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奏响春运交响曲欢天喜地过大年(最贵春节档背后的票价博弈逻辑)

奏响春运交响曲欢天喜地过大年(最贵春节档背后的票价博弈逻辑)作为受疫情冲击较大的行业之一,电影市场在过去两年的疫情反复下日子并不好过。根据choice数据,2020年,在港、A股共26家影视院线上市公司中,22家营收下滑,20家净利润滑坡,其中10家由盈转亏,万达电影、光线传媒等传统影视巨头可谓业绩腰斩,老牌国资影企中国电影更是上市以来首次亏损。制图: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 数据来源:公开信息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2022年春节档平均票价52.8元,同比增长8.2%,较之疫情发生前的2019年,同比涨幅达18%;与此同时,春节档总出票1.14亿张,相较于2021年同期的1.6亿张,同比减少约28.8%,观影人次也同比减少了4200多万,创近五年新低。史上最贵的电影单票价格,换来了60亿票房数据的“繁荣”,但同时,也击退了广大观众的观影热情。昂贵的单票价格成为今年春节档观影意愿显著降低的“罪魁祸首”,很多网友将此归咎于影院的“饮鸩止渴”,但事实上,影院

春节档业已收官,但这场电影较量却仍未结束。

一边是《狙击手》、《奇迹笨小孩》、《长津湖之水门桥》等影片相继下调结算价格,一边是各影片的票房仍在不断突破新的整数大关。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截至2月9日21时17分,2022年全国院线电影总票房(含预售)正式突破100亿元,刷新中国影史年度票房最快破百亿元纪录。目前来看,虽然春节档头部三大影片大势已定,票房拉开巨大差距的中下位圈很难再有超越,但票价的下调似乎也在为春节档的后续市场增添更多可能。

高票价背后:影视公司的利益博弈

如果一定要为2022年的春节档找一个主关键词,那么“票价”无疑是讨论度最高的话题,这甚至超越了对于影片内容的探讨。

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2022年春节档平均票价52.8元,同比增长8.2%,较之疫情发生前的2019年,同比涨幅达18%;与此同时,春节档总出票1.14亿张,相较于2021年同期的1.6亿张,同比减少约28.8%,观影人次也同比减少了4200多万,创近五年新低。史上最贵的电影单票价格,换来了60亿票房数据的“繁荣”,但同时,也击退了广大观众的观影热情。

昂贵的单票价格成为今年春节档观影意愿显著降低的“罪魁祸首”,很多网友将此归咎于影院的“饮鸩止渴”,但事实上,影院虽拥有电影的最终定价权,却也要受限于片方的最低发行价,最终的电影票价,是影院在最低发行价之上,根据自身成本等实际经营与利润需求,加上一定的溢价所构成。

据金融界统计,今年春节档影片背后,有超百家公司参与其中,主要出品方涉及包括中国电影、上海电影、万达电影、光线传媒、阿里影业、横店影视、奥飞娱乐、阅文集团、猫眼娱乐等在内的10余家上市公司。追根溯源,春节档高票价背后,是十余家上市公司及上百家相关影视公司的利益博弈。

奏响春运交响曲欢天喜地过大年(最贵春节档背后的票价博弈逻辑)(1)

制图: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 数据来源:公开信息

作为受疫情冲击较大的行业之一,电影市场在过去两年的疫情反复下日子并不好过。根据choice数据,2020年,在港、A股共26家影视院线上市公司中,22家营收下滑,20家净利润滑坡,其中10家由盈转亏,万达电影、光线传媒等传统影视巨头可谓业绩腰斩,老牌国资影企中国电影更是上市以来首次亏损。

2021年,电影市场情势加速回暖,国产电影总票房达399.27亿元,相比于2019年国产电影411.75亿元的总票房,已经恢复至疫前水平的96%。但市场的复苏却并未表现在上市公司的业绩中——从26家影视院线上市公司最新的三季报及中报业绩来看,对比2019年同期,仍有20家营收下滑,其中7家营收降幅超50%。

究其背后原因,一方面,已上市的传统影视巨头们2021年鲜有爆款推出,票房被新势力企业瓜分;另一方面,即便他们参与了爆款制作,但由于大体量电影参投公司动辄几十家,实际的分成比例也很难占到红利。

单看2022春节档情况便可窥一二——传统影视公司虽身影犹存,却也夹杂在一众新势力影视公司中,不复主导。《长津湖之水门桥》是博纳影业今年唯一正式参与春节档角逐的作品,但该影片背后有7家出品公司,14家联合出品公司,僧多粥少;光线影业也仅有一部《狙击手》上映,口碑虽然不错,但由于题材类型撞上《长津湖之水门桥》,排片惨淡,票房表现也不及预期;万达影视参与出品了《奇迹笨小孩》,但同样占股不多;华谊兄弟则直接退出今年春节档,并无作品上映。

业绩压力乃至生存问题之下,抬高影片发行价以实现利润成了影视公司的关键之选。

传统巨头迟暮:爆款缺失、话语权被分割

回顾2021年的电影行业,新旧交替下电影市场的权重转移更加明显,传统影视巨头的话语权已十分有限。

2021年,万达电影通过旗下子公司万达影视出品了《唐人街探案3》《误杀2》《我和我的父辈》《海底小纵队:火焰之环》《皮皮鲁与鲁西西》等9部影片,可在此之中,真正撑起票房数据的仅有《唐探3》与《我和我的父辈》两部影片,其余影片票房均未过亿,而值得注意的是,《唐探3》背后的出品方多达52家,万达电影的实际分成或许也并不尽如人意;《我和我的父辈》万达影视也仅是联合出品方之一,并非主控,所获分成也有一定局限。

