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廊坊老安次县城遗址(历史上安次县城被它赶的六次搬家)

廊坊老安次县城遗址(历史上安次县城被它赶的六次搬家)参考:清《东安县志》、民国《安次县志》、《安次区水利志》、廊坊日报等。

永定河,上游源自山西阳高、宁武两县,经张家口、北京、廊坊、天津地区东入渤海,因其下游河道迁徙无常,原称无定河。由于永定河善淤、善决、善徙的特征与黄河相似,故又有“小黄河”和“浑河”之称。老安次县城正处在永定河泛区之中,永定河自今广阳区白家务办事处北寺垡村西南入境,经”南八乡“地域入天津武清区。永定河是河北的母亲河,但它历史上的多次决口和改道,也严重威胁到了沿河两岸,翻看清《东安县志》和民国《安次县志》,我们不难发现,正是因为永定河时刻威胁着安次县城,只赶的安次县治在历史上至少搬了六次家,而最后一次搬家成就了如今的廊坊。

廊坊老安次县城遗址(历史上安次县城被它赶的六次搬家)(1)

永定河水系图

安次县建置的历史非常悠久,《史记》记载4000多年前“昔黄帝制天下以立万国,始经安墟,以合符釜山”。据专家考证,“安墟”就是今天安次区九州镇常道村。安次作为地方行政区划始于汉高祖初年,县治(即县城)在今廊坊市西的古县村,该村名即由此而来。自西汉初年至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古县村一直是安次县的县治所在地,延续时间长达820余年。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永定河河道从北京市区东部的清河南移至坝河、凉水河、凤河,逐渐迫近安次县境。


唐朝初年,永定河已摆动至今龙河流域,迫使安次县治远远南迁至石梁城(在今仇庄乡朱官屯东北的灰城村,该村已于1954年被永定河大水夷平淤没)。然而这一次实在是选址不慎,此处地势低洼、淀泊密布、河网纵横,也易遭受水患。因此,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县治又不得不向西北迁至常道城(今九州镇北常道村)。

廊坊老安次县城遗址(历史上安次县城被它赶的六次搬家)(2)

然而,永定河并未就此停止脚步。此时河水沙多发黑,始称卢沟河,而且河道摆动更频繁。不到百年,主河道已今安次中北部西迁至今固安中北部,并由其东北部东折,进入到今安次境内的天堂河河道。这样,安次境内的泛区就扩大到了常道城。常道城紧邻北岸,所以公元735年,安次县治不得不再次易址,迁至南岸的耿就桥行市南(今九州镇)。常道城作为县治所在地,整整存续了一百年。

廊坊老安次县城遗址(历史上安次县城被它赶的六次搬家)(3)

自公元735年到公元936年的200年间是耿就桥县治时期,至其晚期,永定河河道越过耿就桥,基本沿今永清与今安次交界地带蜿蜒南流。而此时,安次已成为辽国属地,隔河便是主战场。耿就桥不仅紧邻界河,有北决冲浸之虞,而且战争威胁极为突出。于是,公元936年,安次县城移至菘城(今万庄镇稽查王村),菘城位于龙河以北,远离永定河水患,也更接近辽的南京析津府(今北京)。自此,开始了长久稳定的菘城县治时代。公元1151年,金迁都燕京,安次自此成为京畿之地。金、元以来,北京成为帝都,城市建设不断扩大,加之战火影响,北京西山甚至燕山、太行山北部的森林破坏极其严重。至元明两代,永定河已称为浑河。元中统元年(1260年),安次县改称东安县,中统四年升为东安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东安州复降为东安县,明洪武二年(1369年)因浑河水患,安次县治南迁至常伯乡张李店(今仇庄乡光荣村),结束了菘城430余年的历史。

廊坊老安次县城遗址(历史上安次县城被它赶的六次搬家)(4)

明中前期,永定河主河道已从固安、涿州向南流入霸州和保定北部一带,远离了安次,所以安次县(时为东安县)县城比较安稳。但到明代后期,“卢沟水至东安,过耿就桥”,又回到安次境内。1572年“有奔县之势”,1612年“浑河徙,逼县城”,1617年“浑河溢西城下”,1626年“浑河溢入城,架巢而居。”可见县城已完全处于威胁之中。清朝定都北京后,加大了筑堤束水的力度,但反而使下游更易于淤高决堤,从明朝每13年发展到清代每3年决堤一次,民国时期每2年一次。1950年2月,桀骜不驯的永定河冲破堤坝,淹没了安次县城。安次县委不得不将县治迁至今廊坊,结束了张李店近600年古城县治的历史。1954年和1956年两次特大水灾,则彻底将该古城埋入黄沙之下,现在地下十几米深处沉睡的古城之上已是仇庄乡光荣村了(关于光荣村的来历,请参见拙作《按图索骥 说说廊坊人口中的“南八乡”》)。

廊坊老安次县城遗址(历史上安次县城被它赶的六次搬家)(5)

《安次水利志》中刘体乾墓原址

廊坊老安次县城遗址(历史上安次县城被它赶的六次搬家)(6)

我是周天,我是不靠谱的周同学。如今的永定河早已不见了当初的水患,转而成了一片荒滩。但荒滩之下,安次千年的历史沧桑仍在流传。

参考:清《东安县志》、民国《安次县志》、《安次区水利志》、廊坊日报等。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