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为什么想自我攻击:如何走出对自我的怀疑与攻击

为什么想自我攻击:如何走出对自我的怀疑与攻击即使取得了令人羡艳的成绩,收获了他人的赞赏与褒奖,依然会执拗地将这一切归因于自身的运气,认为自己的实力与努力与此并不相匹配,并确信短暂的嘉奖与荣耀很快就会褪去,自己不堪的真实面貌马上会被大家识破与揭穿。偶尔犯了错误,经受了挫折与负面评价,内心更加笃信了自己的无能,克制不住地自责、懊悔;.........你是否也常常陷入到自我攻击、怀疑与否定的恶性循环之中呢?面对困难与挑战时,总是不自主地回避、退缩,不自觉地对事情的发展做出最糟的预期与打算;

"我什么也做不好,一切对我来说都太困难了”

我一定会把事情都搞砸的,一定会表现得很差“

“都是我的错,因为我的懦弱、能力不足,导致了现在的局面”

我不配获得别人的称赞和奖赏,一定是我运气好了,这并不是真正的我”

.........

你是否也常常陷入到自我攻击、怀疑与否定的恶性循环之中呢?

面对困难与挑战时,总是不自主地回避、退缩,不自觉地对事情的发展做出最糟的预期与打算;

偶尔犯了错误,经受了挫折与负面评价,内心更加笃信了自己的无能,克制不住地自责、懊悔

即使取得了令人羡艳的成绩,收获了他人的赞赏与褒奖,依然会执拗地将这一切归因于自身的运气,认为自己的实力与努力与此并不相匹配,并确信短暂的嘉奖与荣耀很快就会褪去,自己不堪的真实面貌马上会被大家识破与揭穿

在这种信念的支配下,当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变化与波动时,内心总是被“我不行”、“我不配”、“我不好”的声音萦绕,无法胸有成竹、理直气壮地认同自身的价值、认可真实的自我。

自我攻击与怀疑的信念是如何形成的呢?它与“自尊”、“自卑”与“自恋”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怎样才能摆脱它的束缚,正确认识自我,重塑积极的人生体验呢?

01

与“真实自我”的疏离

导致了自我攻击与怀疑

任何一种信念的形成,一定有深厚与长久的经验作为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面对当下情境时的每一个念头与情绪,都是由过往经历编码形成的大数据库——潜意识(内隐自我)自动推算的结果

在心理咨询中,当我面对心灵满目疮痍的神经症来访者,聆听他们讲述自己性格形成的重要节点时,会更深刻地意识到:对当下自我的怀疑与否定,都与过往的点点滴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其中, 我发现了一条贯穿首尾的主线——“与真实自我的疏离”。

多来访者会声称自己在成长的历程中,尤其是在童年时期与青春期,很难做真实的自己。

内心真实的需求与渴望,因为受到童年时期往往被来自外界的评判、期待与规则的束缚,而不能如实地表达与被满足

一些淳朴的自然情感,由于来自父母、老师和外界的权威、压力、惩罚而被深深压抑

童年时期跟随本性收获快乐的体验越少,长大成人之后,就越不会不知道内心真的想要什么。

同时,因为时常接受到来自周遭环境的约束与评判,所以内心时常会质疑自身的价值,对自我的现状无法接纳;总觉得自己不够好、未能满足他人的期待与标准,进而妄自菲薄。

长久以往,内心的真实自我——那个流露着人之常情的、有瑕疵、有缺点的自己,在他们眼中是见不得人的,是羞耻的,应当被隐藏起来。

为了规避真实自我带来的自卑与不安,他们在心中按照别人的期待与要求,塑造出了一个理想化的自我形象

一个近乎完美的、没有任何弱点与缺陷,内心没有任何私欲与杂念,意志力永远不会薄弱与动摇的“人”,冷冰冰且不切实际。

为了接近自己内心理想化自我的形象,于是不得不在现实中对自己做出过分严格与苛刻的要求,做出异于常人的努力对真实自我进行掩饰与伪装。

这一切只为博得来自权威的认可,避免来自权威的惩罚,弥补内心固有的自卑与劣等感,获取安全与优越的感受

这个理想化的自我,长久以往便内化为了一个时常站出来批判与指责自己的“超我“。

一旦真实自我的某些行为逾越了超我立下的严苛规矩,未能实现超我对自我的期待,那就会发动一场内在的、对自己战争。

同时,他们自己也明白:费尽周折的理想自我,并不是真实的自我。

因为在人前维持这个完美的形象,是需要耗费大量心力的,令自己感到疲乏与劳累;