从2021年三季报数据来看,今年1-9月,万达电影实现营收92.71亿元,同比增长188.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91亿元,同比增长114.42%。乍看之下,营收、净利润双双翻倍,业绩表现已十分不错,然而对比中报数据就会发现,2021年上半年万达电影净利润6.39亿元,这意味着,公司在第三季度亏损达3.48亿元之多,这也导致万达电影2021年前三季度净利润表现对比2019年同期,降幅仍超64%。而在电影票房不及预期的影响下,万达电影3年前以百亿对价收购的万达影视,或许也将无法完成2021年的对赌业绩。

光线传媒是行业公认的“稳定型公司”,就2021年前三季度业绩表现来看,业绩也的确相当稳健,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78亿元,同步增长103.41%;实现归母净利润5.53亿元,同比增长767.66%。但对比2019年同期,营收与净利润表现仍可谓腰斩,且从单季度看,光线传媒Q3的表现与万达电影一样,也不如上半年,单季营收2.23亿元,同比仅增长0.55%,净利润为6831.38万元,同比增长58.32%,而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公司净利润则大幅减少72.92%至794.51万元。

这主要源于其2021年影片票房的惨淡收场。早在2021春节档,由其出品的《人潮汹涌》就由于前期热度较低,票房几乎垫底;三季度暑期档仅有《革命者》一部电影上映,却被《1921》截胡,最终票房仅1.36亿元,远不及预期;押宝国庆档的青春片《五个扑水的少年》叫好不叫座,累计票房收入尚未过亿;年底上映的《误杀2》虽然票房表现不错,但光线传媒只是参与出品,并非主控。对于八成以上收入都来自电影及衍生品业务的光线传媒来说,期内电影数量及票房也将直接影响其业绩水平,暑期档、国庆档等大档期的滑铁卢,导致其三季度主营业务利润大幅缩水,而就票房表现预测四季度,光线传媒下半年整体业绩似乎也很难乐观。

华谊兄弟是2021上映影片最多的头部公司,但从《侍神令》《超越》《盛夏未来》,到《阳光劫匪》、《铁道英雄》《摇滚藏獒:蓝色光芒》,无一爆款影片,且市场表现均低于映前预期,票房爆款的缺失直接影响到了华谊兄弟2021年的票房产出水平,加之长期以来的资金短缺等问题对华谊兄弟的持续影响,华谊兄弟2021年的业绩表现也相对平平。根据公告,华谊兄弟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9.56亿元,同比减少13.7%;净利润增长278.87%至5.83亿元,相比去年同期亏损3.26亿元实现扭亏,但扣非净利润仍为亏损3.45亿元。

而同样身为传统头部影视公司,IPO过会一年但尚未挂牌上市的博纳影业,2021年虽然推出项目不多,但却收获颇丰,抗疫题材《中国医生》以13.28亿票房稳居暑期档票房冠军,而《长津湖》则在国庆档上映后一路高歌,成为新一任影史票房冠军。

根据猫眼数据,2021年电影公司TOP10中,传统影视巨头仅有万达影视与博纳影业入榜,各以58.79亿与57.76亿的总票房分列第八、第十位。

奏响春运交响曲欢天喜地过大年(最贵春节档背后的票价博弈逻辑)(2)

新势力崛起:互联网影视公司抢占市场

伴随着传统巨头的偃旗息鼓,包括互联网影视公司在内的新势力企业则逐渐走向上游。

阿里影业2021年主出品影片高达19部,出品票房189.46亿元,仅次于国资影企中国电影;猫眼娱乐旗下猫眼微影则以17部主出作品、104.96亿出品票房排名第三。而回看2021年电影市场的热门电影与小成本票房黑马,背后也均有新势力电影公司的身影。

2021春节档爆款影片《你好,李焕英》背后参与公司虽多,但最大保底方儒意影业或是其中最大赢家;清明档领跑影片《我的姐姐》口碑票房双丰收,背后主要出品方则是联瑞影业、突燃影业等;国庆档杀出的票房冠军《长津湖》,登峰国际参与其中,与巨头分羹而食;初冬档票房黑马《扬名立万》,背后主控则是万合天宜、亭东影业等。

回到2022春节档,阿里影业强势参与了《长津湖之水门桥》、《奇迹笨小孩》、《四海》三部影片的出品,目前三者累计票房已超45亿元;春节档黑马《这个杀手不太冷静》背后则有近两年如日中天的西虹市影视和开心麻花影业,猫眼微影、阅文影视、腾讯影业等互联网影视公司也参与其中,目前该影片票房已突破18亿元。此外,坏猴子、梦将军、淘票票、优酷等新势力及互联网影视公司也均出现在2022春节档中,与老牌影视巨头平分天下。

2021年的电影行业,在市场复苏间悄然迭代更替,传统影视公司爆款缺失、话语权被分割、业绩承压、股价下跌,新势力公司在空隙间寻求一席之地,站稳脚跟、加速蹿升。进入2022年,疫情反复下的中国电影似乎依然前路不明,于是各大影视公司也更加依赖体量最大、热度最高、竞争最强的春节档票房对公司全年业绩的贡献,票价上涨似乎在情理之中,但涨幅却在观众的意料之外。

光明网评论员对此表示,对价格“高不高”的判断,其实也是来自于“值不值”的感受。诚然,电影行业真正复苏的关键,还是在于“内容供给”,这是新势力影视公司的立脚点,也是传统影视公司的瓶颈突破口,当影片质量让观众发自内心地觉得“值”的时候,即便是高票价,也无法阻挡火热的观影热情。

本文源自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