,又在全家人去教堂时,谎称自己病重,然后偷溜出去,从药剂师骗来药品。他不断地借钱,花个精光,然后把烂摊子留给家人。
偶尔,他也会信誓旦旦号称要痛改前非,但更多的时候,依然灰心丧气,借酒浇愁,疯狂起来甚至扬言要杀了老父亲。
无数个夜里,姐妹们通宵达旦地竖起耳朵,倾听是否有枪声响起,直到清晨,看见勃兰威尔晃晃悠悠地走出来,醉醺醺地喊:“可怜的老头子和我过了可怕的一夜,他尽力了——可怜的老头子!可我的一切都完了。”
“我们对勃兰威尔煞费苦心。他什么都不想,只会借酒浇愁或不省人事。这个家里谁也不得安宁。他今天早上给我写信,表示出悔意……但是只要他待在家里,我就不敢奢求家里太平。”
渐渐,家人都开始失去了所有的希望,一手抚养他长大的姨妈去世,甚至在遗嘱里去掉了他的名字。
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呢?但是除了忍耐,他们还能做什么呢?
“我推迟了写信,因为没有好消息可告诉你。我对勃兰威尔的希望实际上在渐渐落空。有时候,我担心他再也不会健康起来了。最近这次对于他的前途和情感的打击让他破罐子破摔了。只有身无分文才能对他起到约束的作用。一个人确实应该直到最后一刻都心怀希望,我也努力这样做,但是,对他的希望有时看起来是如此令人失望。”
在勃兰威尔急速堕落的时候,三个姐妹却以自己的努力迎来了第一次事业的小爆发。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她们总是笔耕不辍,1845年,三人一起出版了诗集,诗集的出版振奋了三姐妹,她们一鼓作气开始分头写小说,这才有了《教师》、《呼啸山庄》、《艾格尼斯·格雷》……才有了《简爱》、《谢利》,才有了文坛大名鼎鼎的勃朗特三姐妹的传奇。
而被她们视作天才的勃兰威尔,却沉沦在酒精与堕落之中。1848年,勃兰威尔死于肺炎。
比起三个姐姐,勃兰威尔拥有更多的天赋和物质条件,但却一无所成。究其原因,是当别人接受风雨锤炼的时候,他却躲在了温室里。
过多的保护,过多的赞誉,让他变得自负又脆弱,他缺乏自知,也缺乏信心,对困难更是一无所知。“随心所欲”,其实不过是他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放弃。一旦缺乏对自我的约束,随心所欲,很容易堕入毁灭。
很多时候,我们既需要对自己、对困难有清醒的认识,也需要在快要放弃的时候,告诉自己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
也许,下一秒钟,彩虹就出现了。
参考文献:《勃朗特传》《勃朗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