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林冲的简介及人物形象分析(林冲在原著中豹头环眼似张飞)

林冲的简介及人物形象分析(林冲在原著中豹头环眼似张飞)水浒是世代累积的作品,各种梁山好汉的故事长期流传。不过根据现有的材料判断,林冲本来不是好汉中的重要人物。为什么会这样?这涉及林冲的形象的演变问题。丈八蛇矛紧挺,霜花骏马频嘶。满山都唤小张飞,豹子头林冲便是。另外还有一处,就是火烧草料场之前,有个给林冲通风报信的李小二,他对林冲的性格有个评价:“林教头是个性急的人,摸不着便要杀人放火。”这描述的不像是小说里林冲的性格,但仿佛是张飞的性格。但原著说林冲像张飞,而影视剧里林冲都秀秀气气的,也不能说影视剧不对。因为关于林冲的剧情,确实让人觉得林冲应该是秀气又受气的样子。

林冲的简介及人物形象分析(林冲在原著中豹头环眼似张飞)(1)

(IC photo/图)

林冲:从张飞形象到“秀气又受气”

过去的京剧舞台上,李少春先生的林冲最有名,现在的影视剧当中,梁家辉演过林冲,1998年央视的电视剧,周野芒的林冲,都是非常深入人心的。这些林冲有个共同点,相貌都很俊秀,而且带着一种文气,身上有股子文化人、知识分子的味道,甚至有点柔弱。

这个形象当然不符合原著,原著写得很清楚:“生的豹头环眼,燕领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张飞长啥样,林冲就长啥样。

林冲像张飞的地方,原著里还有很多,比如说二打祝家庄,林冲捉拿扈三娘那回,说得最直白:

丈八蛇矛紧挺,霜花骏马频嘶。满山都唤小张飞,豹子头林冲便是。

另外还有一处,就是火烧草料场之前,有个给林冲通风报信的李小二,他对林冲的性格有个评价:“林教头是个性急的人,摸不着便要杀人放火。”这描述的不像是小说里林冲的性格,但仿佛是张飞的性格。

但原著说林冲像张飞,而影视剧里林冲都秀秀气气的,也不能说影视剧不对。因为关于林冲的剧情,确实让人觉得林冲应该是秀气又受气的样子。

为什么会这样?这涉及林冲的形象的演变问题。

水浒是世代累积的作品,各种梁山好汉的故事长期流传。不过根据现有的材料判断,林冲本来不是好汉中的重要人物。

南宋时候的《宋江三十六人赞》,这当中连林冲的名字都没有。

元代话本、杂剧里,有林冲的名字,但是没故事。不过也许是有故事但没传下来,因为俗文学的文本保存不易,我们今天能见到的,只是很小一部分。

很可能,元代以至明朝前期,是有一个模仿张飞塑造的林冲的。

《水浒》的设定,学三国的地方是很多的。也有五虎将,弄了个关胜,说是关羽的后代;再弄个像张飞的人物,是自然不过的,张飞是元代人气特别高的人物,既是超级猛将,也有一些他当县官断案的故事,张飞断案是非常粗暴又非常公平而且富有民间智慧的风格——这部分内容在《水浒》里是被李逵继承了。

《水浒传》正式成型的时候(我们现在见到的最早的《水浒传》是明朝后期的了),林冲一再隐忍,到底被逼上梁山的故事才被创作出来。所以,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个林冲,是《水浒传》作者最了不起的创造。

而这个故事一出现,原来林冲身上像张飞的那些元素,就都用不上了。豹头环眼、丈八蛇矛,就是张飞版的林冲没删干净的残余。

“八十万禁军教头”的分量:不能拿历史来较真

《水浒传》里的林冲有什么特点呢?

