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多拉盒子的特点(潘多拉的盒子从)
潘多拉盒子的特点(潘多拉的盒子从)图源:网络这实际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错误,也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比如,当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环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反之亦然。接下来,我将结合潘多拉的剧情分三部分阐述晕轮效应的概念、成因、避免和利用。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最早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一个人进行认知和判断时,往往会因为对他某一品质特征的强烈、清晰的感知,掩盖了其他方面的品质,甚至是弱点。
文末附思维导图,建议收藏!“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迪兰·托马斯
《潘多拉的盒子》是韩国2002年播出的电视动画《奥林匹斯星传》的其中一集,改编自2000年出版的漫画系列图书《古希腊罗马神话》,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普罗米修斯因为人类盗取火种而受罚,他警告弟弟埃庇米修斯,无论如何绝不能接受宙斯的礼物。果然,宙斯命令众神创造了一个完美的人类女子,还特别赋予了她好奇心和一个盒子,随后把她送给了埃庇米修斯,埃庇米修斯对潘多拉一见倾心,并很快和她生活在了一起。一天,潘多拉忍不住打开了宙斯赠送的盒子,盒子内装满的瘟疫、灾难、祸害等不祥之物迅速扩展至人间,人类由此遭受灭顶之灾。
人们此后把“潘多拉的盒子”比喻为灾难的源头,并对故事做了很多的解读。相比起说潘多拉是“红颜祸水”“好奇害死猫”等解读,我更关注埃庇米修斯“一见小潘误终生”的原因,在我看来,他不过是落入了“晕轮效应”的圈套而已。
接下来,我将结合潘多拉的剧情分三部分阐述晕轮效应的概念、成因、避免和利用。
一、晕轮效应:“一好百好,一坏俱坏”的认知偏差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最早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
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一个人进行认知和判断时,往往会因为对他某一品质特征的强烈、清晰的感知,掩盖了其他方面的品质,甚至是弱点。
这实际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错误,也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比如,当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环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反之亦然。
图源:网络
某种程度上,埃庇米修斯也是被潘多拉的“魅力光环”征服,陷入了晕轮效应的圈套,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奥林匹斯星传》:潘多拉初次出现在埃庇米修斯面前
众所周知的俄国文豪普希金,也曾犯过晕轮效应的错误:他狂热地爱上了莫斯科第一美人娜塔莉,并和她结为连理。可惜娜塔莉与普希金的志趣全不相同,每当普希金把写好的诗念给她听,她就万分抗拒,却总是让普希金陪她四处玩乐,出席豪华宴会,普希金为此丢下创作,债台高筑,甚至为她决斗而死,文坛巨星从此陨落。
其实,恋爱时的情人眼里出西施,职场中的学历、职位鄙视链,都是晕轮效应在我们生活中的体现,它如此普遍存在,以致我们无法说这是一种“错误”,那么,它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二、晕轮效应的成因:人类共性的“知觉整体”与“内隐人格”1、“知觉整体”理论:闻到草莓的香味,就认为某处一定有个草莓“从洞穴里看天,天是渺小的,生活是狭窄的。”——高尔基
1977年,心理学家Naron指出:“知觉过程是从整体结构开始的越来越复杂的分析。”这一假设被称为“整体优先性假设”,即“复合刺激”优于“局部刺激”。
什么意思呢?简单说,就是当我们闭上眼睛,闻到了草莓的香味,我们就会在头脑中构建一个完美的“草莓印象”,并对它的其他属性做出推断,如:外观饱满,色泽鲜红,味道清甜等,其中“草莓的香味”就属于我们感知的“局部刺激”,“完美的草莓”就属于我们构建的“复合刺激”,后者基于我们的过往经验弥补和生成。同理,当我们屏住呼吸,看到一颗色泽鲜艳的硕大草莓,也会认为它一定很好吃。因此广义来讲,“以小见大”“坐井观天”“爱屋及乌”等,都是晕轮效应的一种体现。
我们先感知到的是三角形的轮廓,而不是那些独立的其他形状。图源:网络
在潘多拉的故事里,对埃庇米修斯来说,潘多拉的美貌和温柔就是他感知到的“局部刺激”,一个完美的的潘多拉就他基于经验和认知构建的“复合刺激”——她如此完美,当然不会做错事。
也就是说,我们在知觉客观事物时,总是倾向于把具有不同属性、不同部分的对象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一方面当然有利于我们迅速认识事物,另一方面却也容易造成晕轮效应的发生。
