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整村进行了易地搬迁(班彦村搬出新生活)

整村进行了易地搬迁(班彦村搬出新生活)余七十三回忆,他出生时祖父73岁,随口给他取了“七十三”这个名字,“易地搬迁前,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吃不饱、穿不暖,村里5社、6社129户484人一直生活在大山沟里,住的是土坯房,黑咕隆咚,没啥家具,村民生活有‘六难’,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务工难、娶妻难”。班彦,在土族语言中意为“富裕、幸福的地方”。但脱贫攻坚战略启动前,班彦村是一座藏在半山腰的贫困村,山高路远,交通闭塞,2014年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仅为2324元,村集体经济为零。2016年8月23日,在青海考察的专程来到建设中的班彦新村,入户察看房型布局,询问施工进展,同村民亲切交谈。余七十三回忆,那天下着雨,新村的路面还没硬化,踩着泥泞进村。“五年过去,现在村里建起了卫生所、电商服务点、阅览室、活动室、幼儿园,去年底全村人均收入达11419元,是2015年底4倍多。”“易地搬迁前,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

“七一”前后,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异常热闹,海东市不少单位来此参观学习,日接待量超千人。

班彦村是一个土族世居的传统村落。“我们的村子不算大,但我们是高原大地脱贫攻坚的一个‘地标’”,村委会主任余七十三说。

4个多月前,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京举行,班彦村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余七十三从手中接过了奖牌。“上台领奖时,我一心想着再请来班彦村看看。”

整村进行了易地搬迁(班彦村搬出新生活)(1)

图:今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这是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颁奖。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2016年8月23日,在青海考察的专程来到建设中的班彦新村,入户察看房型布局,询问施工进展,同村民亲切交谈。

余七十三回忆,那天下着雨,新村的路面还没硬化,踩着泥泞进村。“五年过去,现在村里建起了卫生所、电商服务点、阅览室、活动室、幼儿园,去年底全村人均收入达11419元,是2015年底4倍多。”

“易地搬迁前,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

班彦,在土族语言中意为“富裕、幸福的地方”。但脱贫攻坚战略启动前,班彦村是一座藏在半山腰的贫困村,山高路远,交通闭塞,2014年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仅为2324元,村集体经济为零。

余七十三回忆,他出生时祖父73岁,随口给他取了“七十三”这个名字,“易地搬迁前,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吃不饱、穿不暖,村里5社、6社129户484人一直生活在大山沟里,住的是土坯房,黑咕隆咚,没啥家具,村民生活有‘六难’,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务工难、娶妻难”。

整村进行了易地搬迁(班彦村搬出新生活)(2)

班彦村旧貌

“几块薄地,种些小麦、土豆,就是靠天吃饭,没有其他收入来源”,村民张卓麻什姐说,当年家里唯一的家电是一台黑白电视机,直到2013年,她才第一次看到彩电,“村里有一家买了一台彩色电视机,这是5社、6社的第一台彩电,每到晚上,村民们都挤到人家里看电视”。吃水是更大的难题,5社、6社共用山泉眼,每天凌晨三四点钟就得起来挑水,去晚了就没了。连饮水都困难,更别提浇灌农田。下山只有一条山路,7公里长,8道弯儿,小孩子上学要走一两个小时,不少孩子都没有读书,她的女儿小时候一直放羊,“孩子后来埋怨我,为什么不让她念书?”

直到易地搬迁后,张卓麻什姐的大儿子才娶上媳妇,“当年,小伙子都讨不到媳妇,新人来了也留不住,最难的时候,村里有30多个小伙子打光棍”。

“爷爷奶奶辈用木桶背水吃,父母辈用扁担挑水吃,我们这一辈用驴驮水吃”,村民吕有金回忆,吃水和娶妻一度是困扰他最大的生存难题,他的儿子相亲四五年,还是没能解决终身大事。

“必须下山,离开穷山沟”

“必须下山,离开穷山沟”,余七十三说,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2016年,青海省将老班彦村5社、6社列入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同年4月,班彦新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正式实施,计划将5、6社村民安置到山下公路附近的平坦之地。消息传来,村民们很高兴,但不少人也很忧虑,离开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下山了能干啥?

搬迁以前,有些人就是担心下去以后没有地种了,我们吃啥啊?很担心怎么生活”,吕有金回忆,村党支部书记仲关因保是名老党员,负责搬迁动员工作,当时天天在村里转,挨家挨户解释搬迁政策,邀请村民参与新村规划。选择房型前,村里租了大巴,拉着村民外出考察,房型由村民拍板。

2016年农历十月初八,5、6社484名村民一同从山上搬了下来,乔迁班彦新村。“拎包入住”,吕有金说,那一天村民们都很兴奋,山上山下都是鞭炮声。新家干净漂亮,烧上了天然气、电热炕,家具齐全,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冰箱、洗衣机,不少村民进屋就拧开水龙头接自来水。生活很快安顿下来,但是,村民们依旧担心,以后怎么办?

