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范仲淹的突出成就(范仲淹征战大西北)

范仲淹的突出成就(范仲淹征战大西北)在其后的1045年,大宋应李元昊请求,在边境设置贸易市场,恢复了贸易往来。以后几十年间,双方在边境地区经行贸易,经济文化交流十分密切。这次平等和议换得了宋夏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让饱受战争之苦的西夏百姓终于有了一段修生养息的美好时光。而化作宝塔、镇住龙头的传说也许来自这里,百姓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自己方式独特的表达。和约规定:西夏向宋称臣并取消帝号,元昊接受宋的封号,称夏国主;宋夏战争中双方所掳掠的将校、士兵、民户不再归还对方;从此以后,如双方边境的人逃往对方领土,都不能派兵追击,双方互相归还逃人;宋夏战争中西夏所占领的宋朝领土以及其他边境蕃汉居住地全部归属宋朝,双方可在自己疆土上自建城堡;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5万两,绢13万匹,茶2万斤;另外,每年还要在各种节日赐给西夏银2.2万两,绢2.3万匹,茶1万斤。现在的鸣沙,原名叫鸣沙洲,曾经是一座繁华的古城。宋时,从黄河上游下来了一条蛟龙,由于它兴

事实上,我们对范仲淹的追寻其实就是他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古名言,可以盛下所有的山河与人家,甚至一草一木都能参与其中。公元1038年,党项族人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与宋朝的外交关系正式破裂。次年,为逼迫宋朝承认西夏的地位,李元昊率兵进犯北宋边境,于三川口大败宋兵,集兵于延州城下,准备攻城(今延安)。消息传至京师,不怎么会打仗的宋朝多少有些荒了手脚。大约到了1040年初,宋夏边事仍然吃紧,其时,宋仁宗想到了众望所归的范仲淹,升了他的官,让他挂帅出征西夏。这便有了我们今天要述说的故事和传说。


范仲淹的突出成就(范仲淹征战大西北)(1)

李华告诉我们,小时候他并不是一直住在鸣沙塔下,而是跟着外婆住在鸣沙镇养马村的一个树林后面。屋前一条一米多宽的小路扭来扭去地通往大路,两间老式土房,一间用作灶房,一间居住。门是坚硬的木板门,通常要用两条铁链子交叉穿过才能把他们锁在一起,窗户带有很多菱形方格,不能装玻璃和窗纱,只能糊上一层又一层的白纸。白天,用一只小棍把窗户支起来透气。每到夏天,屋门前的小树林郁郁葱葱,紫色的牵牛花开成一排,缠绕着小树疯狂地向上攀爬。穿过树林,是从山里延伸而来的红柳沟。外婆说,发生山洪时,河水会把两岸十几米内的稻田全部淹没。但在李华的记忆里,那条长满红柳的河,却是从来都是那么安逸和恬静,细细的河水,软软的沙滩,成了儿时伙伴们乐此不倦的嬉戏天堂。

上学了,李华离开了外婆,离开了那个宛若世外桃源的小屋,还有那条从门前流过的红柳沟。但外婆耐不住对他的思念,一个人搬到了离学校不远的一处寺庙里,这便来到了鸣沙塔下。从那个时候开始,他的童年便和这座建在河边的古塔,还有这座塔下的寺庙紧紧连在一起了。

范仲淹的突出成就(范仲淹征战大西北)(2)

古塔建于何时?是谁所建?儿时,李华并不关心这些。但关于古塔,外婆给他讲了一个流传了很久的故事。

现在的鸣沙,原名叫鸣沙洲,曾经是一座繁华的古城。宋时,从黄河上游下来了一条蛟龙,由于它兴风作浪,黄河水一夜之间淹没了半个鸣沙城。当地百姓深受其害,只得向天求救,于是飞来一只神雁,扑入水中啄瞎了蛟龙的双眼,但蛟龙并未被制服,而是变本加厉地逞凶作恶。为了彻底制服蛟龙,神雁再次降临人间,传说这只神雁就是宋朝名臣范仲淹。他脱下盔甲,压在龙头上,盔甲神奇地化作一座宝塔,镇住了龙头,并在宝塔内悬挂一把宝剑,如果蛟龙稍有不轨,宝剑便会坠落斩杀蛟龙。黄河水随即退去,保住了只剩下半边的鸣沙城。这座宝塔,便是现在的鸣沙塔。而曾经的黄河泛滥区也随之变成了一片片良田,两岸的人们在这里精耕细作,生命在这里繁衍生息。