他的身份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可能朋友们被很多科普过,宋朝的禁军教头,地位并不高。但我觉得,有些讲《水浒》的老师可能忽略了一点,教头可能确实地位不高,但《水浒传》的作者,并不这么觉得。

因为施耐庵、罗贯中们的社会地位是很卑微的,文化水平也有限——我反复强调,文化水平和文学水平是两回事。他对古代的官僚制度也没什么概念。我们要拿历史来较真:

教头,确实不是什么了不起的身份,连官都算不上。

鲁达鲁提辖,提辖这个官,至少有两个完全不挨着的意思:他可能是中高级的武官,全程“提辖兵甲盗贼公事”;也可能是官府负责各种物资采购的小官,就是“司务长”,那鲁达到底是军官还是司务长,书里介绍是军官,可是他去跟郑屠买肉,郑屠并不奇怪他一个军官为啥会来干采购,而鲁达敲诈折腾肉贩的手段耍得又那么内行,就又像是司务长。

杨志杨制使,全称殿前司制置使,这个就是地方上军事长官了。但你读《水浒》的感受,教头、提辖、制使好像都是差不多大小的。

还有个细节,也可以反映《水浒》作者心目中教头的地位:

朝廷特差御前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正受郑州团练使,姓王,双名文斌,此人文武双全,智勇足备,将带京师一万余人,起差民夫车辆,押运衣袄五十万领,前赴宋先锋军前交割……

教头和将军之间没有什么界限的。

假如说,今天有一个人,在他看来,村长是很大的官了;你问他,那省长呢?也是很大的官;村长和省长哪个大?反正都是很大的你分那么清干嘛?

《水浒》的作者对社会的认知,大概也就是这样。

就是说,历史知识太多,读《水浒》有时反而是一个障碍。要理解《水浒》中林冲这个人物,就要忘掉历史上教头地位不高这个知识。按照小说的描写,林冲的收入显然不低,工作也很清闲,林冲买了口宝刀,心理活动甚至于是这样:

林冲把这口刀翻来覆去看了一回,喝采道:“端的好把刀!高太尉府中有一口宝刀,胡乱不肯教人看。我几番借看,也不肯将出来。今日我也买了这口好刀,慢慢和他比试。”

看来,他跟高俅这种高层领导也有直接往来,还能开口借领导家里的宝贝,领导不同意还憋着和领导较劲,这身份还低得了吗?

林冲与王进

林冲对自己的生活也非常留恋,以至于极度拒绝接受改变。老婆被高衙内看中了,欺骗、栽赃、陷害一步步逼过来,他的警觉心却非常地低。与其说是智商着急,不如说是一旦承认对方一定要抢走自己的老婆,一定要置自己于死地,那就必须放弃现在的生活,他实在舍不得,所以宁可欺骗自己,没事的,这事过去了就是过去了。

《水浒》里还写了另外一个人物,几乎是刻意和林冲对照的:就是小说一开头的地方,有个王进,也是八十万禁军教头,高俅要陷害王进,王进第一反应,就是带着老娘赶紧走,所以没有被害着。

《水浒传》有一部续书叫《荡寇志》,《荡寇志》的作者俞万春,是认定梁山上的强盗就该彻底剿灭的,所以,他为了证明林冲活该,就设计了一个情节,让王进作为朝廷的将领,来攻打梁山,和林冲大战一天,两个人有了这样的对话:

林冲怒气未平,看见王进不退,便也勒转马头看着王进道:“且待我换了马来,再与你分个胜负。”

王进哈哈大笑道:“今日胜负已分,何须再分胜负。”

林冲圆睁两目道:“此话怎讲?”

王进道:“有甚怎讲!当初我在东京,闻得你有些本事。后来我在延安,闻得你充当教头,又说你犯了王法,刺配远方,又说你投奔梁山,做了强盗。我只道你是个下流,不过略懂些枪棒,今日看你武艺,果然高强。只可恨你不生眼珠子,前半世服侍了高二,吃些军犯魔头;后半世归依了宋江,落个强徒名望,埋没了一生本事,受尽了多少腌臜。到如今,你山寨危亡就在目前,覆桌之下,岂有完卵?我王进作朝廷名将,你林冲为牢狱囚徒,同是一样出身,变作两般结局,可惜吓可惜!”

