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思源路地铁附近规划(重庆轨道站点旁桥下附属绿地的景观评价及优化)
重庆思源路地铁附近规划(重庆轨道站点旁桥下附属绿地的景观评价及优化)图1 4处桥下附属绿地所处位置示意选择重庆主城区4处集合轨道高架、过江大桥与匝道立交等空间立体交通的桥下附属绿地为研究对象,分别是牛角沱轨道站旁的嘉陵江大桥下附属绿地(以下简称“嘉陵江桥下绿地”)、铜元局轨道站旁的苏家坝立交桥下附属绿地(以下简称“苏家坝桥下绿地”)、华新街轨道站旁渝澳大桥下社区游园(以下简称“渝澳桥下绿地”)以及黄花园轨道站旁黄花园立交桥下游园(以下简称“黄花园桥下绿地”)(图1)。4处桥下附属绿地的修建时间、场地条件、场地性质与功能、周边人群情况不尽相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以往桥下附属空间在前期规划设计中,规划设计师多考虑机动车辆通行的便捷性,采用宏观、粗犷的手法,常设计成防护绿地或交通岛,忽略了市民对城市空间的细节体验。近年来,在不干扰车行交通的前提下,桥下空间被打造成“桥下公园” 将健身、休憩、游览等功能置入,使其满足市民日常游憩需求。由于地形关系,重庆市的桥下空间
张俊杰 宋雨芮 董莉莉 艾乔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摘 要:山地城市重庆存在一些集合了轨道高架、过江大桥与匝道立交等空间立体交通的桥下附属绿地,可供居民休闲活动。但其建成后,居民的游憩体验反馈鲜有报道。以重庆4处轨道站点旁桥下附属绿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使用人群特征,运用使用后评价法从可达性、舒适性、安全性、美观性、文化与娱乐性等5个方面构建景观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评价,理出其存在的问题,结合随机访谈提出优化策略,以期提高桥下空间利用率,增加公共交通出行率,提升城市环境品质。
关键词:风景园林;桥下空间;环境评价;使用后评价;山地城市;景观优化;
基金: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20QNYS78;重庆市2021年度中小学创新人才工程项目,项目编号CY210705;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编号csct2019jcy j-msxmX0149;重庆交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X202110518045;
重庆作为一个典型的山地城市,交通量日益增加,修建立交桥成为解决其交通拥堵的重要方案。重庆立交桥下的附属空间(桥下投影部分以及立交桥与周边道路围合而成的空间,下文简称为“桥下空间”)常为形式多样的边坡、堡坎和台地,成为城市中被遗忘的“失落空间”[1]。随着立交桥数量的增多和尺度的增大,桥下附属空间逐年增多。
以往桥下附属空间在前期规划设计中,规划设计师多考虑机动车辆通行的便捷性,采用宏观、粗犷的手法,常设计成防护绿地或交通岛,忽略了市民对城市空间的细节体验。近年来,在不干扰车行交通的前提下,桥下空间被打造成“桥下公园” 将健身、休憩、游览等功能置入,使其满足市民日常游憩需求。由于地形关系,重庆市的桥下空间相对复杂,一些依附于集合了轨道高架、过江大桥与匝道立交等空间立体交通之下,其中,铜元局、黄花园等轨道站点旁的桥下附属绿地,是附近居民乘坐轨道交通的必经场地,也是某些居住区500 m范围内唯一的公共绿地。创造优良的轨道站旁桥下附属绿地景观可提高附近居民休闲生活水平,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居民选择轨道交通出行的几率,有利于降低城市的交通负荷,塑造和谐友好的城市空间。但建成使用后,居民是否满意这些桥下附属绿地,有何改进需求却鲜见报道。