范仲淹的突出成就(范仲淹征战大西北)(3)

在中国,有河流的地方大约都会有古塔,所谓宝塔镇河妖。时光越过,大地苍茫,但古塔依旧,神雁还在。而传说大约都会有些无风不起浪的意味。1040年8月,范仲淹到任延州,更改军队旧制,一边训练,一边御敌,宋廷把他率领的命名为为康定军。为了保证军事的胜利和节省边境开支,他修筑青涧城和鄜城,作为军事基地,在供给后勤的同时,加强了防备。

1041年正月,宋仁宗认为可以开战的时候到了,他诏命陕西各路讨伐西夏,但范仲淹上疏加强边防守备,固守郦延,徐图西夏,以军威恩信招纳当时为李元昊所用的西羌归附宋朝。宋仁宗采纳了范仲淹的建议后,范仲淹又奏请修筑承平、永平等要塞,把十二座旧要塞改建为城,以使流亡百姓回归。这些边境的“仁政”,使羌族遂脱离西夏,为宋效力,也直接或间接地促成了1044年的宋夏“庆历和议”。

和约规定:西夏向宋称臣并取消帝号,元昊接受宋的封号,称夏国主;宋夏战争中双方所掳掠的将校、士兵、民户不再归还对方;从此以后,如双方边境的人逃往对方领土,都不能派兵追击,双方互相归还逃人;宋夏战争中西夏所占领的宋朝领土以及其他边境蕃汉居住地全部归属宋朝,双方可在自己疆土上自建城堡;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5万两,绢13万匹,茶2万斤;另外,每年还要在各种节日赐给西夏银2.2万两,绢2.3万匹,茶1万斤。

范仲淹的突出成就(范仲淹征战大西北)(4)

在其后的1045年,大宋应李元昊请求,在边境设置贸易市场,恢复了贸易往来。以后几十年间,双方在边境地区经行贸易,经济文化交流十分密切。这次平等和议换得了宋夏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让饱受战争之苦的西夏百姓终于有了一段修生养息的美好时光。而化作宝塔、镇住龙头的传说也许来自这里,百姓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自己方式独特的表达。

李华告诉我们,小时候,他也曾想爬到塔顶去寻觅那把神秘的宝剑,但一边爬着楼梯,一边还在担心着那把降龙宝剑会不会掉下来伤到自己。然而,十一层的塔到了第四层上不去人了,寻觅宝剑便成了他儿时美好的回忆。“虽然跟着外婆在寺庙里住了六年,也听她念了六年佛经,但我却从没听懂外婆念的是啥,”李华笑着说,“生活在这座塔下的人们对神灵有着特殊的敬畏,但在他看来,外婆的诵经似乎是在向宝塔祈福平安。”

李华说,在离他们居住的屋子相隔约100米的地方,曾有一个电视转播站,门前竖着一个几十米高的电视信号发射塔,房顶上还立着一个接收器。这间转播站曾是他和外婆最乐意去的地方,因为那间小屋子里摆放着四台电视机,可以同时播放四个频道的节目。“原来这里有两名员工在轮换上班,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和一个二十刚出头的小伙子。他们和外婆的关系处得很融洽,无论谁值班,一到晚上便会站在门口吆喝着今天有什么好节目,喊外婆一起去看。”

范仲淹的突出成就(范仲淹征战大西北)(5)

时光就这样流失而去,鸣沙塔依然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只有在起风时,塔上才会响起阵阵清脆的铃音。但离这座古塔不远的小镇却发生着巨大变化。由于电视转播技术的日渐成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那间电视转播站的作用越来越小,原来的两名员工变成了一个人,那间摆着四台电视机的屋子,锁起来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再也没有人会在傍晚时喊外婆去看电视了。没有了电视,外婆的生活单调了许多,只有面对古塔的诵经祈福。