2、“内隐人格”理论: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就如何看待他人“在笼里出生的鸟,会以为飞翔是一种病。” ——亚历桑德罗·佐渡洛夫斯基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在判断他人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应用头脑中特有的关于人的知识和个人构念,这些知识最终形成了某种内隐人格理论,它影响着社会知觉与他人印象形成的认知加工机制。
什么意思呢?我们对他人的判断,往往基于我们的“直觉”或“记忆”,例如同一个人做同一件事,A会觉得他直爽、果敢,B却觉得他刻薄、毒辣,这是因为A和B的“内隐人格”不同。
苏东坡与佛印和尚。图源:网络
不少人听说过苏东坡与佛印和尚的故事。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与佛印相对而坐,苏东坡对佛印开玩笑说:“我看你是一堆狗屎。”而佛印则微笑着说:“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苏东坡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得意地向妹妹提起这件事,苏小妹说:“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么。”
在这里,“金佛”就是佛印的内隐人格,而“狗屎”则是苏东坡的内隐人格。
也就是说,当我们自身存在某种特质时,对别人身上的这种特质也会格外敏感,甚至会进行臆造,正如那句话说的,“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世界。”埃庇米修斯是个单纯本分的人,他也就会觉得潘多拉也具备这种特质,却没想到,潘多拉还有和自己不同的好奇心。同理,当我们愤世嫉俗,我们就会觉得一个人做啥都错;当我们快乐自足,我们就会觉得那些小缺点让这个人更可爱,这都是我们的“内隐人格”在发挥作用,造成的晕轮效应。
综上,更看“外表”的“知觉整体”与更看“内心”的“内隐人格”,结合在一起,产生了“晕轮效应”。
三、晕轮效应的正反面:如何避免与运用?1、晕轮效应的正反面晕轮效应什么时候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为我们所用的时候。品牌营销里利用明星代言早市,亲子教育中的积极引导,简历中的突出优势和面试时的精心打扮,都是人们利用晕轮效应达到目的的体现。
晕轮效应什么时候会产生消极作用?——我们因此盲目“相信”的时候。过于倚赖明星人设而产生的盲目消费、过于乐观地低估事物复杂性而遭遇的挫折、过于看重对方一时表现的闪光点而忽略对方可能的缺点等,都是我们落入晕轮效应圈套的体现。
2、如何破解及运用?1)防范“首因效应”,避免“以貌取人”的误解与圈套“魅力通常是在智慧之中,而不是在容貌之中。 ”—— 孟德斯鸠
关于以貌取人,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首因效应。它由美国心理学家罗钦斯首先提出,指的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头脑中形成并占据主导地位的效应,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第一印象,这种印象比以后接触中得到的信息更强,持续的时间也更久。
首因效应的实验。图源:《心理学入门》
同一个人,当我们被告知他是罪犯,我们会觉得他贼眉鼠眼;当我们被告知他是科学家,就会觉得他气质非凡。第一印象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在后续接触中对人的判断——正面则看“好”,负面则看“坏”。埃庇米修斯正是上了以貌取人的当。
一方面,我们要避免被“首因效应”利用。正如孔子说,“吾始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吾今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大白话就是,认识一个人要看他做了什么而不是说了什么。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学会利用“首因效应”,卡耐基在《如何赢得朋友及影响他人》一书中总结给人留下良好印象的方法:真诚地对别人感兴趣;微笑;记住陌生人的名字;做耐心的倾听者,鼓励别人多谈自己;聊别人感兴趣的话题;让对方觉得自己很重要。
日本人通过鞠躬礼仪,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图源:网络
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学会对首因效应的“反诱惑”和“正利用”,可以让我们收获更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不落入“外貌协会”的桎梏。
2)警惕“投射心理”,克服“以己度人”的倾向与偏差“自我怀疑是自知之明的第一步。”——朱·查·黑尔
投射心理由弗兰克于1939年首先明确提出,它是一种以己度人的心理倾向,指人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等加到其他对象身上,从而遮蔽了客观的真实面貌。简单说就是,我们是怎样的人,就会觉得别人也是怎样的人。
投射心理,实际上是人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图源:网络
在潘多拉的故事中,埃庇米修斯就是把自己的“安分守己”投射到了潘多拉的身上,由此酿成大错。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见投射效应,积极如当我们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很可能是因为我们自己也具有这样的品质,而这样的投射驱使我们希望与对方交好;消极如当我们看到美女的成功,就会觉得她一定是靠“潜规则”上位。
要避免投射,我们该怎么做?
