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河治理效果介绍(LA研究黄剑张杰龙)
生态河治理效果介绍(LA研究黄剑张杰龙)本次研究以中国北方草原上的黄河一级支流—大黑河为研究对象,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与自然对抗—向自然学习—与洪水为友的河道治理理念转化过程,从生态景观修复的角度探索北方草原上河流治理新方式,以期为类似河流的生态治理提供借鉴。摘要:河道是生态敏感、脆弱而又具有显著景观价值的重要生态廊道。只有在规划设计实践中发现和顺应河流的自然形态和自然演变规律,在尊重和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生态修复,才能真正走向人地和谐。本文以呼和浩特大黑河城区段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分析总结了大黑河河道形态演变的主要规律和自然诱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引导洪水对河道形态进行自我修复的生态修复方法。在整体生态系统修复策略上,提出了建立“四维一体”的生态系统修复模型。从林、堤、滩、水4 个方面分别探讨了生态景观设计的过程,突出了河道生态功能和景观特色的结合。女/1975 年生/ 硕士/ 美国艾奕康环境规划设计(上海)有限公司北
全文刊登于《风景园林》2018年第10期 P86-91黄剑 张杰龙
让自然做功的河道生态修复
——以呼和浩特大黑河城区段景观概念规划为例
黄剑
女/1975 年生/ 硕士/ 美国艾奕康环境规划设计(上海)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景观设计总监/ 研究方向为城市综合体、滨水开放空间、文旅及主题空间等
张杰龙
男/1987 年生/ 硕士/ 启迪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资深生态规划师/ 研究方向为滨水生态规划
摘要:河道是生态敏感、脆弱而又具有显著景观价值的重要生态廊道。只有在规划设计实践中发现和顺应河流的自然形态和自然演变规律,在尊重和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生态修复,才能真正走向人地和谐。本文以呼和浩特大黑河城区段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分析总结了大黑河河道形态演变的主要规律和自然诱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引导洪水对河道形态进行自我修复的生态修复方法。在整体生态系统修复策略上,提出了建立“四维一体”的生态系统修复模型。从林、堤、滩、水4 个方面分别探讨了生态景观设计的过程,突出了河道生态功能和景观特色的结合。
本次研究以中国北方草原上的黄河一级支流—大黑河为研究对象,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与自然对抗—向自然学习—与洪水为友的河道治理理念转化过程,从生态景观修复的角度探索北方草原上河流治理新方式,以期为类似河流的生态治理提供借鉴。
景观总平面
1 研究区概况
大黑河是黄河河套地区最重要的河流廊道之一,它横穿呼和浩特平原,为阴山山脉及蛮汉山区三面环绕。规划河道位于呼和浩特市南郊,规划河段长约12km,蓝线内宽度在300~500m之间,除暴雨期山洪以外,流量较小,是典型的复式宽滩河道。
大黑河地理区位
大黑河流域属于典型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量为330~460mm之间。流域内自然灾害以洪涝、干旱、风沙和盐碱较为严重。区域内有种类丰富的野生植物,但其中90%以上是草本植物,乔木和灌木的种类较少。河道两侧多为榆树或白杨,连续性和多样性较低。呼和浩特地区处在东亚候鸟迁徙路线上,能够找到有记录的鸟类资源有170种左右,其中常见鸟类约60种。常见鸟类如喜鹊(Pica pica)、白鹭(Egretta garzetta)、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等;野生哺乳动物种类以刺猬(Erinaceus amurensis)、蒙古兔(Lepus tolai)最为常见。
2 大黑河河道形态演变研究
2.1 同一时间,空间上横向比较不同位置河流形态