虽然能给自己带来被他人认可的卓越感,但是它是一戳就破的气泡、幻影。

于是即便取得了着实的进步,斩获了卓越的佳绩,内心依然会不认同这是属于自己的一部分,仿佛一点风吹草动就会让那个拙劣的真实自我原形毕露。

02

表面上看似“自尊心强”

实质上是“自恋”

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因为他人的负面评价而陷入到自我怀疑,对自己的价值不敢确信与肯定的人,通常会被外界描述为“自尊心强”。

事实上,这恰恰是对自尊的误解。

若一个人经常因为来自外界的反馈而改变其对于自身的判断,那么首先,他对于自身的评价就是不确定的,其次,因为外界的波动,转而否定、怀疑、攻击自己,这显然是不尊重自己的表现。

俗语中的自尊,更多指向的是一个人的羞耻心,即在面对特定情境、场合下感到羞愧,耻辱的情感,是自我意识、自我谴责的道德情感。

因此,时常陷入到自我怀疑与否定中的“自尊心强”,其实是自尊容易受伤、自卑的表现。

这与心理学中的“自尊”的含义相去甚远。

心理学上的“自尊”,更多地强调的是一个人对其社会角色的自我评价、自我接纳,与对存在本身的自我价值感。

相较于他人、社会的外界的评价而言,相对独立存在的主观感受

事实上,自尊者抑或自谦者,都可以较为冷静与客观地认识、接纳自身的优点与缺点,这是一种成熟的心理特质,是建立在“自我”较高的发展水平的基础之上的。

而自我否定与自我怀疑,事实上恰恰是“自恋”的表现。

也许很多人都会感到奇怪,不喜欢自己、攻击自己与“自恋”是两个极端呀,怎么能划等号呢?

事实上,自恋并不意味着高度的 “自信”,恰恰相反,自恋容易导致一个人对自我的评价极其不稳定,忽高忽低。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习惯于自我攻击、怀疑的来访者虽然时常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特别渺小,但是在他们潜意识中,又根植着一个与此截然相反的信念——我不是一般人

他们最早在童年时期就开始认定自己是超凡脱俗、卓尔不群的,甚至拥有超自然的能力,这种对全能感、超能感的渴望推动了他们对于非凡成就、地位与权力的追求。

一旦自己的幻想惨遭现实的挫伤时,他们自负与不切实际的自我肯定又会迅速转换为自卑与自我否定。

这背后的根本原因,是“自恋”——由于对自我思维、情绪、感受的过分关注(尤其是对个人感受的执着:好的感受无限贪恋,坏的感受完全抗拒)——导致了心理状态的起起伏伏,理性认知与思维随着情绪感受的波动起伏而时常发生变化,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之中。

因此对自我的评价也是时而超乎寻常的积极,甚至盲目自大时而(更多的时候)过分低沉消极,认定自己一无是处。

自恋是人类原始的冲动,是生存本能在心理状态中的展现——因为只有以自我为主心,关心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才可以保障自我的生存。

而自负不是自卑的反义词,两者恰恰源于同样的精神素质——对自我情绪感受过分关注的“自恋”。

因此,走出自卑,从来不是要盲目逼迫自己自信,不断对自己进行积极心理暗示,甚至吹捧、抬高自己,用自负来中和自卑,而是逐渐让自我获得成熟发展,趋于中庸之道——自尊与自谦。

03

为什么我们不容易

走出自我攻击与怀疑

也许我们在理智上都知道要树立积极乐观的信念,但是情感上却不由自主地无法停止对自我的苛责与抨击。

明明知道头脑中所编造的恐怖故事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是依然被其营造的焦虑、自责情绪所困扰。

因为,首先,正如前文所述,“自我怀疑与否定”的信念,作为潜意识中的情感基调,绝非一朝一夕形成的。

单纯依靠思维的运作,不去创造、积累新的经验与反馈,是很难扭转固有的“自我怀疑与否定”信念。

其次,多数人的人生之所以遵循着“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规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个信念具有不断自我巩固的倾向

自我怀疑与否定的生命模式会不断驱使我们在生活中去寻找、制造“我不行”“我不配”与“都怪我”的解释、体验,来进一步巩固此信念。

也就是说,基于过往的错误信念,在面对当下的体验时,会出于本能地做出错误的诠释:失败了都是我的错,成功了都是靠运气;