使用后评价方法(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 POE)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被认为是环境行为学和社会心理学领域的延伸[2] 其核心是对已完成的项目进行综合测试和实际鉴定,用“度”来衡量已建成环境对人们需求的满足。以往设计师往往仅从功能性角度出发,而忽略了使用者的需求和感受,而POE作为设计反馈机制,为两者之间的矛盾提供了科学的解决办法,可优化设计流程、提高设计效率[3] 不仅能为已完成项目的管理和改造提供依据,更是类似项目在设计之初时的重要参考[4]。如今,POE在绿道[5]、慢行交通系统景观[6]、居住区水景[7]等户外开放空间运用较为广泛。还有学者用POE对换乘或集散等交通场地的使用功能进行评价[8 9] 然而,鲜有学者将POE评价方法运用在桥下附属绿地上。
因此,本文以重庆轨道站旁4处桥下附属绿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使用人群特征,运用使用后评价法从可达性、舒适性、安全性、美观性、文化与娱乐性等5个方面构建景观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评价,理出其存在的问题,结合随机访谈提出优化策略,以期优化桥下附属绿地景观,提高桥下空间利用率,增加公共交通出行率,提升城市环境品质。
1 调研方法1.1研究对象选择选择重庆主城区4处集合轨道高架、过江大桥与匝道立交等空间立体交通的桥下附属绿地为研究对象,分别是牛角沱轨道站旁的嘉陵江大桥下附属绿地(以下简称“嘉陵江桥下绿地”)、铜元局轨道站旁的苏家坝立交桥下附属绿地(以下简称“苏家坝桥下绿地”)、华新街轨道站旁渝澳大桥下社区游园(以下简称“渝澳桥下绿地”)以及黄花园轨道站旁黄花园立交桥下游园(以下简称“黄花园桥下绿地”)(图1)。4处桥下附属绿地的修建时间、场地条件、场地性质与功能、周边人群情况不尽相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图1 4处桥下附属绿地所处位置示意
1.2构建景观评价体系指标根据《中国城市步行友好性评价》报告中与桥下附属绿地相关的特征[10] 借鉴国内外环境评价体系指标,确定评价体系包含可达性、安全性、舒适性、美观性及文化和娱乐性共5个准则层,19个指标层(表1)。
1.3调查方法与内容分别于2021年3月的2个工作日和休息日,对4处桥下绿地使用者的性别、年龄段、职业性质等使用人群特征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并采用李克特量表法(five-point Likert scale) 根据指标层相关指标作为评价使用者满意度的测量因子,让游人赋值打分(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分别记为5、4、3、2、1分)并访问其使用情况和需求。除嘉陵江桥下绿地因人流量太少仅发放30份问卷外,其余各桥下绿地均发放问卷60份,共发放问卷210份,收回有效问卷198份,有效率为94.29%。
表1 桥下绿地景观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 |
准则层 |
指标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通过 SPSS 20.0内部一致性系数(α)对有效问卷进行总体信度检验,若α系数>0.8 说明信度高;如果α在0.7~0.8间,则说明信度较好[11]。本次调研中4处桥下绿地的α值分别为0.947 0.742 0.825 0.883 说明问卷设计合理。
