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明代桐乡县(宋元时代的桐乡)

明代桐乡县(宋元时代的桐乡)此就明清两代的文化世家为例,比如大麻徐九思家族、高桥街道的吕希周家族、崇福镇的吕留良家族、劳之辨家族等等,都是宋元时期迁入桐乡、逐步发展为地方望族的。研究明清时期的桐乡,不得不回到宋元。桐乡明清两代至近代的繁荣,亦多伏笔于此,为什么这样说?也就是说,在1077年以前,今梧桐、屠甸、乌镇、濮院、石门、高桥等镇(街道)的大部分区域,都是嘉兴县的地域,不属于崇德县。因此,就现状的渊源来说,1077年,是桐乡行政区划史上最重要的一年。宋元两代400年,是桐乡社会、经济、商贸、文化的大发展时期。桐乡双季稻格局奠定于北宋,蚕桑经济也在宋元时代大放异彩,《嘉禾志》记载帛类13种,11种出自崇德,可以说明。

文 | 郁震宏

上周末,承夏春锦先生之邀,在桐乡图书馆做宋元时期桐乡文化的讲座,此时期桐乡大放异彩,只能举其大概而言。今据记忆所及,略为记录,以便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明代桐乡县(宋元时代的桐乡)(1)

1

桐乡设县,始于后晋天福三年(938年),时称崇德县,县城在今崇福镇。

当时的崇德县,是从嘉兴县西部划出7个乡设立的,面积不大。到了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又从嘉兴县划入梧桐、千金、永新、清风、保宁五个乡,这一次区域变动,非常重要,桐乡现在的地区域主体奠基于此。

也就是说,在1077年以前,今梧桐、屠甸、乌镇、濮院、石门、高桥等镇(街道)的大部分区域,都是嘉兴县的地域,不属于崇德县。

因此,就现状的渊源来说,1077年,是桐乡行政区划史上最重要的一年。

宋元两代400年,是桐乡社会、经济、商贸、文化的大发展时期。桐乡双季稻格局奠定于北宋,蚕桑经济也在宋元时代大放异彩,《嘉禾志》记载帛类13种,11种出自崇德,可以说明。

明代桐乡县(宋元时代的桐乡)(2)

2

桐乡明清两代至近代的繁荣,亦多伏笔于此,为什么这样说?

此就明清两代的文化世家为例,比如大麻徐九思家族、高桥街道的吕希周家族、崇福镇的吕留良家族、劳之辨家族等等,都是宋元时期迁入桐乡、逐步发展为地方望族的。研究明清时期的桐乡,不得不回到宋元。

宋元时期的桐乡繁荣,宏观上看,这是中国经济中心南移的结果,尤其是南宋迁都杭州息息相关。桐乡的发展与杭州的城市发展同步,水涨船高。当然,其他地方如德清、海宁、余杭等地皆然。这是桐乡第一次大规模的“融杭发展”。

从具体的区域来看,桐乡处太湖、钱塘江之间,水乡平原,最适合农业经济的发展,当然在战争年代,平原是四战之地,容易遭受破坏,比如元顺帝至元26年(1366),徐达、常遇春与潘元绍决战乌镇、皂林一带,生灵涂炭,皂林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

所幸宋元400年,桐乡没有大的战乱,即使宋元易代,基本上是平稳过度,举个例子:宋理宗淳祐年间,崇德县户51221,到了元世祖至元年间,55400,三四十年左右,稳中有升。

元成宗元贞元年,崇德升州,前提即在户口,五万户以上的县一律升州。当时全国升州的县一共44个,说明桐乡在元朝时期,已名列中国百强县,而且至少是五十强之内。

明代桐乡县(宋元时代的桐乡)(3)

3

我们再作个横向比较,当时湖州之德清、归安、乌程,杭州之仁和、余杭、钱塘都只是县,没有升州,可见桐乡在宋元时期的杭嘉湖一带,是非常辉煌的。

不比不知道,比比吓一跳。

桐乡宋元时期的繁荣,运河是一个重要因素。宋朝时期,杭嘉湖平原的水系主干是隋唐古运河,隋唐古运河穿桐乡而过,苏杭要道,地理位置举足轻重。元末开凿下塘河,从崇福到大麻经唐栖而至杭州,无论隋唐运河还是下塘河,桐乡始终处在咽喉地位,尤其是崇福镇。

以运河为主干,其他支流分布密集,比如东西向的沙渚塘,南北向的金牛、白马,都是非常重要的补充。其中沙渚塘、白马塘都有与宋高宗南渡相关的传说,尤其是南沙渚塘,至今还有非常多的桥名、地名,传说与宋高宗有关,虽未必可信,但至少反映了这几条河流在宋元时期的交通地位。

桐乡发达的水系,对交通运输、物流、农业灌溉、生态环节都有重要影响,这是桐乡良好的先天基础。进入南宋,杭州城市人口增加,消费能力密集,周边地区势必成为杭州的最重要的物资供应地。桐乡成为首都的“三环”,先天基础一发而为后天优势。

北宋时期,沈括《崇德县学记》说“崇德为远邑”,离首都太远;南宋时期的《崇福田记》说:崇德去都为最近,数十年来,户口充斥,人物繁伙。

区位优势马上凸显,这个时期,旧有的市镇进一步扩展,比如乌镇,南宋薛季宣《湖州与黄侍郎书》,举湖州之乌镇、新市:虽曰镇务,然其井邑之盛,赋入之多,县道所不及。

明代桐乡县(宋元时代的桐乡)(4)

