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谊为何一直亏损(再见华谊时代年亏9亿上市十年回到原点)
华谊为何一直亏损(再见华谊时代年亏9亿上市十年回到原点)公司方面解释称,公司去年业绩惨淡的主要原因是去年出品的电影——《狄仁杰之四大天王》、《云南虫谷》等主要影片票房未达预期;公司还有一部分电视剧没有播出,以及另一项核心业务——品牌授权与实景娱乐板块收入减少所致。“最懒CEO”的反思3月1日,华谊兄弟的收盘市值停留在了120.3亿元,与2009年10月30日上市首日118.96亿元的市值相比,这一数字仅增加约1亿元。十年了,华谊依然在原地打转。中国影视行业的“华谊时代”渐行渐远。1
作者| 市界 韩忠强 彭硕
编辑|老拿
每天11点上班的王忠军终于让华谊兄弟栽了跟头。
这一次,是华谊上市第十个年头,岁初。一份刚刚披露的业绩预告显示,过去一年,华谊兄弟实现营业收入38.98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2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86亿元,同比减少219%。这是华谊兄弟上市以来交出的最惨成绩单。
3月1日,华谊兄弟的收盘市值停留在了120.3亿元,与2009年10月30日上市首日118.96亿元的市值相比,这一数字仅增加约1亿元。十年了,华谊依然在原地打转。
中国影视行业的“华谊时代”渐行渐远。
1
“最懒CEO”的反思
公司方面解释称,公司去年业绩惨淡的主要原因是去年出品的电影——《狄仁杰之四大天王》、《云南虫谷》等主要影片票房未达预期;公司还有一部分电视剧没有播出,以及另一项核心业务——品牌授权与实景娱乐板块收入减少所致。
从公告上来看,华谊去年业绩没有达到预期是因为旗下的各大板块业务没有达到预期。但如果深入分析,华谊兄弟的亏损则来于两个方面——大手笔花钱和电影没做好。
1月30日,华谊兄弟创始人、董事长王中军(王忠军)向外界公布一封信,公开坦承“2018年华谊兄弟遭遇上市以来最大的一次冲击”,并全面反思了华谊兄弟所犯的错误,直击了公司当前面临的两大问题——主营业务低迷和资金压力。
信中称,电影业务一直是华谊兄弟核心的业务,2018年年初的《芳华》和《前任3》的19亿票房给全年打了一个好基础,但此后华谊兄弟出品的几部电影都惨遭票房夭折,(《手机2》也没有上映),直接导致了公司的亏损。“后续其他项目表现都不理想,不仅没有扩大战果,反而锐减了已有的成绩。”
另一问题是资金压力,王忠军直言华谊“流动性不太好”,企业在快速扩张阶段遗留的资金压力在当下被放大了。
王忠军所谓的遗留资金压力来自此前大手笔的买买买。过去几年里,公司先后投资了多家公司,涉及影视、文创、游戏等行业。2015年10月,华谊兄弟7.56亿元收购了仅成立一天的浙江东阳浩瀚影视有限公司70%的股权,同年11月,华谊以10.5亿元高溢价收购冯小刚旗下的影视公司东阳美拉,彼时东阳美拉的总资产仅为1.36万元。同样是在11月,华谊兄弟又花19亿,收购了游戏公司英雄互娱20%的股权,英雄互娱当时同样成立不到一年。
2018年三季报显示,上述几笔投资总共为公司累积了巨大30.6亿元。而在需要钱的时候,华谊兄弟却被曝光没钱了。
今年1月份,华谊兄弟被曝光2015年的一份22亿的中期票据即将到期。为了还上这笔钱,华谊兄弟先后向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浙商银行、民生银行合计申请25亿元综合授信,并向阿里影业借款7亿元。事后有媒体曝光,王忠军、王中磊为了拿到这两笔钱几乎质押了旗下所有股权。
王忠军本人也注意到了自己的大手大脚。“几个亿成本的戏,两句话就拍了、“拍起戏来大手大脚。” 据英雄互娱的创始人应书岭事后回忆,他最开始只向王忠军要了10亿元。可是王忠军毫不避讳地说:“我给你20亿,高管也套套现。”
除了花钱厉害,王忠军常常被外界批评过于懒惰,不管公司的事。马云曾在一次公开场合评价王忠军为最懒CEO,每天睡到11点到公司,公司的事也不管。马云称,自己有多少钱都不会投给这样的人。
2
冯小刚“依赖症”