2 结果与分析2.1桥下空间游人特征分析由表2可知,4处桥下绿地中,除嘉陵江桥下绿地外,其余3处绿地的男女比例较均衡;除黄花园桥下绿地60岁以上游人最多之外,其余绿地以19~35岁游人为主;在职业方面,多为学生、上班族和离退休人员;嘉陵江桥下绿地使用频率最低,渝澳和黄花园桥下绿地使用频率相对较高;多数游人到达4处桥下绿地的时间在30 min之内,除嘉陵江桥下绿地多数游客自驾,对周边居民吸引力较低之外,其余3处绿地游客大多步行,说明周边居民是其主要使用人群;除嘉陵江桥下绿地以休憩为主外,到达其余3处绿地的目的较多,如带娃、遛狗、通行经过等,说明游人的需求多样化。
表2 游人特征统计
游人特征 |
特征类别 |
| |||
嘉陵江桥下绿地 |
苏家坝桥下绿地 |
渝澳桥下绿地 |
黄花园桥下绿地 | ||
|
男性 |
70.00 |
57.14 |
46.15 |
41.67 |
|
30.00 |
42.86 |
53.85 |
58.33 | |
|
18岁以下 |
0.00 |
14.29 |
0.00 |
0.00 |
|
70.00 |
50.00 |
69.23 |
25.00 | |
|
10.00 |
28.57 |
23.08 |
16.67 | |
|
20.00 |
7.14 |
7.69 |
58.33 | |
|
学生 |
40.00 |
50.00 |
7.69 |
8.33 |
|
40.00 |
28.57 |
61.54 |
33.33 | |
|
20.00 |
7.14 |
30.77 |
50.00 | |
|
0.00 |
0.00 |
0.00 |
0.00 | |
|
14.25 |
0.00 |
0.00 |
8.33 | |
|
5.45 |
14.29 |
0.00 |
0.00 | |
|
每天1次 |
0.00 |
0.00 |
30.77 |
16.67 |
|
20.00 |
42.86 |
23.08 |
33.33 | |
|
10.00 |
28.56 |
45.16 |
8.33 | |
|
50.00 |
14.29 |
0.00 |
25.00 | |
|
20.00 |
14.29 |
0.00 |
16.67 | |
|
10 min之内 |
20.00 |
35.71 |
15.38 |
41.67 |
|
40.00 |
42.86 |
38.46 |
33.33 | |
|
30.00 |
14.92 |
23.08 |
16.67 | |
|
10.00 |
7.14 |
23.08 |
8.33 | |
|
步行 |
20.00 |
42.86 |
38.46 |
50.00 |
|
0.00 |
0.00 |
0.00 |
0.00 | |
|
0.00 |
7.14 |
0.00 |
0.00 | |
|
80.00 |
0 |
0.00 |
0.00 | |
|
0.00 |
50.00 |
61.54 |
33.33 | |
|
0.00 |
0.00 |
0.00 |
0.00 | |
|
游赏 |
0.00 |
14.29 |
15.38 |
25.00 |
|
0.00 |
14.29 |
15.38 |
16.67 | |
|
50.00 |
14.29 |
7.69 |
33.33 | |
|
0.00 |
0.00 |
7.69 |
8.33 | |
|
50.00 |
57.14 |
53.85 |
16.67 |
由图2和图3可知,4处桥下绿地中,以黄花园桥下绿地综合得分最高,说明游人对其较满意,游人认为该绿地可达性较高,植物配置与景观设施的设计较好,但历史文化和城市特色的展示有所欠缺。其次为渝澳桥下绿地,该绿地治安管理情况较好,但健身设施设置指标低于2分,通过访谈得知该绿地虽有健身设施,但维护管理较差,大多不能使用。再次为苏家坝桥下绿地,一半指标在2~3分之间,以噪音干扰程度、环境卫生和环卫设施与休憩设施设置指标得分最低,说明绿地受桥上交通噪音影响较大的同时,绿地内座椅不足,环境卫生也有待提高。而嘉陵江桥下绿地的综合得分最低,各指标得分均在2.0~3.0之间,说明该绿地游人对其各方面均不太满意,其中,对该绿地的无障碍设施设置与灯光照明情况的满意度最低。
