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百态人生(苏轼的岭南时光)
苏轼的百态人生(苏轼的岭南时光)1093年6月,知定州(河北保定)。1092年2月,知扬州;没有高太后管控的青年哲宗,象脱线的风筝,任命当年王安石变法的干将章惇为宰相。章惇则以激进的方式推进新法,同时大量贬斥旧党人士,被新党视为旧党骨干的苏轼,则大难临头。苏轼在杭州的惬意生活只过了两年,哲宗新人刚上位,也想起用之前被旧党打击到杭州的苏轼。公元1091年,苏轼被召回开封,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皇帝想重用苏轼,但苏轼与章惇等人实在尿不到一个壶中,几个月后就离职了,又辜负了少年天子的厚望。1091年8月,苏轼知颖州(安徽阜阳);
苏轼希望以无过错方式平安外调,能到他最喜欢的杭州任职,对身为享乐主义大师的苏轼来说,是最幸福不过了。
好景不长,叛逆青年宋哲宗长大了,开始亲政,他对所有高太后支持的政策都持反对意见,也就是在这个时期的1089年,备受高太后爱护的苏轼申请外调杭州,以求自保。
在杭州修好苏堤后发明:东坡肉
到了1093年,他的头号女粉丝高太后去世了。苏轼失去了他最大的靠山,危机开始向苏轼逼近。
没有高太后管控的青年哲宗,象脱线的风筝,任命当年王安石变法的干将章惇为宰相。章惇则以激进的方式推进新法,同时大量贬斥旧党人士,被新党视为旧党骨干的苏轼,则大难临头。
苏轼在杭州的惬意生活只过了两年,哲宗新人刚上位,也想起用之前被旧党打击到杭州的苏轼。公元1091年,苏轼被召回开封,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皇帝想重用苏轼,但苏轼与章惇等人实在尿不到一个壶中,几个月后就离职了,又辜负了少年天子的厚望。
1091年8月,苏轼知颖州(安徽阜阳);
1092年2月,知扬州;
1093年6月,知定州(河北保定)。
官场做官,不进则退,苏轼从杭州知州的位置上离开,被频繁地安排到不同的地方任职,最远安排到定州,即河北保定,苏轼倒不是嫌苦怕累,主要是每个地方都浅尝辄止,纯粹是蹓狗玩哩。没有办法真正为民做事,这让苏轼很苦闷。
我们看一下苏轼在密州的官职,在他定州期间的公文“乞降度牒修定州禁军营房状”中,他自述官职为“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左朝奉郎知定州苏轼”,
职名:这次从京城短暂地过了下水,直接从龙图阁学士升为端明殿学士,级别没变,都是正三品,前面说过了,除了印在名片上好看点,其他的没什么卵用。翰林侍读学士更没啥用处,在京城时都没有,不在京城更没有用,翰林学士加后缀才有用,比如加知制诰,或者加中书舍人,这才是牛人,单单一个翰林学士,只是印名片好看。不加工资也不涨待遇。
本官(寄禄官):左朝奉郎,上次到杭州时为朝奉郎,左比右要金贵一点,但都是正七品,这是苏轼的基本工资。没降也没升。
也就是说,苏轼到定州工作时,除了差遣的变化外,其他的待遇没啥大的问题,只是从朝中重臣,就得没那么重要的,平时不回京城也见不到皇帝了。
苏轼是1093年9月到定州的,也就是这一年,章惇执掌朝政,他对旧党人士的打击报复,可谓不遗余力,比如他要向司马光为首的旧党人士进行反攻倒算,要将司马光、吕公奢的掘坟拆棺,幸好哲宗还算有底线,没有同意这样激进的做法,但大量的旧党成员还是被标上"元佑党人"的标签,贬官流放。
苏轼将惠州的梅菜与东坡肉结合:梅菜扣肉
苏轼也是章惇的眼中刺,两个人年轻时的关系好得连谋反都可以拿来开玩笑的老朋友,变成了政治上的敌人。
为彻底的清除苏轼在政治上的影响。章惇使用了大宋为减灭文官定制的大杀器:流放岭南。
一纸诏书,苏轼打起行囊,开始向惠州出发。
我们看一下这时苏轼的官职情况,比起之前的情况,有些惨了,比黄州时还惨,因为在文官心中,岭南比黄州恶劣十倍,去岭南就意味着回不来了。
公元1094年4月时,苏轼接到通知,你到英州当知州吧,岭南的州多数都是下等州,英州自然是不入流的,这就是流放了。意思很明显:死去吧你!