林冲道:“这事都休提了。朝廷用了奸臣,害尽良人受苦,直到无路可投,只好自全性命。你不曾亲尝其境,还来说些什么。”

王进哈哈大笑道:“好个自全,如今全得全不得,只教你自己思想!至于你说我不曾亲尝其境,足见你糊涂一世。你做的是殿帅府教头,我做的也是殿帅府教头;你受高俅的管束,我也受高俅的管束;高俅要生事害你,高俅何尝不生事害我?我不过见识比你高些。不解你好好一个男子,见识些许毫无:踏着了机关,不会闪避;逼近了陷阱,尚自游衍。以致拷打监囚,受尽许多苦痛;贬解收管,吃尽无数羞惭。贼配军,人人骂得;好家声,个个羞称。即此一事,你我比较起来,天渊悬隔。如今事已到此,且休来责备你。可怪你一经翻跌之后,绝无显扬之念,绝无上进之心,不顾礼义是非,居然陷入绿林。难道你舍了这路,竟没有别条路好寻么?就说万不得已,暂时容身,也当早想一出离之道。朝说招安,晚掠州郡;晚说招安,朝抢村落,这等处所,岂有出头之日?”

林冲听到此际,大吼一声,面色登时雪白,两眼上插,手中蛇矛不觉抛落在地,仰鞍而倒。

王进这话有道理吗?不能说没道理,林冲如果能在高衙内调戏自己老婆之后,第一时间离开东京城,也到边关上某个地方投军,处境确实会好一点。

但是,王进的逻辑有个最大的问题:他要求林冲是完美受害者,你错过了最佳逃避灾难的时间,所以你受难就是活该。可是留恋自己习惯的生活,害怕放弃拥有的一切,做不到逼迫自己一下子彻底改变,不是生活中极常见的现象吗?按照王进(其实是俞万春)的逻辑,那这世界上有太多人不配活着了。

《水浒传》里的林冲,说实话算不上是一个多么可爱的形象。

比如说他对妻子的态度,其实就说不上好。高衙内把林娘子骗到陆谦家里,林冲及时赶到,高衙内逃走了。林冲和林娘子的对话是:

林冲上的楼上,寻不见高衙内,问娘子道:“不曾被这厮点污了?”娘子道:“不曾。”

一个女人刚刚经历了这样的事情,丈夫赶到后,问出这么一句话来,不是安慰说没事了,不是关心,而是问有没有被“点污”了。林冲当然是爱自己的妻子的,但仍然是当一件财产,我的财产不能给别人碰。

还有对那封休书的理解。林冲发配前,给妻子写了休书,其中有这么几句:“有妻张氏年少,情愿立此休书,任从改嫁,永无争执。委是自行情愿,即非相逼。”

我们知道,古代和今天不同,夫妻感情不合因此离婚,是很少的。社会底层,男人穷得活不下去了,把妻子卖掉,这种事情却是非常常见的。卖妻子的时候,写一封休书,其实就是宣布放弃财产权,所以古代的休书上,“任从改嫁,永无争执”云云,其实是套话。

这话就是林冲想割断和妻子的关系,你高衙内要她从此与我无关,让高家不要再来伤害自己的意思。当然,这个表态也是解除妻子为丈夫守贞洁的义务,让她可以比较方便地接受高衙内,一定要说为妻子着想,也行。

还有,林冲的为人,原著里比后来的影视剧里都要残酷得多。林冲上梁山,王伦要林冲交投名状,就是杀一个人,林冲也没有犹豫。

第一天,“从朝至暮,等了一日,并无一个孤单客人经过。”

第二天,“伏到午时后,一伙客人约有三百余人,结踪而过。林冲又不敢动手,让他过去。”

第三天,就遇到青面兽杨志了。

就是说,这三天里,但凡有一个没什么本事单身客人经过,林冲也就杀人了。

既然林冲是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不那么介意牺牲别人的,我们甚至可以问一个问题,如果高衙内看中的是陆谦的老婆,要林冲去陷害陆谦,林冲会不会干?

