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艺术与何种方式建立与生活的联系(是标新立异还是遵从传统)

艺术与何种方式建立与生活的联系(是标新立异还是遵从传统)

艺术与何种方式建立与生活的联系(是标新立异还是遵从传统)(1)

陈艺儿在创作中。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名润摄

艺术与何种方式建立与生活的联系(是标新立异还是遵从传统)(2)

青田水乡风貌。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枫摄

艺术与何种方式建立与生活的联系(是标新立异还是遵从传统)(3)

“白房子”及它前面的“容桂时光”小公园。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名润摄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名润 顺德容桂一名“80后”女艺术家重建自家祖宅,因其外形独特、颜色亮丽而引发关注,并走红网络。为了与所在社区更好地融入,这名艺术家推出“一平方公里计划”,通过绘画、摄像等行为艺术,希望打破城中村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隔阂,以艺术力量推动社区新生。 无独有偶,在杏坛青田,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乡村,以艺术力量介入推动古村焕新。当地将旧厂房活化为青田艺术区、旧蚕房蝶变为展览馆……艺术家们以接地气的艺术呈现方式,丰富村民精神世界、助力乡村振兴。艺术表现手法多种多样,艺术与生活应该如何才能更好地融合,是标新立异还是遵从传统?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近日展开探访。 实践: 城中村,一栋白色楼房拔地而起 “有人说,这像一个路由器,也有人说这是一个PS(PlayStation 游戏机)。”谈及自家“白房子”的外观,“80后”艺术家陈艺儿颇有些自嘲道。这座外漆为米白色的崭新建筑,是她的新家,她和家人贴切地称之为“白房子”。 房子所在的小黄圃社区,地处容桂东南面,是一处城乡接合部,是众多新市民来此逐梦的栖息地。2020年初,此前曾在广州等地打拼十年的陈艺儿和丈夫决定重建自家的祖宅。由于祖宅已经破败不堪,于是他们决定就地重建。 从动工到入住,花了一年多的时间。2021年8月,陈艺儿和家人在新房子开启新生活。建成后的房子,或因其亮眼的白色,又或因其独特的造型而遭到身边人投来的眼光。从事艺术工作的陈艺儿,往往从早到晚埋头于自己工作室中,与周遭邻居联系甚少:一方面,由于大部分本地人已经搬离,另一方面,身边居住的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他们早出晚归,较少有交流的机会。 因“白房子”引来的关注。陈艺儿说,附近的人觉得这个房子很奇怪,也有人慕名过来参观,还有人以为这里是个网红餐厅、网红民宿,甚至有人夜里来敲墙,研究建筑材质。 在陈艺儿眼里,她在这里长大,而现在重新走进这片熟悉的土地,她觉得自己变成一个“闯入者”、一个家乡的“最熟悉的陌生人”。她开始思考如何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也希望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慢慢地,她开始着手做艺术项目“一平方公里计划”。 据悉,该计划一方面,她希望用手中的画笔画遍一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房子,作品完成后希望说服房屋主人挂在房子外,把社区变成一个“移动的美术馆”;另一方面,邀请邻居走进这个“白房子”,通过拉家常了解彼此,并以摄像方式予以记录,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有人情味,以艺术力量推动社区新生。目前,项目正处于初期推进阶段。 乡里: 修旧如旧保持古建原貌 漫步杏坛青田,这里原汁原味地保留着古建筑的原貌。书塾遗风、更楼晚望……青田八景的踪迹依旧散发着光芒。早在2016年3月,杏坛镇政府、榕树头村居保育公益基金会与广东工业大学城乡艺术建设研究所三方共同签约乡村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决定实施青田乡村复兴计划即“青田乡建”。随后,当代艺术家、广东工业大学教授渠岩带领团队展开深入的调研、交流和探索,为“青田乡建”形成理论体系和实践依据,探索构建乡村文明的复兴路径。 然而,刚到青田时,渠岩却“卡了壳”——不被村民接纳。“我刚到青田时,村民不理解我,以为我是来做什么商业开发。”渠岩说,在村民眼中,他们不希望陌生人来“破坏”村中的安宁,双方乃至多方之间需要一个对话和理解的过程。事实上,在乡建领域颇有名望的渠岩并不主张以大拆大建的方式打造网红式的乡村,“乡村需要的是修复、疗养,而不是大动干戈的手术疗法。”在渠岩看来,艺术乡建需要温暖的力量持之以恒。经过多年的时间,青田乡建形成了“政府 高校 社会组织 村民”的多方联动的模式,充分调动各方参与积极性,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正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的“顺德样板”,频频引来媒体关注。 