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阵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大部分由折返机制引起,在房室结双径路造成的折返激动或在房室旁路折返所致。心率150~250次/分。1、非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机制与组织自律性增高或触发活动有关。心率70~150次/分或更快。如图所示,各导联出现节律规整的QRS波,形态正常,时限80ms,心率180次/分,其后可见逆行房性P`波(红色箭头标示)。患者为62岁老年男性,呈突发性发作,考虑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可能性大( AVNRT )。各导联QRS波电压呈交替性变化(V1导联明显),为室上性心动过速较多见。ST:II、III、AVF、V1-V6导联下斜型下移0.1-0.15mV。T:II、III、AVF导联倒置或双向,该患者明显心动过速,ST-T继发性改变可能,但不排除原发性病变产生,待心率恢复正常后方可鉴别。房性和交界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常统称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分为两类,一是
昨日心电图参考分析患者男,62岁,因突发心慌就诊,图为其心电图
参考诊断: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AVNRT可能性大)
分析意见:
如图所示,各导联出现节律规整的QRS波,形态正常,时限80ms,心率180次/分,其后可见逆行房性P`波(红色箭头标示)。患者为62岁老年男性,呈突发性发作,考虑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可能性大( AVNRT )。各导联QRS波电压呈交替性变化(V1导联明显),为室上性心动过速较多见。
ST:II、III、AVF、V1-V6导联下斜型下移0.1-0.15mV。T:II、III、AVF导联倒置或双向,该患者明显心动过速,ST-T继发性改变可能,但不排除原发性病变产生,待心率恢复正常后方可鉴别。
扩展阅读房性和交界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常统称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分为两类,一是非阵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一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两者的图形在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上非常接近。
1、非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机制与组织自律性增高或触发活动有关。心率70~150次/分或更快。
2、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大部分由折返机制引起,在房室结双径路造成的折返激动或在房室旁路折返所致。心率150~250次/分。
鉴别:非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起始与终止时心率逐渐变化,有别于阵发性心动过速,故称为“非阵发性”。
AVNRT心电图诊断要点:
1、R-R间期绝对匀齐,心室率成人160-250次/min,婴儿250~325次/min,儿童160~200次/min。
2、QRS波形态正常。若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则QRS波增宽,呈右束支阻滞型;若为逆传型旁路折返,则呈预缴综合征图型。
3、偶见逆行P波。约50%可见逆行P波(PⅡ、Ⅲ、aVF倒置,PaVR直立),紧随QRS波之后;也未见逆行P波。
4、ST-T波可呈缺血样改变,发作终止后仍可持续1~2周。
治疗处理:
一、终止急性期发作
1. 刺激迷走神经:颈动脉窦按摩,Valsalva动作
2. 洋地黄与β阻滞剂
3. 腺苷与钙通道阻滞剂
4. IA、IC、III类抗心律失常药
5. 升压药:低血压患者
6. 直流电复律:有血流动力学障碍
二、预防复发
洋地黄、长效钙通道阻滞剂或β受体阻断剂等。
三、经导管消融术
射频消融术目前已经成为根治阵发性心动过速最有效的方法。
患者男,75岁,因长期胸闷心悸就诊
参考诊断,明日送上
请大家于留言区发表看法…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