这个问题我没有答案,我想说的是,即使林冲不是什么高尚人士,他被高俅害得家破人亡,他仍然是无辜的。尽管原著里的林冲不那么可爱,但真实、复杂、深刻,仍然应该说是出色的文学形象。

《水浒》之后的林冲

看到一个被美化了的自己受到种种虐,这样的悲剧才动人啊。——所以大家熟悉的俊美文秀版林冲的出现,其实是注定的。

《水浒传》传世后,美化林冲的创作立刻就出现了,而且层出不穷。

最有名的,是明代李开先创作的一部叫《宝剑记》的戏。

李开先是嘉靖八年(1529)进士,就是说这人的文化水平比《水浒传》的作者可高多了。尽管戏曲被认为是一种犯点常识错误没关系的体裁,他还是忍不住修改了林冲的身份:林冲出身官宦世家,因平方腊叛乱有功被封为征西统制。林冲看不惯高俅、童贯等奸臣“拨弄权威、盗窃名器”,上书谏言,这才谪任禁军教头。

这样,林冲和高俅之间,就明确有了忠臣和奸臣冲突的主题,其实《水浒传》里,林冲本来和高俅关系还是不错,所以才会长时间缺乏警惕。其实《水浒》原著的版本可能更有生活的质感,但《宝剑记》这个版本林冲显然高光得多。

《宝剑记》剧情改动很大,后来的改编版本一般不会照着他的来,但高俅迫害林冲,是奸臣迫害忠臣,而不仅仅是强者对弱者的蹂躏,这个设定是被延续下来了。京剧《野猪林》里那段著名的“大雪飘”,林冲唱“雄心欲把星河挽”,“诛尽奸贼庙堂宽”,这个都是《水浒》林冲没有的志向。

这出戏里林娘子(叫张贞娘)大放异彩,把林冲的家庭生活写得更加幸福,这也是后来各种改编版本一定要讲的。

但有一版最特殊的林冲,是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平剧院(因为北京改名北平,京剧也就跟着叫平剧了)排的京剧《逼上梁山》。

1944年,毛泽东对这出新编京剧评价是非常高的,还亲自给主创人员写信祝贺。

这出戏里,林冲教导高俅,应该用“地道战”来对抗契丹骑兵:

这“穿沟战法”起于五代时节,那时石敬塘投降契丹,耶律德光进犯中原,那契丹的骑兵甚是凶猛,将中国农田踏为平地,是我中国百姓抗敌兵起,将这农田遍地挖成沟渠,随处设有埋伏,那敌兵到处遭受袭击,因此他不敢再犯中原,若要制胜外寇,非此穿沟战法不可!

发配沧州之后,又从草料场老军黄老那里,了解到官府的腐败,人民的痛苦:

黄——你说这草料场是军需要物,可人家当官的是千里为官只为财,这兵荒马乱的年头,作这边防的官,谁不知道是赶紧搂把点子,但有风吹草动,拔腿就跑,就拿这草料场来说,还不是打着个招牌,好挤老百姓的油水吗?军需不军需,人家才不管那一套呢!

林——照你这样说来,难道这草料场也是压榨老百姓的不成?

黄——唉,你想大堂之上,一不种高粱,二不长黑豆,不压榨老百姓他们吃什么?这征收草料的规矩是每亩地料粮五升,干草十五斤,如今得了金辽打仗边防吃紧为名,加了料粮一斗干草五十斤,你还不知道,这场里的斗是大着二升,秤是加三大秤,这还不算,那交草料的户儿要是不先在管场的那花点钱哪,他们叫你等三天也不收的,你再看这草料场里边都成甚么啦?草料堆在那潮了烂了,他们私自盗卖拥入腰包都能行,是老百姓少交一点也不行!

最后,林冲和众百姓一起杀死州将和陆谦,投奔了梁山。

说起来,这个和劳动人民打成一片又刚猛有谋的林冲,若是豹头环眼手持丈八蛇矛的扮相,倒也是合理的。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刘勃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