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科研中常用统计学方法(实用科研护理研究中)
护理科研中常用统计学方法(实用科研护理研究中)我们一般做科研的思路是,选好主题,再选择统计学方法,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倒着思考:先选择统计学方法,再去选择主题! 也许换个角度可能就不同,研究思路就开阔很多。比如这篇文献:苗族老年人对内部和外部研究者的看法:这对研究参与有影响吗?那么我们是不是还可以从患者不同生活习惯或者国家、民族风俗(不同民族或文化等患者入院时的护理,是否和其他民族有差异化对待,能否兼顾文化和护理?)入手去做特性化的护理?这算是一种思路。 例如,2018年08月09日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在线发表了一篇文献:Patients’ perspectives on engaging in their healthcare while hospitalized。 该文献研究的是患者对于临床护理参与的倾向性,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半结构访谈了解一下患者对临床护理的态度或者需求,以及影响参与护理决策的因素。
关于护理研究中“主题”选择的问题,在之前的文章中也给过大家很多“套路”(详见篇尾),虽然“套路”不见得光彩,但总是尽得人心——因为职称晋升这条线还是以文章为主,据统计大部分地区主管晋升需1篇统计源核心,正副高则需3篇,另加课题要求。
那么对于正在想去做科研的老师,如何发现一些新颖且实用的科研主题呢?小艾有以下心得分享给大家:
阅读中英文文献,从文献中获得启发。
中文护理核心期刊和SCI收录护理核心期刊的明细,我们都有详细介绍。(感兴趣的可以点击文末相关资讯查看)英语水平不太好的老师,也不要对SCI文章有天然的“心理恐惧”,借助有道词典等翻译软件阅读学习即可。
例如,2018年08月09日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在线发表了一篇文献:Patients’ perspectives on engaging in their healthcare while hospitalized。
该文献研究的是患者对于临床护理参与的倾向性,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半结构访谈了解一下患者对临床护理的态度或者需求,以及影响参与护理决策的因素。
其实这篇文章就给我们很多启示:大多护理老师一直在按照自己对患者所谓的研究去设置护理措施,那患者是否对你们的护理方式熟知呢?这种熟知或陌生是否会对护理人员设置的护理措施结果产生影响?既然现在都讲人文关怀,讲伦理,讲服务患者,那是否应该真正的从患者内心的角度去考虑呢?
也许换个角度可能就不同,研究思路就开阔很多。比如这篇文献:苗族老年人对内部和外部研究者的看法:这对研究参与有影响吗?那么我们是不是还可以从患者不同生活习惯或者国家、民族风俗(不同民族或文化等患者入院时的护理,是否和其他民族有差异化对待,能否兼顾文化和护理?)入手去做特性化的护理?这算是一种思路。
我们一般做科研的思路是,选好主题,再选择统计学方法,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倒着思考:先选择统计学方法,再去选择主题!
例如“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在护理研究中的应用浅析”此类文章。再比如,把《量表的设计与信效度评价》学好之后,我是不是就可以去结合自己的临床,去尝试编制一个量表?学好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尝试去临床中找一下能够这样分析的主题?等等
这只是思路,具体怎么去做,还是看自己的需求:晋升需要,还是踏踏实实做科研,做有意义的事情,做名利之外的事情?#清风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