整村进行了易地搬迁(班彦村搬出新生活)(3)

班彦村新颜

驻村第一书记袁光平回忆,下山后,村党支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集村干部开会找出路。“要想增收致富,村子里必须要有产业支撑。盘绣、八眉猪养殖、青稞酒酿造等,都是有当地特色的好产业”。

“如今娶媳妇不再是难题”

八眉猪是互助县的特色畜种。村委会利用每户5400元的产业扶贫资金,为每户修建了36平方米的集中养殖区,还提供了1头母猪和4头仔猪,分配了1吨饲料。村民的养殖业迅速发展起来,有的村民下山第一年,就在政府为每户提供5头猪的基础上,又购买了65头八眉猪。

可是张卓麻什姐感觉自己跟不上趟,“孩子都外出打工了,发展养殖业光是饲料这一样,自己都扛不动”,她说,这时袁光平找到她,询问她是否会盘绣?“盘绣是土族的传统工艺,我从小就开始学,没有我不会绣的样式,原来绣出来都是送给家人、亲友,从没想过这门手艺能致富”。

村子采取“公司 村党支部 盘绣基地 农户”模式,兴建了土族盘绣园,张卓麻什姐成了盘绣带头人,开始动员妇女们利用盘绣创收,“开始的时候只有10几个人参加,现在已经有了145人。去年,年人均收入均过万,最多的能挣3万多,有的绣品还远销国外”,她说,“以前住在山上,我们一家人一年挣不了两万块钱,现在我一个人这一年下来挣个两万块”。

吕有金有家传的青稞酩馏酒酿造手艺,从小就帮爷爷烧制酩馏酒。下山后,他一直琢磨,是开个农家乐?还是酩馏酒作坊?发现村里的农家乐雨后春笋般涌出来,他决定还是搞酩馏酒。可是村里已经有了酩馏酒厂,“我还能不能搞酩馏酒?我找到村干部,没想到获得了村干部的大力支持,说‘个人有致富好思路,村里一定要鼓励’”。

吕有金扩建了自家院子,改造成酩馏酒作坊,消毒间、储藏间、发酵间、沉淀间、包装间一应俱全,第一年就挣了3万元。2019年办下了作坊证,当年净收入超过10万元。“和过去相比,现在的收入是过去的十几倍!作坊的手续办好以后,就跟找到了一份工作一样,心里踏实了,以后也算是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

袁光平说,搬迁以来,班彦村发展了村上将近大小10项产业,包括八眉猪养殖、节地型日光节能温室、盘绣园、综合养殖场、光伏扶贫、酩馏酒酿造、旅游产业等,2017年,班彦村实现整村脱贫。2020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1419元,是2015年底的4倍多;村集体经济收入首次突破百万元,达到106.9万元,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村党支部的带动作用越来越强,群众也越发有干劲。”他说,搬迁前后,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工作队则积极利用各种机会向群众宣讲政策,班彦村党组织的凝聚力不断增强。“最大的感受就是村民说话硬气了”。

互助土族自治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靳才说:“基层党支部就是要不断增强组织能力,凝心聚力,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班彦村就是很好的榜样。”

不少村民觉得,如今娶媳妇不再是难题,而且返乡的年轻人和外来人口越来越多。

2017年,村民吕五十三家一年之内两个儿子都娶了媳妇。2018年,他的大孙子出生,取名为吕新村祥,“孙娃是在新村出生的,生在了好时代,希望他一生吉祥!”

张卓麻什姐外出务工的小儿子回来了,还娶回一个广东姑娘,“我这个儿媳妇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青海人。”她说。

马守财是互助县东山乡人,原来一直在县城开餐馆,今年3月来到班彦村开了一家农家乐。离开县城来到农村,他说是受到了短视频平台上班彦村花海的吸引, “很漂亮,而且实地考察后发现,来班彦村参观学习的游客越来越多”。

花海是班彦村生态农庄内的一个景观。余七十三说,生态农庄是村里的一个旅游项目,有丛林探险、研学基地、采摘园区、烧烤营地,集休闲观光、采摘、青少年科普于一体。就在不久前,生态农庄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4月下旬,海东供电公司客服中心党支部与班彦新村党支部联合开展了“初心向党 村企共进”主题党日活动。调查走访村民发现,生态农庄游乐项目扩建,现有容量不足、亟需增容。5月31日,国家电网青海电力三江源(海东)共产党员服务队实施了生态农庄10千伏用电工程,新增一台200千伏安变压器,解决了生态农庄用电困难。

现在班彦村发展最大的看点是生态农庄,及时解决用电问题,对村子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工作贡献很大”,余七十三说,盘绣有一个经典图案“太阳花”,他感觉现在的班彦村如同太阳花,向阳生长,生机勃勃。

新京报记者 王姝 校对 危卓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