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忆的集市(廊坊乡村记忆1980)
乡村记忆的集市(廊坊乡村记忆1980)春末夏初,天气暖和起来了,一个黄昏时节,我们开始搬家。父亲抱着几床被褥,母亲用背筐背着厨具、碗筷,弟弟抱着他的小腰鼓,我背着奶奶给我编的小背筐,手里挥着平常老爱玩的小铁铲,赶着五只老鸭,就这样实现了我们的乔迁之喜。
1980年,开春天气刚转暖,家里的大人们就又忙碌起来。我听爷爷奶奶在炕头上议论当兵的三叔回家结婚的事,准备腾房子给他做婚房。我们这个大家庭一共有七间房子,三间实砖房,爷爷奶奶和未结婚的老叔住;两间砖坯房(农村叫半生半熟房),二叔一家住;两间实砖厢房,则是我们一家住。三叔要结婚了,七间房子着实紧张一些。好在父母有先见之明,向大队申请了村东的一块宅基地,准备建房。村里俗语叫庄护坡,因为处于洼淀地区,每家每户在新宅基地建房前,都要把地面垫高一米以上,以利防水。
正月刚过,父母便筹了八百块钱,在村东的庄护坡上施工建新房。地基相当牢固,挖了一米深,从地基下直接垒砖。挖地基的时候我看到队里有三十多名青壮劳力挥锹扬土地紧张劳动,像跟队里干活一样繁忙。队里社员谁家有事,大家都不计报酬参加劳动,叫“助工”。“助工”时和在队里劳动一样计分,队长同意即可实施。主家负责好伙食和茶水,标准略高于日常饮食。参加“助工”的社员们也不挑剔,吃喝比较随便,都是乡里乡亲的,谁家没有点事呢。
每天早上我都跑到工地上看,乡亲们都很朴实,干活也相当用功,就跟自己家干活一样。吃饭的时候,母亲熬好一大锅白菜,点上一小瓶香油,喊声“开饭了”,大家便放下手里的工具,洗净双手,嘻嘻哈哈地聚到工地一边,一手端着菜碗,一手攥着馒头,颇是有滋有味地吃起来,劳动之后的早餐吃起来总是么香甜。
好在开春以后雨不多,一个多月后,三间房建起来了。与以往不同,爷爷的房子是灰砖,我家盖房用的是红砖,那时候这种砖在家村刚刚普及,其硬度要远远大于灰砖。房子建好后,还要晾晒一段时间,待湿气除净,再装修入住。装修就没有“助工”了,父亲利用早晚的时间,挑水活泥,在房顶上抹上半尺多厚的泥土,屋里的四面墙也抹成了土墙。我把它叫做土屋,土屋伫立在村子的东头,与稀稀朗朗的几户人家相伴,显得有些孤单。好在都是父亲的同族兄弟,彼此很亲和,大家出来进去的相互照应。几户人家都是空敞着院子,家里有人,门就都开着,孩子们可以随便地跑到各个院子里去玩。于是谁家有几棵杨树,谁家种着枣树,都记在小孩子的眼睛里。就这样慢慢熟悉了村东的环境,我也渐渐地融入到村东的小孩群,结识了新的玩伴。搬家到村东的土屋去住,是父母的心事,也是我非常向往的一件新鲜事。
春末夏初,天气暖和起来了,一个黄昏时节,我们开始搬家。父亲抱着几床被褥,母亲用背筐背着厨具、碗筷,弟弟抱着他的小腰鼓,我背着奶奶给我编的小背筐,手里挥着平常老爱玩的小铁铲,赶着五只老鸭,就这样实现了我们的乔迁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