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道德经第50章精解(道德经精解第四十一章)

道德经第50章精解(道德经精解第四十一章)【精解】这一章,前半部分讲的是不同体“道”之士“闻道”之后的反应,后半部分讲的是一连串的辩证观点:越是高级,就越会走向自己的反面。老子根据体“道”之士“闻道”之后的反应,将人分为三等:上士、中士和下士。所有的比喻都是为了描述“道” “道”究竟是什么样子?总之,一定不会是表面的样子,因为它玄妙异常。只有资质较差的人才只看表面,而虚假的表面往往与真实的内在大相径庭,所以那些看不清“道”的人才会认为“道”也就是那么回事,甚至非常可笑。【翻译】资质上乘的人听了“道”之后,就去努力实践;资质普通的人听了“道”之后,或者记得或者遗忘;资质较差的人听了“道”之后,就会哈哈大笑。如果不被理解不了的人嘲笑,就不足以称为“道”了。所以,立言的人曾这样说:光明的“道”好像幽暗不明,前进的“道”好像在后退,平坦的“道”好像是坎坷不平的。崇高就如同低谷,洁白反而类似于污黑,广博就如同缺少,刚健就如同懒惰。质朴就如同

【原文叙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道德经第50章精解(道德经精解第四十一章)(1)

【翻译】资质上乘的人听了“道”之后,就去努力实践;资质普通的人听了“道”之后,或者记得或者遗忘;资质较差的人听了“道”之后,就会哈哈大笑。如果不被理解不了的人嘲笑,就不足以称为“道”了。

所以,立言的人曾这样说:光明的“道”好像幽暗不明,前进的“道”好像在后退,平坦的“道”好像是坎坷不平的。崇高就如同低谷,洁白反而类似于污黑,广博就如同缺少,刚健就如同懒惰。

道德经第50章精解(道德经精解第四十一章)(2)

质朴就如同污秽,方正好像没有棱角,最宝贵的器皿总是最后才完全成型。最大的声音是悄然无声,最大的物象是没有形状,而大的道路则一直幽隐难见。只有“道”,善于帮助一切,成就万物。

所有的比喻都是为了描述“道” “道”究竟是什么样子?总之,一定不会是表面的样子,因为它玄妙异常。只有资质较差的人才只看表面,而虚假的表面往往与真实的内在大相径庭,所以那些看不清“道”的人才会认为“道”也就是那么回事,甚至非常可笑。

道德经第50章精解(道德经精解第四十一章)(3)

【精解】这一章,前半部分讲的是不同体“”之士“闻道”之后的反应,后半部分讲的是一连串的辩证观点:越是高级,就越会走向自己的反面。老子根据体“”之士“闻道”之后的反应,将人分为三等:上士、中士和下士。

”最初是上古时期掌管刑狱的官员,到了商朝、西周、春秋时期,“”演变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到了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有著书立说的学“”,有为知己者死的勇“”,有懂阴阳历算的方“”,有为人出谋划策的谋“”,有扶弱济贫的侠“”………这时的“”把他们的专业知识做了可以普遍理解的扩充,就形成了诸子百家的指导思想。

道德经第50章精解(道德经精解第四十一章)(4)

老子这里所说的“”,就是泛指天下所有的知识分子。“”是自然,老子所说的“”,是代自然发言,而“”是聆听者。

因为智慧等级的不同,“”对道的体悟层级有所不同,“问道”之后的反应自然也不同:上等智慧的“”闻听大道后,会勤勉地遵循“”的规律而行;中等智慧的“”闻听大道后,会觉得“”可有可有;下等智慧的“”闻听大道后,只会大声嘲笑“”是虚无无用之物。

借助于“”阶层对“”的理解和反应,老子进一步阐述“”的原则和特征:首先,“”是不会以人的意志而改变其特殊而完美的存在形式的;其次,“”主张柔弱、不争、宽容、依据自身规律存在和运行,不应有任何外在力量和意志的介入和破坏。

道德经第50章精解(道德经精解第四十一章)(5)

”深藏幽隐而不外露,不欲表现一切,却能成就一切,这就是老子“无为”的主张。

同时,老子在论述“”时,还注意到了矛盾辩证的观点,采用了比喻的手段,使说理显得生动,深奥趋于素朴,而这一切又都符合和体现着“”的神秘和无所不在。

老子说光明的道就像暗昧一般,前进的道正如后退一样,平坦的道就像凹凸不平一样,崇高的德就如峡谷一般,洁白无瑕的事物就像含灰纳垢了一般,广大的德看起来像是不足一样。

道德经第50章精解(道德经精解第四十一章)(6)

刚健的德好像怠惰一样,纯真质朴的品格就像浑浊一样,最方正的事物看起来好像没有棱角一样,大型珍贵的器物最后才会完成,最大的声响反而听不到它的声音,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到它的形状。

这么晦涩难懂的话,谁会理解呢?纵然能理解上面这番话,又有谁能领悟其中的奥妙呢?得道之人毕竟是少数的,而世界上的人多数是不得道的下士,如果不能宽容地对待他们,那么老子修道又是为了什么呢?

因此,老子之所以宽容地对待无知的下士,在很大程度上是他悟道和修德的结果。大道可以包容万物,还能成全万物。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