也这只是差遣的变化,还可以了,有份工资拿,饿不死。
不过连死去的司马光都不放过的章惇,哪里会忘记这一点,苏轼千里迢迢从定州向英州进发,路上行进了五个月,才到达大庾岭的梅关古道,这之前不久,他接到了朝廷的终极判决:再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不得签署公事。
苏轼在惠州吃不起肉,只能吃大梁骨:烤羊蝎子
先看苏轼的本官(寄禄官),这个关系到他的工资级别。前面讲过,某某军节度副使之类的是闲散官,有品级无待遇;苏学士这回又要过没有工资的日子了。
再看苏轼的差遣,这也关系到苏轼的具体职务与待遇,这回与黄州一样:无。
最后看,惠州安置,不得签署公事。你到惠州等死去吧。
苏轼知道这惠州大概就是他政治生命的终点站,也是人生的最后归宿。他抱着死在岭南的心情来规划在惠州的生活:一边盖房子,一边调整休闲养老的心态,交游四方。
其实心中放下了,一切都会轻松了。况且还张嘴问弟弟要了七千铜钱,日子总能过一阵子的。
苏轼这一放松,诗词名句叠出,在初到大庾岭时,就有"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
仙人拊我顶,结发授长生",到了惠州时,又有"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盖好房子后,“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日啖荔枝三百颗
文人写诗自然不会写完就烧了,肯定是要流传的,苏轼作为当世第一大网红,他的诗作,都会传回开封府,这下子章惇也看到了:你这小日子也太舒适了吧,看来还不够辛苦啊。
章惇在大宋地图的东南西北找了一圈,最后选定了:儋州,你不是字子瞻吗?儋州适合你。
章惇动用了大宋为减灭文官定制的核武器:流放海南。
(1097),苏轼已经60岁了,4月,又接到了通知: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
责授,就是降了本官了。连一文不值的闲散官都给降下来了,这回可真是天涯海角了。。
其实章惇就是想让苏轼死在路上就行了。
苏轼是真的发明了"食阳光止饿"的,管不管用就不知道了
苏轼多乐天啊,一天没耽误,走!1097年4月19日从惠州出发,中间与弟弟在广西会合,兄弟二人同行一个月,一起到雷州,苏轼于6月11日渡海,到达海口,然后经澄迈、临高到达儋州。
到了海南的苏轼更加心无所系,“首当作棺,次便作墓,死葬海外”,登陆的第一件事,就是安排制作棺材,第二件事就是找墓地,第三件事是准备埋在海外。
在海南,没钱的日子过得苦啊,苏轼发明了"食阳光止饿"的方法,当然了,他也吃生蚝、蝙蝠、吃肉。
苏轼在海南发明:酒煮生蚝
苏轼对海南有教化之功,自不多言。
1100年,曾经的端王宋徽宗继位,曾经反对端王继位的章惇,好日子也到头了。64岁的苏轼终于迎来了解放。
同年接收通知:廉州安置。虽然还是闲散官,有品无级,但居地住可以改到广西的廉州了,好事一桩啊。
海南帮妇人卖馓子:压扁佳人缠臂金
紧接着,通知又来了: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居住地改到湖南的永州了。好事啊,之前说过无数次,贬官的地点,如果是在湖北、湖南、江西就说明死不了,熬几年就会有回去的那一天。现在到永州,那就差不多了。
1100年四月,苏轼复任朝奉郎,提举成都玉局观,终于有品级与工资了,同时象王安石一样得了个祠禄官。也就意味着:正式退休了。
1101年8月24日,苏轼行进到常州,病逝。享年六十五岁。
苏轼第一次到常州时,对这道菜十分喜欢:清蒸河豚
岭南幸甚,遇到苏轼。
宋朝的官职差不多讲到这时,下一级以包拯为例 讲宋朝公务员的工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