图2 4处桥下绿地综合得分
图3 李克特量表评分结果
3 桥下绿地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根据游人对李克特量表的评分结果,结合调研和访谈综合分析,分别理出4处桥下空间景观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提升策略。
3.1嘉陵江桥下绿地3.1.1景观现状问题(1)可达性低,内部交通组织较差。牛角沱站是重庆市重要轨道交通中转站,人流量较大。但其桥下绿地主入口仅有1.5 m宽,且无次入口和指示标识,可达性低。桥下绿地一面临江,落差达40 m 主要采用台阶和大台地的形式来联系绿地内各场地(图4、图5) 断头路较多,内部交通组织较差,没有形成完整的路网体系,同时缺乏无障碍设施,严重影响通行。
图4 嘉陵江桥下绿地台阶
图5 场地内高差较大
(2)景观效果欠佳。由于该绿地上方多座立交桥的遮挡,空间内光照条件差,植被生长情况欠佳甚至枯死。场地内部铺装颜色单一且陈旧,临江的部分台地空间还存在没清理的退洪淤泥,加之设计的缺陷及植物的枯败,整个空间以黄灰色调为主,破败杂乱,景观效果差(图6)。
图6 场地内光线阴暗
(3)基本设施缺乏,安全性弱。该绿地内部除了一处废弃的公厕及少量石凳之外,几乎没有其他配套设施,游人较少。由于照明设施的缺乏,夜间能见度低,安全性的缺失导致该绿地的夜间使用率更低。
(4)缺乏滨水体验。据了解,此桥下绿地由立交桥工程剩余的建筑垃圾堆砌制造。由于缺乏设计,没有合理利用场地高差,使得该空间虽临江但不滨水。由于缺乏滨水空间,游人不能进行亲水活动,浪费了良好的现有景观资源。
3.1.2优化策略(1)合理利用场地现状,完善游览路径和空间。建议增加该绿地的出入口数量,并给以明显标识,提高可达性。在场地内部,根据场地高差重新组织道路流线,增加亲水空间。由于上清寺与李子坝之间的滨水景观缺少连通性,故可将该桥下空间作为连接两地滨水景观的枢纽,打造连续的滨水步行观景流线(如图7)。
图7 嘉陵江桥下绿地滨水区改造意向图(作者自绘)
(2)植入城市元素,提升游览体验。该绿地由于高差较大且位于多座立交桥下,具有浓厚的重庆特色,建议在其内部植入体现重庆文化的构筑物及景观小品,或在江面上设置悬空栈道等来呈现重庆特色,优化游客的游览体验。
(3)劣势化特色,打造特色游览空间。由于该绿地采光较差,安全感缺失,建议通过增设桥下照明设施,融入重庆嘉陵江滨江夜景,将缺点转化为特色,创造绚丽缤纷的夜景公园。此外,该空间高差大、地形多变,可将部分空间打造成滑板场或攀岩墙等极限运动场地,创造丰富多彩的活动空间(图8)。
3.2苏家坝桥下绿地3.2.1景观现状问题(1)基础配套不足,缺乏管理,舒适性较差。图8 多伦多桥下公园极限运动场地(引自网络)
由于该绿地两侧均为居住区,距离最近的滨江游园直线距离在500 m之外,面积仅为0.4 ha 活动空间与面积较少,因此该附属绿地承载了附近居民的基本游憩需求,但该绿地除了一处篮球场和羽毛球场之外,缺少基本的休闲或健身设施,以及针对儿童的游乐设施或场地。且绿地的出入口及内部均没有明确的标识系统,初次到达的游人容易迷失,不利于其深入的游览体验。同时,菜园坝大桥正下方一场地内铺装老化脱落,存在安全隐患(图9);部分道路由于积水严重、青苔较多导致路面湿滑,构成安全隐患(图10);部分设施或构筑物,如桌椅和廊架,由于缺少管理维护,导致使用率低(图11)。
图9 铺装老化脱落
(2)植物景观欠佳。空间内由于乔木种植密度过大,郁闭度高,导致下层灌木和地被植物由于缺乏光照和通风。部分植物或缺乏养护,生长瘦弱或有病虫害,生长状况较差,影响观赏体验。
