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教师养老保险如何查(原民代教师已领)
在职教师养老保险如何查(原民代教师已领)如今,他们大部分人已年过花甲,有的年过古稀或到了耄耋之年。他们生活在农村,很多人生活并不宽裕,有的还很困难,更有一些人染病在身,自己养老也成了迫在眉睫的事。随着教人【2011(8号)】巜关于妥善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问题的指导意见》出台,全国绝大多数地方建立了原民办、原代课教师教龄补助制度,即每年教龄补助或8元、或10元、或20元。虽然这项补助很少,但是也是对他们这一群体的关心和心理安慰。原民办、原代课教师并不是都能够录用为公办教师,因为各地都有他们任教不同截止日期的规定,凡不在此“规定”范围之外的,除极个别的被返聘任教外,其余的都被清退离岗。当然,也有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或者因以支援农业,或者因土地承包下放,也有学业水平低下等原因而离开的,他们都是原民办、原代课教师的一员。尽管他们对中国农村教育做出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可是他们很难真正实现身份的转变。即是教师队伍里无事业编制的人员,走上讲台,
网友@其乐融融苹果7S所言“原民代教师在农村已领养老保险,又领教师养老金,还想得到…”,总让人觉得这“待遇”,“级别”忒高了。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和对原民代教师背景和历史缺乏全面的了解。
民办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与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密不可分。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国社会基本趋于稳定,城乡人口激增;六十年代中末期,各地学校学生人数大幅增加,而一些师范类院(学)校,减少招生,或未招生,导致学校师资力量的短缺,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严重匮乏,为了应对和弥补这种局面,在农村,中国教师的另一类别——民办教师“应运而生”。
民办教师拿着极其微薄的工资,都担负起了农村小学90%以上的教学任务,在八十年代的“普九”教育中呕心沥血,忘我工作,又积极参与农村“扫盲”教育。
尽管他们对中国农村教育做出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可是他们很难真正实现身份的转变。即是教师队伍里无事业编制的人员,走上讲台,他们是“人民教师”,走出校园,又是耕种上地的农民。
国家建立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即所谓“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简称“城居保”,其制度模式源于2009年推行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具有本地农村户籍且已参保人员达到60周岁的当月,并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后,可以在当地社保部门领取养老保险待遇,即养老金。
由于民办教师“转正”政策性强,他们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其农民的身份,便出现了现在称之为原民办、原代课教师。既然他们是农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是农民的“殊遇”,原民办、原代课教师理所当然应该领取这个养老金。
原民办、原代课教师并不是都能够录用为公办教师,因为各地都有他们任教不同截止日期的规定,凡不在此“规定”范围之外的,除极个别的被返聘任教外,其余的都被清退离岗。当然,也有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或者因以支援农业,或者因土地承包下放,也有学业水平低下等原因而离开的,他们都是原民办、原代课教师的一员。
如今,他们大部分人已年过花甲,有的年过古稀或到了耄耋之年。他们生活在农村,很多人生活并不宽裕,有的还很困难,更有一些人染病在身,自己养老也成了迫在眉睫的事。随着教人【2011(8号)】巜关于妥善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问题的指导意见》出台,全国绝大多数地方建立了原民办、原代课教师教龄补助制度,即每年教龄补助或8元、或10元、或20元。虽然这项补助很少,但是也是对他们这一群体的关心和心理安慰。
原民代教师“已领”,“又领”,必须是在到了60周年以后,并非有“原民代教师”的全部;“双重殊遇”又是在一定的政策范围之内,且两项加起来,一般来说,每月也就二三百元,杯水车薪,于事无补。
原民代教师曾经撑起农村教育的“半边天”,是有“特殊贡献的农民”,原民办、原代课教师“已领”养老金,“又领”教龄补助是“名归实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