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古老且适合修行的寺庙(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真正古老且适合修行的寺庙(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越来越少,而逐步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梵语中,“寺”叫僧伽蓝摩,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寺《说文》云“廷也”,即指宫廷的侍卫人员,以后寺人的官署亦即称之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大理寺是中央的审判机关,太常寺则为掌管宗庙礼仪的部门。西汉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之“寺”,即所谓的“三府九寺”。汉代,九卿中有鸿胪卿,职掌布达皇命,应对宾客,其官署即“鸿胪寺”,大致相当于后来的礼宾司。相传东汉明帝时,天竺僧人以白马驮经东来,最初住在洛阳“鸿胪寺”。后来鸿胪寺改建,取名“白马寺”。于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称。
中国地大物博,文化底蕴深厚,而在中国民间流传着各种各样的俗语,它是我们祖先通过摸索总结,更有一些是吃了很多亏,走了很多弯路才换回的经验教训,有着很高的实用价值和实战经验。它是我们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文化的瑰宝。它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让我们洞悉人性,看透世俗的纷争,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所以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是错的!寺庙祠观庵区别很大,看完涨知识
俗话讲“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其实这也是错的,和尚并不住在庙里。人们常常会看到寺、庙、祠、观、庵等各种建筑,于是有些人把这些建筑物统称为宗教建筑,这是错误的。那么,寺、庙、祠、观、庵有什么区别呢?
寺分为两种,一种是佛家出家的地方,比如说少林寺,大相国寺,白马寺,都是典型的佛家弟子出家的地方;一种是伊斯兰教礼拜、讲经的地方,比如说清真寺。
寺《说文》云“廷也”,即指宫廷的侍卫人员,以后寺人的官署亦即称之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
大理寺是中央的审判机关,太常寺则为掌管宗庙礼仪的部门。西汉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之“寺”,即所谓的“三府九寺”。
汉代,九卿中有鸿胪卿,职掌布达皇命,应对宾客,其官署即“鸿胪寺”,大致相当于后来的礼宾司。相传东汉明帝时,天竺僧人以白马驮经东来,最初住在洛阳“鸿胪寺”。后来鸿胪寺改建,取名“白马寺”。于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称。
梵语中,“寺”叫僧伽蓝摩,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
”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越来越少,而逐步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少林寺(河南登封嵩山)、白马寺(河南洛阳)、大明寺(江苏扬州)、栖霞寺(江苏南京)、灵隐寺(浙江杭州)、南普陀寺(福建厦门)、法门寺(陕西宝鸡)、隆兴寺(河北石家庄)、国清寺(陕西长安)、东林寺(江西九江)。
二、庙
庙的定义更多,一是庙古代供祀祖宗的地方。。比如说家庙、宗庙,太庙等。当然,后两者与皇家关系莫大。“人死曰鬼”,庙作为祭鬼神的场所,还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如文庙——孔子庙,武庙——关羽庙。
那时,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礼记》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
二是供奉神灵的地方。包括自然成神和古代历史人物由于杰出贡献或者名气过大而被封神。
这是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土地庙)混在一起的结果,蜕变为阴曹地府控辖江山河渎、地望城池之神社。如山神庙、土地庙、龙王庙,财神庙,城隍庙等。
三、祠
是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当于纪念堂)。这点与庙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据《汉书·循吏传》记载,“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及时(指诞辰和忌日)祭礼不绝。
”东汉末,社会上兴起建祠抬高家族门第之风,甚至活人也为自己修建“生祠”。由此,祀堂日渐增多。
四、观
观则多指道家弟子修行的居所。比如说白云观,紫阳观等。
观就是古代天文学家观察星象的“天文观察台”。史载汉武帝在甘泉造“延寿观”,以后,建“观”迎仙蔚然成风。据传,最早住进皇家“观”中的道士是汉朝的汪仲都。他因治好汉元帝顽疾而被引进皇宫内的“昆明观”。从此,道教徒感激皇恩,把道教建筑称之为“观”。
五、庵
庵多指女性佛家弟子(尼姑)出家的居所。当然,早期的时候,圆形的草屋皆可称庵。
庵古时是一种小草屋,即所谓“结草为庵”。旧时文人的书斋亦称“庵”,如“老学庵”、“影梅庵”。汉以后建了一些专供佛徒尼姑居住的庵堂,于是“庵”也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专用建筑名称了
尼姑(出家的女人)住的地方称为庵,俗称尼姑庵。
观《释名》云:“观者,于上观望也”。
后来,我们一般直接把这些寺和庙宇的地方统称“寺庙”,而很少对它们进行细分。所以这种误传就沿用下来了!
亲爱的小伙伴们,你们对待这个事情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呢?
喜欢的话,欢迎大家留言点赞,关注转发!
期待下期再见,谢谢你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