2021年底,青田艺术区启用,它由两栋4层高的旧厂房改造活化而成,建筑面积约4500平方米,是艺术家与村民互动的公共场所,也是村民接受艺术熏陶的文化阵地,现已成为“青田乡建”的重要载体之一。作为2021年首批进驻青田的艺术家,广州美术学院教授陈侗在青田展开了艺术与乡村共生实践,已为青田艺术区策划了系列展览。今年,“青田民艺圩”定期在青田艺术区举办,每期邀请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手艺人和民间艺术创新推动者参加,通过接地气的艺术活动充实乡村生活,丰富村民精神世界,致力于成为当地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在陈侗看来,艺术乡建或文化乡建不是指艺术家、设计师到乡村待着,或者利用乡村这个广阔天地来从事艺术或设计项目,而是把乡村本身自有的文化资源给调动起来,并努力提升村民内在的创造性——这也是他驻扎在青田开展活动的灵感来源。 “近年来,青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体现在乡村硬件条件,村民的主人翁意识也有很大的提升,这得益于艺术的助力。”见证家乡青田“蝶变”的乡贤刘瑞庆感慨地说。 聚焦:艺术如何展现人文关怀? 焦点一: 艺术融入生活,是标新立异还是遵从传统? 陈艺儿建造的“白房子”在网上“出圈”后,引来了更多的关注,有人欣赏她的乡土情怀,也有人认为她“破坏”了当地的风貌……面对这些看法,陈艺儿和家人都是一如既往地低调,她说,从早到晚,除去做饭和料理家务,她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工作室里,沉浸在她的艺术世界当中。对于争议,她浅浅一笑地说,“没关系,等热点过去,我们也会回归平淡的生活。” 在陈艺儿看来,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艺术与生活有共融共生的需要,而“一平方公里计划”正是她和家人希望融入社区,让身边更有人情味的一个探索和尝试。 经过七年多的发展,青田乡建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发展范式。旧厂房活化为青田艺术区,老蚕房活化为青田展览馆,青藜书舍等古建外观得以基本保持原貌,建筑内部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青田依然保持着原有的乡村风貌,但村民们的家园意识大有提升,艺术的创作与植入充分与村民日常实际相结合,得到了他们的认可。 艺术融入生活,是标新立异还是遵从传统,本质是“新”和“旧”关系的处理。在外拼搏十年后返乡的陈艺儿以及她横空出世的“白房子”,对周边的邻居而言,是一个新事物,但她仍然念及昔日浓浓的邻里情,于是通过“一平方公里计划”,希望重拾昔日的美好,重塑邻里情。以保育为主的青田古建群,注重的是“旧瓶装新酒”,在保留建筑原有风格的基础上,注入新的艺术内涵。 建筑本身是“冰冷”的,但艺术家、设计师经过再创作、再演绎,可赋予其“温暖”的含义。艺术家们的艺术表现可以有所不同,但他们的落脚点都应是关照现实、体现人文关怀,这也是艺术更深层次的魅力所在。 焦点二: 艺术点亮生活,如何彰显人文关怀? 记者梳理发现,“一平方公里计划”与青田乡建的不同点在于,前者是在艺术家自己的家中,试图以艺术力量提升邻里之间的人情味,而后者在于通过艺术力量介入乡村振兴。而两者的共同点,都在于希望将有限的空间打造成一个开放的平台,彰显艺术的人文关怀。 身处城中村的“白房子”颇有些“鹤立鸡群”的意味,但陈艺儿并未将其视为一个封闭的空间,而是将其作为一个原点,希望将其覆盖到一平方公里范围的邻居,让浓浓的人情味再现社区。 “一平方公里计划”以这栋“白房子”为原点,以艺术为表现手段,强化与一平方公里范围内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或者是画作,或者是邀请邻居走进“白房子”,拉拉家常、吃一顿便餐,艺术让街区更有人情味,让邻居之间除了打招呼之外,还有更多了解彼此的机会。 陈艺儿告诉记者,目前,“一平方公里计划”正处于初期实施阶段。以绘画部分为例,由于采用的是水彩、陶艺等新的艺术表现手法,陈艺儿表示她自己正在一边学习、一边推动项目执行。而“白房子”前的“容桂时光”小公园,由社区和街道主导建设,如今成为居民的一个公共体育场所,尤其受到小朋友的喜爱。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七年多来,“青田乡建”从最初的不被村民理解、到观望,再到配合、支持,如今的青田,在艺术力量的推动下,频频被媒体的聚光灯所聚焦。艺术家们在遵从传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推动着艺术与乡村更好地结合,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以青田艺术区为例,除了邀请驻村艺术家开设个人展览外,还定期开展“青田民艺圩”,邀请顺德本地的手工艺人,展现拿手绝活:竹编技艺、渔网编织、广绣焕彩、鱼灯闪亮……当地村民从文化艺术的享用者变成参与者乃至创造者。艺术力量的植入,逐步打开了曾经封闭的空间,推动其向公共文化空间过渡。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