现状同一时间不同河段,可以横向比较河道形态,如河滩宽度、植被覆盖度、河道宽度、岸线形态、主要流路等特征。为此,在河道上选取了3个代表性的河段进行横向比较,分别命名为河段1、河段2和河段3。其中河段1和河段2相对自然,其河滩植被覆盖度相对良好,河槽蜿蜒,河道与河滩之间的岸线相对稳定。河段3则是被严重破坏后的河道,河槽界限不明显,植物覆盖状况较差。
现状河道特征对比研究
分析发现在同一时间,不同河段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但其都有120~180m左右宽的河道、30~50m左右宽的河槽,并呈现复式的河道断面,所不同的是河漫滩上的植被覆盖度及河道岸线的稳定性。这些共同的特征显然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河道形态修复的重要参数。
2.2 同一河段,时间上纵向比较不同时段的河流形态
以石化大桥段河道为例,通过搜集、分析和对比该河段近8年内(2005—2013年,在河道整治之前能够搜集到的卫星图资料)的卫星照片。在此期间,该段河道经历了稳定、被破坏、洪水重塑等过程,大体能够代表10年周期内河道的一个变化过程,从中可以发现河槽的演变规律和变迁的主要诱因。
观察河段位置
同一河道在时间上的演变
研究发现,连续较小洪水年份组成的洪水间歇期河道形态自然变化不大;河道演变的最大自然诱因是洪水冲刷;人为诱因是乱挖、滥挖河道;河滩在洪水过后能够进行自我修复,迅速复绿,稳固河滩。
2.3 河道形态演变结果分析
现阶段上游植被虽然得到一定恢复,但洪水期间河水泥沙含量依然较大,建议规划河段上游继续推进生态治理工程,建设促淤湿地,实施引洪淤灌等综合措施,进一步减少河水泥沙含量。在规划河段,河槽短期内无法达到稳定状态,建议让其在一定范围内摆动,同时对河道的水—沙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找到冲淤规律,适当人工干预,避免因淤积而加高堤防保障洪涝安全的被动做法。待流域生态条件整体改善后,河槽也将逐步恢复其蜿蜒稳定的宽滩形态,达到人水和谐。
3 河道形态修复方法
根据上述研究分析结果,可以建构大黑河的复式河道模型,外侧为防护林和河堤;堤内有约300m宽的河槽;河槽内的子槽是河道非汛期主要流路;河堤与子槽之间的洪泛区,由野生灌丛自然覆盖,允许洪水周期性淹没。洪水能够塑造河槽形态,应尊重并利用洪水这一自然过程的力量重塑河道;允许河槽和沙洲在洪水期有一定摆动(300m范围内);允许洪水漫滩,并产生一定的淤滩;同时利用草甸固滩,循序渐进。利用洪水对河槽的自调整规律,经过多次植物对河滩地的修复和洪水修正的循环,最终形成自然选择后的稳定型河槽形态。
该河段河道近年主要形态示意
复式河道形态模型剖面示意图
让自然做功—河道生态修复流程示意
4 河道生态系统修复四维模型
河流生态系统是一个连续的、变化的生态系统。在每个时间点都在纵向、横向和竖向上发生生态信息流的交换。大黑河的生态修复过程可以被概括成“四维一体”的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模型。
大黑河河道生态修复四维模型
(X,横向维度;Y,纵向维度;Z,竖向维度;t,时间维度)
4.1 纵向保持连续性的生态廊道功能
大黑河是区域级重要生态廊道和绿色基础设施。在整体流域尺度上必须加强流域管理和综合整治,从而确保大黑河廊道系统的完整性,从根本上修复大黑河原有的自然面貌。根据生态景观功能,并结合两岸现状和用地性质的不同,在纵向上将规划河段分为3种类型河段。生态保育型河段生态条件相对良好,主要任务为保育其生态条件,提供自然演替时间和空间;生态景观型河段是城市门户区,未来会有河道蓄水设施,可形成大水面的湿地景观,满足城市门户形象和市民活动需求;生态复育型河段,紧靠八拜湖湿地区,相对远离干扰源,是未来生态核心河段,可作为生态物种库,是大黑河重要的生态节点。
4.2 横向栖息地分布及河流水文修复
横向栖息地根据高程不同总体上呈阶梯状分布,局部须尊重保护现状,如高滩或者现状林地等应给予保护并让其自然演替。子槽以内经常被淹没的栖息地,洪水过后通过乡土、速生的草甸植物快速恢复部分河滩,发挥生态、景观和固滩等作用;堤岸以内子槽以外部分,通常是周期性被淹没的栖息地(一般在1.5年左右淹没一次),以稀树灌丛或稀树草甸复育,利用根系发达、固定能力较强的植物对该部分滩涂加以固定;堤岸以外则恢复为乡土地带性森林栖息地,宽度约150~200m。
横向栖息地分布断面示意
在恢复河流形态及栖息地的同时也要恢复洪水漫滩的自然过程。河流水文的动态性过程,会产生脉冲效应,使河流在横向上加强生态交流,助力河流生态栖息的恢复,景观设计中特别需要保留和修复河流这一自然特性。
4.3 竖向生态交换
大黑河竖向生态交换主要分为以下3个方面:1)自然淤积,洪水漫滩会产生自然淤积,可形成更为肥沃的土壤层;2)地下水补给,大黑河是补充地下水的重要的途径之一,洪水期间地下水补给功能更为突出,须谨慎使用防渗措施;3)底栖生物和物质交换,河流底部有较多底栖生物,其与表层会有一定物质交换,大黑河因水位较浅,相对不明显。