3.2.2优化策略(1)改善步行环境。图10 道路积水湿滑
图11 座椅脏乱,使用率低
对于积水严重、长青苔的路面,可在道路旁增设排水沟,疏导水流。建议间伐栽植密度过高的乔木,增加一些色叶树种与观花植物,并加强养护管理,营造丰富的景观体验。
(2)完善设施。该绿地中的桥下场地人流量较大,据观察,除了周边居民外,还常有参加户外拓展活动的少年儿童。应完善座椅、指示标牌、垃圾桶等设施,为游人活动提供便利。
(3)维护活动设施,修整铺装。经访谈得知,由于此前篮球场和羽毛球的使用频率较高且维护较差,运动设施已损坏,导致运动场地闲置。同时,桥下铺装场地较多,修复已损坏、裸露的铺装,同时可在场地上增设健身设施以及针对于儿童的活动设施,以满足不同年龄人群寻求。
3.3渝澳桥下绿地3.3.1景观现状问题(1)各场地联系不够紧密。该附属绿地主要由3块场地组合而成,由于每块场地间被车流量较大的市政道路分隔开,其设计年代和风格不一,导致各场地间路径与设计风格上联系较弱,缺乏整体性。
(2)路径设计欠妥,铺装欠缺安全性。一些绿化带被游人踩踏成小路,从侧面说明某些路径设计不够合理,游人游览不够便捷(图12)。局部场地坡度较大,且铺装材质不防滑,若逢雨天,游人易滑倒,引发安全事故(图13)。
图12 游人踩踏出的“道路”
图13 部分场地坡度较大,铺装不防滑
3.3.2优化策略(1)增强各场地整体性。建议3块场地运用同类型的景观元素,如类似的铺装、含同种设计元素的标识系统、同一系列的雕塑等去衔接,在各场地朝人行横道或轨道站方向,增设游园入口与标识系统,引导游人到达场地内部,增强3块场地间的整体性。
(2)提高场地连通性,增强道路安全性。对于绿化带被游人踩踏成道路之处,可考虑增设铺装或步石,将其转化为路径,以提高场地的内外连通性。对于坡度较大的场地,应对铺装进行防滑处理,增设防滑条,或更换摩擦系数较大的铺装材料,同时做好场地内排水处理,防止雨水淤积。
3.4黄花园桥下绿地3.4.1景观现状问题(1)缺乏针对老年使用者的设计。据问卷调研与访谈,该桥下绿地老年使用者较多,但休息设施较少,大都集中在某一场地,老年人多自带桌子板凳进行棋牌娱乐。此外,绿地内缺乏健身活动设施,厕所和垃圾桶等环卫设施,以及坡道和扶手等无障碍设施,给老年人的游憩活动带来一定阻碍。
(2)场地间噪音干扰。该绿地铺装场地较多,活动类型丰富,一些场地内吹拉弹唱的活动噪音较大,但某些场地间距离较近且缺乏隔离,导致相邻场地的游人活动受到干扰。
(3)植物种植设计欠佳,置石设置不合理。绿地内植物种植稍显杂乱,小叶榕等常绿树种郁闭度过高,且季相变化不丰富。一处铺装场地上设置了一些景观置石,装饰效果不佳的同时,阻碍了场地的整体利用,弊大于利(图14)。除此之外,桥下空间有大面积墙体裸露,景观效果欠佳(图15)。
图14 景观置石割裂场地
图15 桥下裸露的墙体
3.4.2优化策略(1)采用景观手段隔音。建议在局部场地旁增设景墙,在划分空间的同时可排除相邻场地的噪音干扰。也可在桥下涂层增设吸声材质,或采用植物隔离降噪,在局部噪音较大区域列植乔木,以保证各场地内的活动顺利进行,游人有愉快的游赏体验。
(2)提升景观层次与品质。建议对生长杂乱的植物进行修整,增植色叶树种和芳香类植物,营造层次丰富、季相变化较大,可赏可闻的植物景观。去除铺装场地上的景观置石,还原场地的整体性,方便居民进行广场舞等集体性活动。
(3)植入城市文化元素。针对桥下大面积的裸露墙体,可在其上进行重庆本土文化特色的喷绘创作(图16)。同时,桥下空间可设立文化宣传栏,或具有重庆地方特色的景观小品,将重庆文化展示给游人。
图16 植入城市元素(优化图15的场地)
4 结语桥下附属绿地周围立体交通复杂,噪音和汽车尾气等污染严重,游人的安全性与舒适性受到极大的考验。打造优质的桥下绿地景观,不仅能创造生态、安全、舒适的城市环境,增加居民亲近自然的机会,还可增加低碳出行几率,缓解交通拥堵,兼具生态和社会效益[12]。综合游人对4处轨道站旁桥下绿地的使用后评价,得出如下的提升建议。