华谊兄弟的惨淡业绩部分归因于包括商誉在内的资产减值。值得一提的是,《手机2》的操盘方、冯小刚的公司东阳美拉也位列减值名单。而鉴于东阳美拉仍在对赌期内,这也意味着冯小刚或面临业绩补偿。
对于东阳美拉是否顺利完成业绩承诺,华谊兄弟方面对每经记者表示东阳美拉的业绩情况会在发布2018年度报告时披露,相关数据以公告为准。
2015年,华谊兄弟曾以10.5亿元的价格收购了冯小刚和陆国强合计持有的东阳美拉70%股权,那时东阳美拉仅成立2个月,由冯小刚持股99%。
华谊兄弟与冯小刚的合作,可追溯到二十年前。
1998年、1999年,华谊兄弟两年一口气投资了姜文的《鬼子来了》、冯小刚的《没完没了》和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三部电影。但是由于题材敏感,《鬼子来了》并未上映,《荆轲刺秦王》票房败北,只有《没完没了》3300万的票房给华谊兄弟带来了利润。
经过三部影片的试水,华谊兄弟终于寻找到了冯小刚这棵摇钱树,开始在影视行业里干得风生水起,也由此患上了“冯小刚依赖症”。
对于冯小刚的依赖,王忠军并不讳言,他在2014年曾对媒体表示:“说到挫折,就是冯小刚第一个合约到期,离开华谊兄弟一年。因为我是依赖冯小刚的。”
冯小刚对华谊兄弟有多重要,从华谊兄弟招股书的一段描述就可见一斑:“电影业务,冯小刚工作室在报告期内出品了《集结号》和《非诚勿扰》2 部影片,这 2 部影片在报告期内累计实现票房分账收入 18 896.50 万元, 约占报告期内发行人电影业务收入的 40%和总营业收入的 18%,公司对冯小刚团队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一家公司严重依赖一位导演的电影产出显然是有很大风险的。宿命般的是,明知问题所在,但却无力回天。
自1999年以来,华谊兄弟和冯小刚先后合作了14部电影。
1999年到2010年的12年里,冯小刚与华谊兄弟双剑合璧,只要有其作品上映,内地票房排行前三甲中始终有它的位置,这其中就有《天下无贼》、《集结号》这种既叫好叫座,又令人感动的好作品。
数据来源:电影票房数据库
伴随着冯小刚电影的黄金时代,2009年10月30日,华谊兄弟头顶 “中国娱乐第一股”的光环,登陆创业板。
这一天无疑是华谊兄弟的高光时刻,股价自发行价的28.58元一路上涨到91.80元,后收盘于70.81元,收盘涨幅达147%。
瞬间翻倍的股价,不但令王忠军、王忠磊身家暴涨几十亿,冯小刚也一下子实现了财务自由。冯小刚曾在上市当日激动不已地表态,“我会在这个公司干到底,我会跟着王忠军干到底。”
物极必反。2010年冯小刚的创作达到顶峰,《唐山大地震》、《非诚勿扰2》在这一年同时上映,并且取得了票房第二、第四的好成绩。此后,冯氏电影开始急转直下。
先是被冯小刚寄予厚望的《一九四二》票房败北、后有《私人订制》被骂的体无完肤。
无奈的冯小刚开启了电影画面的“圆形”尝试,但是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之后,新的时代似乎并不需要一个东施效颦的《我不是潘金莲》。2016年,尽管冯小刚为票房亲自上场手撕王思聪,但是《我不是潘金莲》4.79亿元的票房仅排在第30位,而当年的票房冠军《美人鱼》的票房高达33.9亿元。
从1999年的《没完没了》到2016年的《我不是潘金莲》,从喜剧题材到现实关注,没想到,冯小刚这个靠着喜剧路线拼杀出来的导演竟然败给了同是喜剧题材的《美人鱼》。
对于冯小刚电影的衰落,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顾晓鸣曾有过这样一段评价:我们上一时期所迷恋的那些冯小刚式的喜剧、王朔式的调侃,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冯小刚那些电影从今天看来,它们的价值、功能已经尽了,他们的水平其实都是不够的。今天这个事件(冯小刚因《私人订制》大骂影评人)的发生,是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人像蝉蜕皮一样进入到新的境界的重大文化事件,冯小刚开始感觉到了时代那种非常大的压力,这时他失态了。冯小刚一定是很敏感的,知道这个时代要离他而去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现在长大的一代,他们拍的喜剧片、他们所玩的桥段、现在网上很多这种幽默的桥段,冯小刚和王朔都没有了。