在面对未来的抉择时,也会不受理性控制地蜷缩与回避——不敢尝试,畏手畏脚。

在这样的束缚下,我们的“自由意志“被剥夺,表面貌似可以选择肯定与积极,实质上,胆怯、批判与怀疑的情感早已被注定

于是,在当下与未来,我们被迫不断创造出与过去类似的体验,获得更多的负面回馈,内心的自尊与自信进一步被重创,陷入了“自我怀疑与否定“的恶性循环。

04

如何走出

自我攻击与怀疑

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们应当对头脑中对自我的抨击与指责抱持一个宽容、允许的态度。

因为这些念头无论多么令你感到沮丧与恐慌,它们也属于你潜意识中固有的一部分,是根深蒂固的过往经验的产物。

我们不可能一蹴而就地扭转这些来势汹汹的念头背后的信念与情感。

换句话说,苛责自己的,也是自己;不接纳自我的,也是自我的一部分。

同属于自我的两部分之间的战争,一定会导致两败俱伤,最终自己的身心也会筋疲力竭,愈加困惑与迷茫。

同时,不要盲目地做积极心理暗示、驳斥头脑中的思维,切忌试图用积极向上的情感扭转否定消极的情感。

正如前文所述,我们想要摆脱一种心理状态、信念的束缚,绝不是通过迫使自己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试图用自我肯定的积极暗示,冲淡内心的疑虑与否定,很多时候不仅是徒劳无益的,而且会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越是鼓足自己的勇气,反而越是在潜意识中强化了恐惧;越是肯定、鼓励自我,事实上都是对消极否定的默认

换句话说,救赎永远在中道,而非两端。

第二,我们应当从心理动机的角度理解自我怀疑与否定的意义,并且明了其利弊。

人类的任何主动行为都是为了在当下指向“更优越的感受”,主动的攻击、否定自我也不例外。

它会为我们的失败、不顺利提供一种合理的“解释”,增强掌控感,或者面对可能出现的挑战与危机时,通过降低心理预期的方式,减少可能出现的落差感。

具体来讲:

首先,我们的大脑有一个“自欺欺人”的属性——在面对客观现实的风险时,问题是否得到解决不重要,头脑中的逻辑是否自洽、是否能编造一个故事做出让自己心安理得的“解释”才是最重要的。

一旦解释做出,即使客观现实毫无变化,我们也就获得了安全感与舒适感,也就怠于采取行动了。

将一切责任归咎于自己的行为——因为我很糟糕所以才会被区别对待,因为我能不足才会考试失利——反而是走了心理上的捷径,在不做出努力改变客观现实的前提下,就缓解了内心的不安与失落。

其次,害怕遭受到来自于他人的负面评价时无法承受巨大的失落感,于是先通过自我贬低的方式,来规避别人对自己的恶言相向,或降低内心巨大的落差感。

或者畏惧未来的结果会不尽如人意,通过自我攻击的方式降低心理预期,消解可能出现的巨大挫败感。

然而,这些行为虽然暂时缓解了内心的不适,但却给心灵遗留下了更深的坑洞,加剧了自卑与恐惧的精神倾向。

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形,通过将责任归咎于自身,反而可以获得一种“只要我做出足够的努力,即可改变一切”的掌控感。

但是,这种错误的归因方式不仅增强了一个人对于自我和现实的不接纳,还会迫使一个人朝着错误的方向做出强迫性的努力。

我们要意识到,“自我攻击”不等于“激励”,“接纳”也并不等于“止步不前”

相较于会让我们卸下心理包袱,获得信心、敢于尝试的正确鞭策与鼓励,“自我攻击”只会把一个人导向自我否定,削弱前进的动力与进取的激情。

同时,在面对失败时,适度的“自我接纳”会让一个人具备更理性的视角,愿意承担自己的过错,增强从挫折中恢复的能力。

而“自我攻击”的人,要么会陷入到强迫性的极端努力之中,最终将自己压垮,要么会为了逃避痛苦而干脆放弃努力,自怨自艾。

第三,在理解了自我怀疑与攻击的主客观利弊之后,我们应当转变自己应对面自我评价、客观现实时的思路与行为方式:

放弃通过“自我攻击解释”来获取短暂的心理安全感,规避困难,应当直面现实,尊重客观规律,本着事实唯真的态度迎难而上

尝试不信任此时此刻的“自卑”、“无能”的负面感受,不去试图解开缠绕在心灵的团团麻绳,逆着内心的本能做出“反向行为”,制造全新的体验,来打破固有信念的束缚。

同时,接纳与允许客观现实中不可控的部分,不再为了排解主观上的不安与焦虑而掩耳盗铃地进行强迫性思考与行动,顺应情感的自然规律,回归日常生活。

为什么想自我攻击:如何走出对自我的怀疑与攻击(1)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