4.4 时间维度上,不断演变的动态过程
1)年内变化:大黑河在一年当中,经历枯水期、丰水期及洪水期,再加上四季变化,河流生境年内变化十分明显。春天,水流较小,植物萌发,河流形态稳定;夏天,降雨集中,是河道自然变化最剧烈的时间段,洪水过后可以人工辅助快速复绿;秋天,河道恢复平静,植物色彩变得丰富,并开始自然播种过程;冬天,结冰期长,河流形态保持稳定。
2)年际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防护林森林群落逐渐稳定,并形成可自更新的连续带状乡土森林廊道;堤内洪泛区,稀树 灌丛 草丛的生境经过长时间的生物固滩过程,会逐步趋向稳定,可抵抗较大洪水漫滩;河道内受洪水影响较大,其中主要流路和沙洲会随时间的推进而改变位置和大小,在洪水过后可以局部人工补植先锋植被,帮助草甸生境在较短时间内得以恢复并逐渐稳定。
5 生态景观设计
5.1 林—防护林栖息地修复策略
防护林栖息地主要以现有林斑和少量新增规划林斑组成,选择耐沙、耐旱、耐寒、耐贫瘠,生长速度快,能迅速成林的植物种类,通过自然生长的草地灌丛进行连接,最终形成稀树草原基质和少量密林斑块共同组成的低维护地带性复合生态系统类型。
林地栖息地修复策略
5.2 堤——生态连续型防洪堤
通过防护林—防洪堤—草滩,实现一体化植被群落的渐变。堤顶上层2m区间一般不受洪水威胁,建议使用土堤;河道侧堤坡可以覆土、植草,使草滩和堤坡一体化,减少对动物栖息和迁移的影响。对现状的混凝土单一斜坡堤岸可以通过结合石笼墙或固土袋等技术进行改造,促进水岸物质交换的过程,让堤与水、堤与滩、堤与路的结合方式更丰富。
多样化岸线景观设计
5.3 滩——典型河滩草地栖息地
河漫滩栖息地是变化较为剧烈的栖息地类型,也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栖息地类型。研究发现,大黑河河滩地带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条件下,洪水过后很短的时间内可自然形成野生植物群落,主要先锋植物有茵陈蒿(Artemisia scoparia)、齿果酸模(Rumex dentatus)、狗尾草(Setaria viridis)等。另外,蒙古草原草本植物众多,其中野生花草资源丰富,其中可用于河滩复育的景观植物种类如:牻牛儿草(Eryngium leavenworthii )、木岩黄芪(Edysarum fruticosum) 、白山蓟 (Olgaealeuco phylla)、石竹(Dianthus chinensis)等。
在广阔的草原地区,即便是在城市,仍然属于低密度发展的区域,河滩地的生态价值远远大于景观价值和其他利用价值,应该允许“荒野”的景观类型存在,观光游憩活动的规划设计要尽量谨慎,减少人为干扰,让自然充分做功。该地区的河滩植物生长周期一般在4—10月,这为河滩地植物修复提供了宝贵的不被洪水破坏的时间窗口:3—5月开始萌发、返青,5—7月生长旺盛,8—10月生长逐渐变缓,开始结实传播;被洪水破坏区域的植物生长周期:8月初自然生长或局部人工喷播,经历快速的生长周期,约40天,覆盖度可达到90%,9—10月结实传播种子。
河滩草地修复策略示意
5.4 水——湖泊湿地栖息地
中央河道景观湿地,承担城市门户景观的功能,在注重景观的同时兼顾生态功能。其他区段以滨水湿地为主,增加浅滩和沙洲,吸引候鸟,大天鹅、灰鹤、红嘴鸥等喜水候鸟将会成为该河段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6 结语
河流的景观规划通常以达到人类预定的景观作为目标,经常忽略了河流的自然形态和自然演变规律。自然做功的景观规划方法则应建立在对河流演变规律充分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发现河流演变趋势和主要干扰因素,顺应其演变规律,道法自然,减少不必要的干预,引导自然过程按照预期的方向发挥作用,实现河道的复育和河流景观的可持续。
本文在充分分析了大黑河河流形态自然演变过程的基础上,在景观规划和生境修复中充分利用了洪水的自然能量,设计追随自然,构建与自然为友的河道景观形态。规划摆脱了传统的河道景观受人工干预显著的常规做法,通过自然做功为主,与人工干预为辅的方式,逐步恢复河流的自修正能力,引导河道恢复原有生态系统。这不仅需要更科学的理念和方法,也需要人们审美观念的深刻转变。
参考文献
[1] 吕春秀. 基于生态视角的城市河道景观研究[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6:96.
