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道德经11章原文译文及感悟(感悟人生智慧白话译文道德经)

道德经11章原文译文及感悟(感悟人生智慧白话译文道德经)就像为了得到石头中的玉一样,需要剥落绝大部分的碎石。(这句话有很多理解角度,洗尽铅华、淘尽黄沙始到金都可以。但是此处应该在与上下文呼应的基础上去理解,所以,我觉得应该是:不要为了一点欲望放弃对人生美好的感知。)就像车子,本来是为了方便出行,结果因为贪图其他功能,买了许多辆,每次出去都不知道开哪辆好,反而不如没有车,说走就走(放纵欲望带来的是更多的欲望,人生因此而复杂)。反而言之,天不清明就会电闪雷鸣,地不安宁就会山崩地裂,神无灵性就会失魂落魄,谷不能容就会枯竭,万物不生世界就会灭亡,君主不能让天下太平就会颠覆下台。(背“道”而驰)常人把很多东西分出高低贵贱,孰不知,没有贱何来贵,没有低何来高?君主都自称“孤、寡、不毂”,用来提醒自己不要高高在上,牢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事实。不时刻保持清醒,就会与“一”远离,欲望就会失控。


道德经11章原文译文及感悟(感悟人生智慧白话译文道德经)(1)

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故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毂。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译文

和谐的状态都是“道”的结果。天得“道”所以清明,地得“道”所以安宁,神得“道”所以灵性,谷得“道”所以能容,万物得“道”所以成长,君主得“道”所以能够治理天下。(依“道”而行)

反而言之,天不清明就会电闪雷鸣,地不安宁就会山崩地裂,神无灵性就会失魂落魄,谷不能容就会枯竭,万物不生世界就会灭亡,君主不能让天下太平就会颠覆下台。(背“道”而驰)

常人把很多东西分出高低贵贱,孰不知,没有贱何来贵,没有低何来高?君主都自称“孤、寡、不毂”,用来提醒自己不要高高在上,牢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事实。

不时刻保持清醒,就会与“一”远离,欲望就会失控。

就像车子,本来是为了方便出行,结果因为贪图其他功能,买了许多辆,每次出去都不知道开哪辆好,反而不如没有车,说走就走(放纵欲望带来的是更多的欲望,人生因此而复杂)。

就像为了得到石头中的玉一样,需要剥落绝大部分的碎石。(这句话有很多理解角度,洗尽铅华、淘尽黄沙始到金都可以。但是此处应该在与上下文呼应的基础上去理解,所以,我觉得应该是:不要为了一点欲望放弃对人生美好的感知。)


道德经11章原文译文及感悟(感悟人生智慧白话译文道德经)(2)

原文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译文

越是在人生低谷的时候,越能发现“道”运行的方式(痛苦是开悟的催化剂);这个时候不要一味的挣扎不休,非要争个你死我活,不如静下心来,冷静的看待这个境况,“道”就会为你所用了。

世间万物形形色色,让它们得以存在的却是无限的空间。(你不在乎,什么也影响不了你;你在乎,再小的事也会让你焦头烂额)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有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揄,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译文

悟性高的人了解了“道”之后,会在生活中时刻提醒自己与“道”同行;普通人了解了“道”之后有时会相信它的存在,有时又会无视它的存在(冷静与冲动);毫无觉悟的人谈起“道”会觉得这是一种可笑的想法。不被常人嘲笑,反而体现不出“道”的无穷奥妙了。(别人笑我太疯颠,我笑他人看不穿)

(上士、中士、下士之间唯一的区别就在于觉知的活跃程度,通俗地说就是:觉悟高的人喜欢从自身找原因,出‬错‬会‬自‬责‬;觉悟低的人喜欢从别人身上找理由,出‬错‬爱‬抱怨)

所以,前人(至少是周朝以前)有格言说:悟“道”之前必要经历一段人生的黑暗,胜利之前通常要经历许多的失败,变成坦途之前必须要清理各种障碍。(痛苦、逆境、磨难对人生的正面意义)

提高德行就要虚心学习,坚持真理就要不惧流言,对德行的提升永无止境,修养德行是自己的事,无须大肆宣扬,纯洁的品质是在生活中不断改变自己实现的。

地球成圆方能运转平稳(取天圆地方之义,指悟“道”过程需要不断地打磨棱角),青铜大鼎不会在一天之内完成(悟“道”之路不能急于求成,这是一生都需要坚持的行为。说一生让人感觉遥远漫长,如果把一天看作一生的话就容易得多。还是活在当下

无声胜有声,无形胜有形,“道”无声无息,无形无相。(静以修心,顺其自然,境由心生,有无相间)

所以,善于从生活中从事物变化中发现规律,对“道”的理解就会形成自己的见解。


道德经11章原文译文及感悟(感悟人生智慧白话译文道德经)(3)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译文

“道”生出意识,意识又在人身体上分支出内心意识和思维意识,这三者结合就是完整的人,人对世界产生了概念,万物就产生了(此处解读若不理解,可翻阅上篇文章,对此有详细解读)

内心意识和思维意识共同主导生活,由觉知来平衡它们,就是真正的生命体验。(载营魄,抱一

人们不喜欢孤独、匮乏、饥饿,而君主却用这样的字眼当成自己的称呼,就是为了提醒自己要居安思危。因为所有的事物都有好坏两面性。生活中的道理,我也学以致用。钻牛角尖的人(偏执),会很痛苦的,我把这一条牢牢记在心里。


道德经11章原文译文及感悟(感悟人生智慧白话译文道德经)(4)

原文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译文

水滴石穿,牙落舌存。虚和实都离不开空间。所以我从这些现象中明白,不执着于任何事物对于人生来说太有益处了。

从生活中领悟真理,以及“无为”带来的益处,对这些东西知道的人太少了。

原文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译文

虚名和身体哪个重要?身体和财富哪个重要?得与失哪个会给人带来坏处?(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欲望越多,付出的精力和烦恼越多,贪得无厌只会为自己和家人带来灾祸。

所以说,人生知足无烦恼,适可而止少祸端,这样才能自在洒脱。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