(1)加强整体规划,转劣势为特色。立交桥下绿地的利用率较低主要由于在桥体规划设计时从道路交通的角度思考,忽略了桥下空间的作用,导致桥体建成后采用填空手段进行绿化,从而与周边居民使用需求不相匹配。此外,在重庆等山地城市中,还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导致桥下空间较难利用,如空间内高差大,立交桥与“坡砍崖”共同遮光导致光照环境差,植物生长不良等。但通过巧妙设计,赋予其不同地功能与定位,可将劣势转化为特色。
(2)增强人性化设计,提高使用便利性。对于桥下空间的设计应因地制宜,结合立交桥周边地势与环境(如轨道站点) 联合周边现有景观(如街头游园)来共同打造。从使用者需求出发,考虑其使用感受,针对不同的使用人群,设置不同的活动场地,构建相应的园林设施,使其能承载更多的游憩和社会活动。轨道站点旁的桥下绿地应对通往站点的主要路径增设标识系统,便于通行。在植物种植方面,除了考虑增植香化、彩化、美化的绿化树种之外,还应考虑植物的空间构建和隔离噪音的功能。
(3)提升景观特色,植入文化元素。4处轨道站点旁桥下绿地的景观虽有2处整体评价良好,但仔细分析,它们在植物选用、铺装、标识牌和座椅等设计上均缺乏特色。其实,每一处立交桥所在地均有特色的历史文化背景,如嘉陵江大桥附近的太上老君传说,苏家坝立交桥附件的铜元局局址史等均是该地区特有的历史文化符号。植入独有文化元素,发挥文化展示作用的桥下空间可从另一个维度丰富游人的游赏体验。
参考文献[1] 张雨晗.失落的桥下空间——成都高架桥下空间利用建议[J].四川建筑,2015 35(4):17-20 22.
[2] 高喜珍,李裕.P0E 及其在公共建筑使用评价中的应用[J].天津理工大学学报,2010 26(1):78-81.
[3] 陈泳,何宁.轨道交通站地区宜步行环境及影响因素分析上海市12个生活住区的实证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 2012 (6):96-104.
[4] LI Xuehan.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of the Chicago Riverwalk[D].Michigan:University of Michigan 2018.
[5] 庄晓敏,杜波.基于 POE 分析的厦门本岛慢行系统景观规划探讨[J].城市建筑,2019 16(31):147-151.
[6] 王婷婷.厦门铁路文化公园绿道使用后评价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15.
[7] 吕慧,赵红红,林广思.居住区水景使用后评价(POE)及水景设计改进策略研究[J].中国园林,2016 32(11):58-61.
[8] 周元俊.大型铁路客站广场的使用后评价(POE)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
[9] 黄颖.大型铁路客站站前集散空间使用后评价(POE)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
[10] 姚怡亭.城市步行友好性评价[J].城市交通,2019 17(1):85-88 126.
[11] 汪侠,顾朝林,梅虎.旅游景区顾客的满意度指数模型[J].地理学报,2005 60(5):807-816.
[12] Savvides A .Regenerating urban space:putting highway airspace to work[J].Journal of Urban Design 2004 9(1):4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