4

南宋时期,桐乡开始了大发展,新的市镇逐步产生,濮院(永乐市)、洲泉都成为新兴市镇。随着新兴市镇的产生,商业世家也开始涌现,比如濮院濮家,元朝时期有濮氏八宅、四大牙行、二十六庄,经济实力雄厚,足以登上元朝的福布斯富豪榜。

经济商贸的繁荣,直接带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比如上面说到的濮氏家族,元朝时期达到鼎盛,元末,濮允中举办聚桂文会,这个文会相当于全国性的征文比赛,聘请当时最著名的文化人杨维桢、李祁为评委,东南一带文人寄来稿件500多篇,排定名次,后来由杨维桢为序,刊刻行世。

再如地方志的撰写,《语溪志》、《乌青记》都在宋末完成,后者是中国最早的乡镇志之一。

又如出版业,乌镇张氏,从五代以来就从事出版业,是出版世家,宋人曹士勉《法帖谱系》记载淳化阁帖22个版本,就有乌镇张氏本,而且他说这个本子“颇胜诸贴”,可见质量之高。

再如桐乡的文化教育,最重要的事件也在北宋。宋神宗元丰八年,崇德县建立县学,学天556亩,优待士大夫,这是县一级的最高学府。作为补充的,还有南宋时期的传贻书院、白社书院,元朝的延陵义塾等。元丰八年以前,崇德无进士,此后,北宋进士7人,著名的有沈晦,据《玉照新志》说,他“家于秀之崇德县”。

具体位置,《嘉禾志》记载说在“崇福寺西赵家巷”,可见沈晦虽然是钱塘籍,但其实已经定居桐乡,是标准的桐乡状元!

到了南宋,桐乡进士74人。这一时期,因为宋室南渡,大量文化世家随之迁入桐乡,如莫、赵、徐三姓,就占了36个进士,这些家族均为新居民。其中,桐乡历史上第一个在正史列传的人物,陈垲,原籍为福建。南宋科举方面,以莫氏五桂最为出名,崇福镇五桂坊地名即源于此。

新迁家族对桐乡地名的影响,非常多见,如洲泉的生贤里,即因赵汝愚出生于此得名。桐乡地名的形成,可以做一个专题研究。

明代桐乡县(宋元时代的桐乡)(5)

5

南宋南渡,迁入桐乡的文化大家族,以洲泉为最著名,有近二十家之多,其中有北宋名相苏颂的孙子苏师德家族、兵部尚书吕安老家族,还有赵汝愚家族。

其次,如石门的东张、西张两大家族,也是南宋迁居来的,代表人物张伯淳,是赵孟頫的姐夫,《元史》列传。

以上说的都是市镇,除此之外,福严寺、钱林一带,虽是乡村,却是南宋时期桐乡文化一个特别重要的区域,福建蔡氏家族、陈氏家族都定居在这个范围,《宋史》列传的陈垲,就是福严寺一带人。这两个家族,是南宋桐乡乡村最著名的文化世家,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

南宋时期,迁居或者寓居桐乡的文化代表,举几个例子:

陈与义,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一,诗词俱佳,如《牡丹》“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龙种客,独立东风看牡丹”即作于乌镇。

张抡,是南宋初期重要词人,迁居乌镇,著有《莲社词》,与洪迈交好。他的《烛影摇红》

“今宵谁念孤臣泣,回首长安远。

可是尘缘未断,漫惆怅,华胥梦短,满怀幽恨,数点寒灯,几声归雁”。

被词学界称为杰作。

附带说一下,南宋时期彭城时氏家族迁居桐乡,代表人物时檄,他有两个女婿,一个就是莫氏五桂之一的莫元忠,一个就是鼎鼎大名的状元词人张孝祥。张孝祥既是时檄的女婿,也是他的外甥。

从姻亲网络看,宋元桐乡可谓大放异彩,除了张孝祥,还有陈炳,他是一代名相洪遵的女婿,洪遵就是《容斋随笔》作者洪迈的哥哥。家族史的研究,姻亲关系是一个重要内容,不可或缺。

宋元时期是桐乡文化特征奠基的时代。桐乡历史,从宋朝开始一直到明清,文化上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理学的底色。这个特征的形成,即起源于黄干、辅广。

黄、辅都是朱熹的门生,黄干到石门做官,辅广是桐乡新居民,从他们以后至明清,桐乡一地的文化,始终以朱子学为主干。宋末的卫富益、元朝的俞镇、鲍恂,明朝的程本立,学术思想上都是朱子一系。

杭嘉湖地区入祀孔庙的一共四人,桐乡占了两位:辅广、张履祥。再如吕留良,是清初崇尚朱子学的健将。这些现象的出现,都得回到宋朝来讲。所以说,明朝胡其久有一本书,书名就叫“语溪宗辅录”,语溪是桐乡的古称,辅,就是辅广。宗辅,即宗朱子。“语溪宗辅”这个书名,言简意赅地反映了桐乡历史文化的特征。

总之,研究桐乡,宋以前资料不足,元以后的思想文化又都导源于宋元,从宋元开始讲桐乡,才能怡然理顺。

--END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