首先,无论是积极投射还是消极投射,都无法长久持续。随着交往的深入,我们会渐渐发现对方身上的缺点或优点,成长的过程,就是“祛除投射”的过程;
其次,客观认清他人与自己的差异所在、承认和尊重差异的合理性、设身处地地以对方立场思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与他人建立更长久的关系;
最后,要了解我们自己,则观察我们自己如何看待别人,要了解别人,则可以观察别人如何看待别人。如钱钟书所说,“自传其实是他传,他传往往却是自传。”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祛除投射、尊重差异、观察他人,可以帮助我们克服投射,避免晕轮效应。
3)摒弃“循环证实”,消除“一骑绝尘”的偏爱与偏见“爱和恨,在不断见面的人心中必然是不断加强,他们时时刻刻会找到借口越来越爱,或者越来越恨。”——巴尔扎克
“循环证实”是指,一个人对他人的猜疑,往往会得到自我“证实”。具有猜疑心的人,常常先在主观上以“我觉得”或“我预感到”等形式假定别人“很喜欢自己”或“和自己过不去”,然后把许多无关的事强行拼凑在一起,以证实自己的假定,从而加深误会。
制图:大葱卷一切
例如,张三和李四是同一单位的同事,本来张三就对李四存有“和自己作对”的猜疑,时间一长,李四对此也有所察觉,并产生了戒心,这种戒心又不自觉地在李四的言行举止中流露出来,张三由此更确定自己当初对李四的猜忌是正确的,如此循环往复,两人最后关系十分紧张。
在这个过程中,张三的猜疑导致了李四的偏见,后者反过来又加剧了前者,这种现象就是心理学上的“循环证实”。反之亦然。埃庇米修斯与潘多拉的故事,或许也是这样开始的。
要消除“循环证实”,需要我们更中立客观地去看待事情,比如当张三猜忌李四,他应该先思考几个问题:
看事实:发生了什么事情导致这种猜忌心理?是客观事实还是主观感受?是单次事件还是多次事件?
看他人:事件中的其他人是如何经历的?他们的感受又是什么?与自己一致吗?
看自己:通过这个事件,自己是否真的存在什么问题?是态度还是行为?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说不定到最后,张三发现李四其实并不是和自己作对,而是性格使然,并且李四不自知。
同理,如果埃庇米修斯对潘多拉多做一些了解,就会知道宙斯赐予她的好奇心、盒子和警告,就会知道潘多拉的好奇心必然会导致灾祸的发生,从而把盒子隐藏得更好。我们也可以用看事实、看他人、看自己三部曲,摒弃“循环证实”的心理,避免晕轮效应的发生。
结语“战胜自己,就是最大的胜利。”——柏拉图
晕轮效应是一种认知偏差,这种偏差需要我们通过战胜自己来校正。在《潘多拉的盒子》这个神话故事中,它发生在了埃庇米修斯的身上。严格来说,潘多拉和埃庇米修斯都没有错,正如有时候,问题并不出在我们或对象身上,而在于连接对象和我们的那道“桥”。
在本文中,“晕轮效应”就是这道桥,它产生于我们天生的“知觉整体性”和“内隐人格性”,既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认识事物,又可以让我们犯下以偏概全的错误。对晕轮效应的破解之法,关键词在认识“以貌取人”“投射心理”“循环证实”三个节点上,通过掌握具体的方法论,我们可以在避免落入晕轮效应圈套的同时,利用晕轮效应为自己创造更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