冯小刚开始逐渐“失灵”后,华谊兄弟参与出品的电影业务虽然也出现过《十二生肖》、《西游降魔篇》、《寻龙诀》这样进入前三甲的爆款,但华谊兄弟的电影票房号召力已大不如前,其中2014年、2016年甚至出现了前十名中并无华谊兄弟身影的尴尬局面。
数据来源:电影票房数据库
冯小刚电影辉煌时代的落幕,在2011年华谊兄弟的财报上有着清晰的反应,当年华谊兄弟电影业务收入同比大降67%,更是拖累华谊兄弟整体收入同比下降16%。
票房方面,2014年,华谊兄弟终于将票房冠军的权杖交给了光线传媒,而自己落在博纳影业、乐视影业之后,屈居第四。
3
“圈子”靠不住,唯有利当头
除了冯小刚外,华谊兄弟的发展也离不了另一位重量级人物。那就是当年掌管华谊艺人经纪业务的王京花。
2000年,王京花手握陈道明、刘嘉玲、李冰冰、任泉、范冰冰等艺人资源加盟华谊兄弟。正是得益于王京花手中的资源,鼎盛时期,华谊兄弟曾拥有中国影视行业超过一半的艺人资源。那时,华谊兄弟称得上是真正的“影视豪门”。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2005年,王京花与华谊兄弟解约,带着陈道明、刘嘉玲等数十个艺人跳槽至橙天娱乐。
王京花
对此王忠军曾嘴硬道:“华谊公司缺了谁都可以!”虽然嘴上不甘示弱,但是华谊兄弟的艺人经纪业务却难免因此“伤筋动骨”。
随后, “吃一堑”的华谊兄弟再签艺人,逐步实现了艺人经纪的行业化并迅速东山再起。2009年华谊兄弟并购艺人经纪公司中乾隆德,进而将陆毅、孟广美、黄维德等收入华谊兄弟。
艺人经纪业务曾在华谊兄弟的营收和利润中占据重要分量,以2008年为例,当年华谊兄弟旗下时代经纪公司的净利润为3138万元,占据华谊兄弟当年整个公司净利润6806万元的46%,但这块的营收只占华谊兄弟整体营收的17%。
17% 的营收贡献了46%的利润,艺人经纪业务对华谊兄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绑定这些艺人,华谊兄弟给与了艺人不同比例股份,其中冯小刚以2.88%的股份位列华谊兄弟股东第10位,此外分享华谊兄弟上市资本盛宴的还有张纪中、李冰冰、任泉、罗海琼、黄晓明、张涵予、胡可、陈思成等人。
但是华谊兄弟上市后,各路人马纷纷套现离场,其中冯小刚套现2亿多元,徐帆称光税就交了4000多万。
2009年,华谊兄弟的艺人经纪业务再上了一个台阶,由2008年的占据总营收的17%,上升到了20%,此后几年有涨有跌,但总体保持在10%以上,直到2013年跌至8%。到2014年,华谊兄弟财报上已经不再显示这一业务的收入。
艺人经纪业务衰落的背后是传统艺人经纪业务模式的变革。
2010年前后,随着以章子怡、范冰冰、李冰冰、周迅等一线艺人纷纷成立独立工作室,艺人逐渐摆脱经纪公司“分成”的束缚,逐渐掌握了自主权。
另外,在新的传媒语境下,网络综艺、短视频、直播平台已成为艺人的传播新路径,传统传播方式、媒体环境的变化,改变了艺人运营与宣传的方式。
新的形势下,为了绑定拥有头部资源的艺人,华谊兄弟不得不花重资采用收购艺人公司的办法。于是就有了华谊兄弟2013年花2个多亿收购拥有张国立明星资源的浙江常升,2015年花10.5亿元收购冯小刚东阳美拉股份、花7个多亿收购拥有李晨、冯绍峰、Angelababy、郑恺、杜淳、陈赫明星资源的东阳浩瀚。
华谊兄弟并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让艺人为自己所用,但是随之而来的承诺利润难以完成下,华谊兄弟正面临着高达几十亿元的商誉危机,它如同绑在华谊身上的定时炸弹。
想探索更多好玩资本故事,也可关注公众号市界(ID:ishijie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