上中学后,李华搬回了家里。只有在周末时,他才能到寺庙里去看望外婆,而外婆也会时常给他留着一些她舍不得吃的好东西。那时,外婆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还经常生病,但她却一直拒绝搬到子女家去。1997年,外婆在她所看护的寺庙里离开了人世,在曾经的诵经声里,她在一座灵性的塔下、一座寺庙里,守护了一段传说故事。

世界在变,但记忆永远都不会变。面对中宁的鸣沙塔,我们想到了另外一个地方——泰州。这个地方距我们现在所处的鸣沙足有千里之遥,宋代天禧年间(1017-1021年),刚过而立之年的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今东台)盐仓监。他看到,每当海潮漫涨之时,沿海一带庐舍漂没,田灶毁坏,家破人亡,惨不忍睹。于是,满怀“有益天下之心”上书泰州知州张纶,建议急速修复捍海堰,以救万民之灾。张纶采纳了范仲淹建议,并奏请朝廷批准,命范仲淹负责修筑泰州捍海堰。雪雨连旬,潮势汹涌,范仲淹等人带领当地百姓最终修成一道捍海堤坝,挡住了潮水,使外出逃荒的两千余民户回归家乡,百姓得以安其生。

范仲淹的突出成就(范仲淹征战大西北)(6)


一塔一坝,范仲淹的故事就这样被我们遥遥远远地联系在了一起,今天,人们依然把那道堤坝亲切地称为范公堤,依然是江苏省黄海沿岸防风防海潮的堤坝。范公堤海雾飘忽,茫茫苍苍;鸣沙塔朔风凌冽,坚挺依然。它们吟唱的都是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故事。


范仲淹的突出成就(范仲淹征战大西北)(7)

今天,鸣沙镇的人们并不只是把生活定格在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春忙到秋忙,冬天闲一冬的生活方式上,他们会想出很多办法到镇子集市上去做买卖。李华的母亲也是这样。

在李华上中学时,他父亲从外地回来工作,并承包了本地的一家工厂。父亲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厂子里,母亲便在家里负责四亩地,又在父亲厂里的荒地里种了各种蔬菜。菜种的多了,家里吃一部分,其余的便会拿到集市上去卖,然后用卖菜所得再为家里买回一些必需品。后来,当地种菜的人越来越多,家家户户都想种一些以供自家食用,就在大家都选择自己种菜时,李华母亲却把重点放在菜苗的温棚培育上,每到种菜季节,仅此一项,母亲便可收入好千元。凭着一家人的努力,早在1998年,李华一家在临街建起了一幢二层小楼,对他们来说,离街越近,交易的机会也就越多。

范仲淹的突出成就(范仲淹征战大西北)(8)

李华说,这个镇子一直遵循着每月逢二、五、八开市的习惯。每到这个时候,镇子周边的村民便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进行各种交易。在集市上进行交易的,除了每天跟着集市走的专业经营者外,大部分都是当地村民,他们带着自家的东西来卖,然后在集市结束前,再置办一些东西回去。小小的集市虽然有些脏乱,但却成了当地大部分居民进行交易和消费的重要场所。

20多年过去了,村民们经济收入的路子多了,种地早已不是人们收入的主要来源了,义务教育学杂费全免,也让人们减轻了不少负担,生活也因此变得更好。家乡集市的热闹也渐渐转向了离这里二十公里外的县城,宽阔平整的马路,只需花上半个小时便能到达中宁县。岁月带走了外婆的“神话”,但矗立在黄河古道边的鸣沙塔,却始终这一切变化的忠实见证者。

告别,我们想起了这样一句话:从来也不会有人真正认识一片土地。为什么?因为土地上有历史。它,其实是百姓心中的虔诚信仰,当然可以是范仲淹的盔甲化作一座宝塔的传说。我们,也总像一粒沙,总在也许没有人知道的地方鸣唱。(文/路生)

范仲淹的突出成就(范仲淹征战大西北)(9)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谢绝其他媒体转载!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