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50年代的遂宁(清末民初巴蜀影像)

50年代的遂宁(清末民初巴蜀影像)指路石碑:上走潼川府三十五/下走射洪县二十五/左走秋林场四十/右走乐家场~~1917-1919年 甘博遂州雕塑与牌坊 1917-1919年 甘博遂州护城河 1917-1919年 甘博遂州广德寺济善塔 1917-1919年 甘博不知名处 1917-1919年 甘博

50年代的遂宁(清末民初巴蜀影像)(1)

射洪东界牌坊 1909年 张柏林

50年代的遂宁(清末民初巴蜀影像)(2)

射洪太和镇农村 1909年 张柏林

50年代的遂宁(清末民初巴蜀影像)(3)

50年代的遂宁(清末民初巴蜀影像)(4)

50年代的遂宁(清末民初巴蜀影像)(5)

50年代的遂宁(清末民初巴蜀影像)(6)

50年代的遂宁(清末民初巴蜀影像)(7)

蓬溪县西边的盐井和田地 1909年

50年代的遂宁(清末民初巴蜀影像)(8)

遂州玉堂门玉堂街 1917-1919年 甘博

50年代的遂宁(清末民初巴蜀影像)(9)

遂州护城河 1917-1919年 甘博

50年代的遂宁(清末民初巴蜀影像)(10)

遂州广德寺济善塔 1917-1919年 甘博

50年代的遂宁(清末民初巴蜀影像)(11)

不知名处 1917-1919年 甘博

50年代的遂宁(清末民初巴蜀影像)(12)

50年代的遂宁(清末民初巴蜀影像)(13)

50年代的遂宁(清末民初巴蜀影像)(14)

50年代的遂宁(清末民初巴蜀影像)(15)

遂州雕塑与牌坊 1917-1919年 甘博

50年代的遂宁(清末民初巴蜀影像)(16)

指路石碑:上走潼川府三十五/下走射洪县二十五/左走秋林场四十/右走乐家场~~1917-1919年 甘博

50年代的遂宁(清末民初巴蜀影像)(17)

50年代的遂宁(清末民初巴蜀影像)(18)

50年代的遂宁(清末民初巴蜀影像)(19)

50年代的遂宁(清末民初巴蜀影像)(20)

50年代的遂宁(清末民初巴蜀影像)(21)

遂州段涪江 1917-1919年 甘博

50年代的遂宁(清末民初巴蜀影像)(22)

遂州城远眺 1917-1919年 甘博

50年代的遂宁(清末民初巴蜀影像)(23)

50年代的遂宁(清末民初巴蜀影像)(24)

50年代的遂宁(清末民初巴蜀影像)(25)

50年代的遂宁(清末民初巴蜀影像)(26)

50年代的遂宁(清末民初巴蜀影像)(27)

遂州城内及中码头 1917-1919年 甘博

50年代的遂宁(清末民初巴蜀影像)(28)

遂州五圣祠码头城东老盐市街 1917-1919年 甘博

50年代的遂宁(清末民初巴蜀影像)(29)

50年代的遂宁(清末民初巴蜀影像)(30)

盐井转轮 1917-1919年 甘博

50年代的遂宁(清末民初巴蜀影像)(31)

做鞭炮 1917-1919年 甘博

50年代的遂宁(清末民初巴蜀影像)(32)

过滤淀粉 1917-1919年 甘博

50年代的遂宁(清末民初巴蜀影像)(33)

背木头的架子 1917-1919年 甘博

50年代的遂宁(清末民初巴蜀影像)(34)

打豆荚 1917-1919年 甘博

50年代的遂宁(清末民初巴蜀影像)(35)

编草鞋 1917-1919年 甘博

50年代的遂宁(清末民初巴蜀影像)(36)

晒烟叶 1917-1919年 甘博

50年代的遂宁(清末民初巴蜀影像)(37)

50年代的遂宁(清末民初巴蜀影像)(38)

50年代的遂宁(清末民初巴蜀影像)(39)

50年代的遂宁(清末民初巴蜀影像)(40)

50年代的遂宁(清末民初巴蜀影像)(41)

50年代的遂宁(清末民初巴蜀影像)(42)

50年代的遂宁(清末民初巴蜀影像)(43)

50年代的遂宁(清末民初巴蜀影像)(44)

50年代的遂宁(清末民初巴蜀影像)(45)

50年代的遂宁(清末民初巴蜀影像)(46)

50年代的遂宁(清末民初巴蜀影像)(47)

50年代的遂宁(清末民初巴蜀影像)(48)

50年代的遂宁(清末民初巴蜀影像)(49)

遂宁农村人物及风貌 1917-1919年 甘博

50年代的遂宁(清末民初巴蜀影像)(50)

50年代的遂宁(清末民初巴蜀影像)(51)

甘博团队 1917-1919年

相关摄影者:

50年代的遂宁(清末民初巴蜀影像)(52)

西德尼·戴维·甘博(Sidney·David·Gamble,1890年-1968年)是美国社会经济学家,人道主义者和摄影家。他年轻时参加基督教青年会,在1908-1932年间五次往返中美之间,他是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创建者之一,还参与了“平教会”在定县的教育实验,期间他一共完成了五部社会调查作品;他还在中国西部地区游历,拍下了大量的珍贵照片。在返回美国之后,他继续在基督教青年会服务,直至去世。

50年代的遂宁(清末民初巴蜀影像)(53)

托马斯·钱伯林(Thomas Chrowder Chamberlin,1843-1928)(也翻译为张柏林)为美国著名地质学家,生于威斯康星州东部的小镇比洛特(Beloit),1866年毕业于比洛特学院,并留校执教数年,后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1893年,钱伯林应邀组建芝加哥大学地质系,并任系主任。钱伯林对于中国的兴趣至少不晚于1901年。是年,他致函芝加哥大学校长哈珀(William Harper),建议芝加哥大学加强与中国合作,以地质帮助中国,招收中国留学生,培育地学人才,助其开发自然资源,造福国家与人民。

1909年钱伯林前往中国的愿望终于实现。1月4日,钱伯林在其儿子兼助理罗林·钱伯林(Rolling Thomas Chamberlin,1881-1948)的陪同下动身前往中国【编者注:为行文方便,以下分以老钱伯林和小钱伯林代指父子二人】。小钱伯林是老钱伯林唯1的儿子,1907年从芝加哥大学地质系获得博士,随后留校执教终生。钱伯林父子此次中国考察的主要任务是考察地形,气候以及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利用,研究他们对于教育的意义,以及教育机构的合适选址,同时探索中国引入自然科学方法的可能性。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