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嶷山舜帝陵壁画(宁远水帘洞拉梢寺摩崖上的浮雕艺术)
九嶷山舜帝陵壁画(宁远水帘洞拉梢寺摩崖上的浮雕艺术)建造摩崖浮雕大佛的材质和选址独特而科学。大佛造型的佛胎是砂岩浮雕,在上面反复裹上泥皮最后成形佛像。泥皮材料由黏土、麻筋和沙子组成,同时混合有糯米和鸡蛋清成分。其技术核心是科学的配方比例和高超的塑造技巧,这就保证了塑像磐石般的坚固和莹润的质感效果。大佛选址非常特别。整个山体处在西北方向,外形就像一个含苞待放的莲苞,崖面向里凹陷,大佛凿在崖面中心部位。这种崖体和方位既避免了被太阳的直射,也避免了西北风和东南风的侵蚀,还避免了被雨雪的直斜淋漓。正因如此,拉梢寺露天大佛才得以伫立千年,能够俯瞰时世变迁和见证正道沧桑。仰望大佛,我们不能不为古人精湛的技艺和智慧的思想而赞叹。拉梢寺大佛的佛座是由动物和莲瓣交互形成的独特的七层佛座,单层座为双层仰覆莲瓣,双层座分别为狮、鹿、象三种动物。大象在最下面,一方面佛教寓意深刻,另一方面可能是尉迟迥希望佛座能坐得稳。这与他为国家祈福而建造拉梢寺的初衷和希望北周可以
□丁福文
宁远水帘洞石窟群位于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城东北25公里处的鲁班峡谷中,以拉梢寺“一佛二菩萨”摩崖浮雕造像闻名。
主尊大佛通高42.13米,为世界最大摩崖浮雕造像。大佛左下方的长方形摩崖浅龛内正壁阴刻有摩崖铭文题记,魏碑体,共分12行,规格为0.1米×0.1米,总共103个字,内容为“维大周明皇帝三年岁次己卯二月十四日使持节驻国大将军/陇右大都督/秦渭河鄯凉甘瓜成武洮岷邓文康十四州诸军事/秦州刺史/蜀国公尉迟炯与比丘释道藏于渭州仙崖敬造释迦牟尼像一躯/愿天下和平/四海安乐/众生与天地久长/周祚与日月俱永。”该题记明确提出了拉梢寺大佛的开凿者是北周大将尉迟迥,开凿时间是公元559年,开凿目的是为周祈福,新政永固。
这一年是北周宇文氏废西魏恭帝建国的第二年。553年春,尉迟迥力挺西魏南下伐蜀,兵不血刃,实现了宇文泰取蜀制梁的目的。同时,既为西魏夺得了重要的战略要地,也为自己奠定了崇高的地位。557年,孝闵帝宇文觉践阼,建立北周,尉迟迥进位为柱国大将军,统领兵府,专掌国家禁兵精锐。明帝武成元年(559年),进封蜀国公,邑万户,除秦州总管、秦渭等十四州诸军事、陇右大都督。仅两年时间,尉迟迥又兼秦陇军政长官。他一生征战,对战乱动荡与民间疾苦颇为了解,作为统帅和地方军政长官必然会有一种为国祈福,希望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的愿望。这种使命担当正是他竭力凿壁修佛的内生动力和初衷。他显赫的军政权力与优越的中央和地方权力之便,以及深厚的军事资历,也是他能够凿窟建佛的个人资本,更是得到社会民众广泛支持的原因之一。
在北周建立之初,历代统治者为维护政权,大力支持佛事。当时政权更替频繁,百姓苦不堪言,但佛门是一方净土,百姓既可有安身之所、可解衣食之忧,又可以摆脱徭役赋税的苛政之苦。所以导致了北周时,佛教空前繁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佛教普及与兴盛的生动描绘。上层权力集团与基层民众对佛事的倡导和热衷氛围,又为尉迟迥修造摩崖大佛提供了可行性。尉迟迥造佛与宇文邕抑佛尊儒仅仅相隔十七年,从中我们可以判断出尉公修佛是搭了南朝佛教兴盛的末班车,钻了北周抑佛尊儒前的一个空档。历史现实的短期转折与为民担责的权臣邂逅,在西陲广袤的黄土高原腹地,偏安一隅的丹霞之地造就了闻名世界的亚洲最高的摩崖浮雕佛像,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艺术瑰宝。
1984年文物工作者在对拉梢寺保护维修时,在大佛顶的披崖下发现一面元代铜镜,后命名为元大德“寋兴”施铜镜。该铜镜现藏于武山县博物馆,素面宽边,圆形钮,镜缘一周錾刻铭文:“大元大德六年岁次壬寅/巩昌府陇西县临渭关居住檀信/男生寋兴/同室丁氏淑玉等发心施镜一面/于悬铃山佛上结缘/祈一家长稚保佑平安者”等56字铭文。该铜镜时代明确,是研究中国古代祈福文化中的悬镜礼佛风俗的重要实物资料。铜镜是古人正其衣冠的照容器物,其作为物质载体承载了古人的精神内涵,更是传统祈福文化中的凝聚体。古人认为铜镜不仅能正其衣冠,还能祈福纳祥。《庄子·天道》云:“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蕴也,万物之镜也。”这是关于镜是吉祥物的最早文献记载。
古人通过铜镜造型、纹饰、图案与铭文来表达富裕、吉庆、爱情、幸福、长寿等愿望。到汉代开始基本形成一种悬(怀)镜护身的习俗,寋兴在拉梢寺大佛顶所悬铜镜是民俗文化和佛教文化彼此相融的历史实物明证。
拉梢寺大佛的佛座是由动物和莲瓣交互形成的独特的七层佛座,单层座为双层仰覆莲瓣,双层座分别为狮、鹿、象三种动物。大象在最下面,一方面佛教寓意深刻,另一方面可能是尉迟迥希望佛座能坐得稳。这与他为国家祈福而建造拉梢寺的初衷和希望北周可以长治久安密不可分。
建造摩崖浮雕大佛的材质和选址独特而科学。大佛造型的佛胎是砂岩浮雕,在上面反复裹上泥皮最后成形佛像。泥皮材料由黏土、麻筋和沙子组成,同时混合有糯米和鸡蛋清成分。其技术核心是科学的配方比例和高超的塑造技巧,这就保证了塑像磐石般的坚固和莹润的质感效果。大佛选址非常特别。整个山体处在西北方向,外形就像一个含苞待放的莲苞,崖面向里凹陷,大佛凿在崖面中心部位。这种崖体和方位既避免了被太阳的直射,也避免了西北风和东南风的侵蚀,还避免了被雨雪的直斜淋漓。正因如此,拉梢寺露天大佛才得以伫立千年,能够俯瞰时世变迁和见证正道沧桑。仰望大佛,我们不能不为古人精湛的技艺和智慧的思想而赞叹。
古宁远地处丝绸之路东端,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交融的过渡地域,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汇的地方,是西域文明东渐的必经之地,在历史上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研究宁远拉梢寺摩崖的历史艺术,对了解西北地区各少数民族发展与汉民族的交往、认识历代统治者对秦陇的经营状况、挖掘民俗民风艺术及北方地区的佛教发展轮廓,传承和发展石窟文化的研究具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