[2] 王文君,黄道明. 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研究进展[J]. 水生态学杂志,2012(4): 142-146.
[3] 吴保生,陈红刚,马吉明. 美国基西米河生态修复工程的经验[J]. 水利学报,2005(4): 473-477.
[4] 俞孔坚,李海龙,李迪华. “反规划”与生态基础设施:城市化过程中对自然系统的精明保护(英文)[J]. 自然资源学报,2008(6): 937-958.
[5] 董哲仁. 生态水工学:人与自然和谐的工程学[J]. 水利水电技术,2003(1): 14-16.
[6] 罗兰·科米尔,艾蒂安·格雷斯伦,姗德林·格拉特伦,等.
法国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认知与实施三个案例研究(巴黎、马赛、斯特拉斯堡)[J]. 风景园林,2013(6): 88-95.
[7]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J]. 建设科技,2015(1):10.
[8] 王欣,王浩,杨朝晖.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河流治理[J]. 风景园林,2011(6): 35-37.
[9] 钟春欣,张玮. 基于河道治理的河流生态修复[J].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4(3): 12-14.
[10] 陈国灿. 大黑河诸水沿革考辨[J]. 内蒙古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64(2): 105-120.
[11] 李逸友. 呼和浩特地区古代农耕文明概述[J]. 内蒙古文物考古,2002(1): 12-20.
[12] 穆俊. 民国绥远大黑河治理方略研究[J]. 兰州学刊,2014(2): 44-51.
[13] 陈升辉,郭慕夷. 大黑河[J]. 中国水利,1992(7):38-41.
[14] 李建玮,王立新,王炜,等. 内蒙古高原典型草原区河漫滩湿地植物群落退化表征[J]. 植物生态学报,2012(1):10-18.
[15] 李建玮. 内蒙古高原典型草原区河漫滩湿地植物群落退化表征及退化机制研究[D].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2.
[16] 王晓东,杨贵生,李新,等. 呼和浩特市鸟类区系初步研究[J].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2):198-203.
[17] 石春芳,杨贵生,赵明华,等. 呼和浩特市市区春季鸟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J].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2): 197-201.
[18] 阿露娜. 呼和浩特市鸟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动态[D].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 2012.
[19] 赵格日乐图,李百岁,乌宁,等. 呼和浩特市区鸟类及其栖息生境调查[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2011(4): 408-411.
[20] 赵进勇,孙东亚,董哲仁. 河流地貌多样性修复方法[J].水利水电技术. 2007(2): 78-83.
[21] 董哲仁,孙东亚,赵进勇,等. 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整体性概念模型[J]. 水科学进展. 2010(4): 550-559.
[22] 彭赛媛,胡希军. 让自然做功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以无锡太湖生态博览园概念规划为例[J]. 绿色科技,2017(1): 56-60.
本期专题文章推介
[1] 赵彩君. 风景园林与城市微气候[J]. 风景园林 2018 25(10): 4-5.
[2] 金虹 吕环宇 林玉洁. 植被结构对严寒地区城市居住区冬夏微气候的影响研究[J]. 风景园林 2018 25(10): 12-15.
[3] 陈睿智 杨青娟. 冬季湿冷气候城市户外休憩的微气候适应性研究——以成都市老人为例[J]. 风景园林 2018 25(10): 16-20.
[4] 周雪帆 陈宏 吴昀霓 许华华. 基于移动测量的城市空间形态对夏季午后城市热环境影响研究[J]. 风景园林 2018 25(10): 21-26.
[5] 张德顺 王振. 天穹扇区对夏季广场小气候及人体热舒适度的影响[J]. 风景园林 2018 25(10): 27-31.
[6] 董靓 张米娜. 基于CiteSpace的景观与城市微气候研究特征分析[J]. 风景园林 2018 25(10): 32-37.
[7] 齐羚 马梓烜 张雨洋 刘加根. 基于微气候适应性设计的京西南窖乡水峪村山水格局研究[J]. 风景园林 2018 25(10): 38-44.
[8] 赵彩君 王国玉. 中国古典园林气象景观营造经验对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的启发[J]. 风景园林 2018 25(10): 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