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五行语录经典(人生五行说)

五行语录经典(人生五行说)心智为“水”向上是唯一不变的信念金玉良言行似“木”行为处事,重在“有节”。而“木”的特质即:顺势而为,有理有节。很多人在为人处事上崇尚“因势利导”,“因应变通”的处事哲学。其实这是一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行似木,讲求的是一个人在为人处事的时候,首先要有自己稳定的价值判断,然后才能在实际情况中“顺势而为”。如果稳定价值观都没有,那么这样的人是没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稳定价值追求的,那么成败得失在他的心里的地位自然就压倒一切了。这样的人输不起也赢不了,因为怕输所以遇事犹豫不决,因为想赢总是突击冒进,结局往往都是一败涂地。反观那些有稳定价值观的人,输赢都会以平常心对待,也就很难赢时飘输时丧了。

关于“五行之说”的源起,大多数人认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星占学兴起之时。其实不然,五行之说不的起源最早应起源于古代氏族的原始崇拜和古老的巫术祭祀等活动。本文不论“五行”之源起,而想从“五行”之说解构“人生”,探讨人与五行之间的关系。

五行语录经典(人生五行说)(1)

五行图

言如“金”

在大家眼里,言语是最“廉价易得”的,为什么说要“言如金”呢?金的本意是“贵金属”,这里引申一下意为“慎重”。古人有“惜字如金”之说,并不是说让人“少说话”,而是教人们说话时要“谨言慎行”。古往今来有太多的祸事都是源自“出言不逊”。因此,圣人教导我们,“言多必失”,须三思而后语。一个成功的人,往往都是非常重视自己“言论”的,而整日夸夸其谈,满口胡诌的人往往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因此“言语”如同一块“试金石”,听其言就很容易知道其人到底如何了。

五行语录经典(人生五行说)(2)

金玉良言

行似“木”

行为处事,重在“有节”。而“木”的特质即:顺势而为,有理有节。很多人在为人处事上崇尚“因势利导”,“因应变通”的处事哲学。其实这是一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行似木,讲求的是一个人在为人处事的时候,首先要有自己稳定的价值判断,然后才能在实际情况中“顺势而为”。如果稳定价值观都没有,那么这样的人是没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稳定价值追求的,那么成败得失在他的心里的地位自然就压倒一切了。这样的人输不起也赢不了,因为怕输所以遇事犹豫不决,因为想赢总是突击冒进,结局往往都是一败涂地。反观那些有稳定价值观的人,输赢都会以平常心对待,也就很难赢时飘输时丧了。

五行语录经典(人生五行说)(3)

向上是唯一不变的信念

心智为“水”

这里说的心智是指:心性、智趣。这是一个人的精神内核。而这一内核应如“水”,于无声处影响自己的方方面面。现实世界中,人们对于心智是否存在差异存在着激烈的讨论。其实,个人觉得,其质如水,没有本质区别。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生活环境的差异会体现在侧重点的差异上。例如一个匠人家庭出生的孩子,他的人生轨迹往往会跟某种“技艺”相关联。一个高干家庭的子女则对人情世故的把控深有体会。这是生活环境的不同导致的心智偏差,并不是本质上存在差别。因此,就心智而已,顺应环境,保持一种平常心态,这样生活才会还原出它原本的模样,自己才能体会到人生的乐趣。过分追求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往往形同“缘木求鱼”,到头来只能空欢喜一场。因此,心智不容许有杂念的,如老子所倡导的“无争”才是最佳状态。

五行语录经典(人生五行说)(4)

淡然处之

欲望是“火”

欲望是什么?文雅的称其为“理想”,狂野的谓其为“野心”。那么什么是欲望呢?简言之,欲望即:渴望拥有。人类发展的不竭动力就源自人类无穷无尽的“欲望”上。人类的欲望是火,在燃烧着,躁动中不断催动人类向前迈进。可大家皆知“火乃凶物,控制不好会大祸临头”。人的欲望何尝不是呢?如果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欲望,让其野蛮生长,那么膨胀的欲望最终会将自己吞噬的。那么我们就应畏惧“火”畏惧欲望吗?不然!火确实是凶物,然而人类学会用火使得文明跃升了一大步,说明这东西只要善加利用,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欲望亦是如此。欲望之火熊熊燃烧,只要控制得当,就能为自己的努力提供不竭的动力。欲望之火持续燃之,人类发展就有了持之以恒的方向。因此,欲望是火,善加利用,会成为你人生之舟的不竭动力源泉的!

五行语录经典(人生五行说)(5)

动力之源

归宿为“土”

什么是人的最终归宿,很多人会说是死亡。我要说那不够唯物论。人的最终归宿是:土。如《圣经》里说的:起于尘土,归于尘土。我想说这不仅仅是人本身的归宿,也是人精神世界的归宿。为什么说精神世界的归宿也是“土”?我想说的是,土即回归原点!人生在世短短数十年,不管是物质上的追求还是精神上的探索,到头来其实皆归于“空”。因此,在面对荣辱成败得失的时候,我们应该以一种辩证法的方式加以对待。毕竟成败荣辱皆是一时的,最终归宿其实相差无几,所以面对得失时,想想这一切,会顷刻之间云淡风轻,人生就没有那么多的“负重前行”了。

五行语录经典(人生五行说)(6)

万物之本

结语

很多人做不到如此通透,但可以努力向其靠近。山高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也是一种很好的人生境界。不少人认为“五行之说”乃谶纬之学,封建余毒。其实不然,其发轫于人类文明之初,绵延数千年而不绝,自然有其合理之处。信者向往之,疑者或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之,只是希冀有助于人的现实生活,也未偿不是一件好事。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