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东莞高埗打工回忆(流水线女工的黑白情爱)
80后东莞高埗打工回忆(流水线女工的黑白情爱)工资久久未发,我只得向同乡开口。第一次,同乡借给我三张十元的票子。一个月后,又没了,硬着头皮,又问她借。这一次,只借给我二十。工厂虽包食宿,但不管夜宵和早餐。手袋厂每天加班,十一点下班更是常事。食堂伙食几无油星,吃宵夜成为正餐。夜宵我可以忍住不吃,毕竟下班后,洗洗早点休息,便是了。而早餐却不能不吃,否则上午的工作会熬不住。工厂位于樟罗管理区,规模不大,员工大约三百来人,工厂共有三层楼,一楼仓库,二三楼为生产车间。楼房侧面,则单辟出一片区域,算作写字楼。车间工友穿淡黄色工服,而写字楼上班的员工,则穿白色衬衣。在手袋厂,穿白色衬衣上班,是身份的象征。进厂一个月后,我才知道,出入写字楼的员工,有一个好听的称呼:白领。白领坐在窗明几净的环境里办公,晚上八点后,几乎不怎么加班。他们领着更高的工资,连食堂用餐,也分员工餐和白领餐。正是那时,看着他们从写字楼出来,脸上挂着明丽灿烂的笑容,我有了一个明确的
我和东莞的故事,要从1997年说起。我南下那天,下了一场雨,雨势不大,却持续了一整天,家乡那条泥土路,因此变得泥泞不堪。抵到县城汽车站时,裤脚上已经沾染了许多泥污与水渍。我提着一只蛇皮口袋,怀里揣着六只水煮鸡蛋,那是我的全部家当。蛇皮袋与煮鸡蛋,曾是打工南下的标准配套。
我的目的地,是樟木头镇。樟木头曾经是无数打工仔闻之色变的地名,当然,樟木头对女性则宽容许多。南下之前,我早就从同乡嘴里,听说过关于樟木头的零碎讲述。在那些七零八碎的言辞中,我拼凑出一个繁华的南方城镇形象。
然而,当我真正踏足东莞地域,走在樟木头的街头时,仍然感叹我的想象实在过于简单了。繁华热闹的街巷,灯红酒绿的夜晚,不时还能见到外国友人的身影。而老板手中揣着的大哥大,则让我亲身体验到了电影中的存在。
带我南下的同乡,虽然比我年长,以同姓辈份来论,则是我的晚辈。在她的介绍之下,我得以进入她所在的手袋厂。
工厂位于樟罗管理区,规模不大,员工大约三百来人,工厂共有三层楼,一楼仓库,二三楼为生产车间。楼房侧面,则单辟出一片区域,算作写字楼。车间工友穿淡黄色工服,而写字楼上班的员工,则穿白色衬衣。在手袋厂,穿白色衬衣上班,是身份的象征。
进厂一个月后,我才知道,出入写字楼的员工,有一个好听的称呼:白领。白领坐在窗明几净的环境里办公,晚上八点后,几乎不怎么加班。他们领着更高的工资,连食堂用餐,也分员工餐和白领餐。
正是那时,看着他们从写字楼出来,脸上挂着明丽灿烂的笑容,我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努力工作,走进写字楼,成为车间工人艳羡的对象。我家本不宽裕,南下东莞,并未有多少余钱带在身上。手袋厂押扣两个月工资,我久未领取工钱,很快囊中如洗。
工厂虽包食宿,但不管夜宵和早餐。手袋厂每天加班,十一点下班更是常事。食堂伙食几无油星,吃宵夜成为正餐。夜宵我可以忍住不吃,毕竟下班后,洗洗早点休息,便是了。而早餐却不能不吃,否则上午的工作会熬不住。
工资久久未发,我只得向同乡开口。第一次,同乡借给我三张十元的票子。一个月后,又没了,硬着头皮,又问她借。这一次,只借给我二十。
对此,我能理解,同乡只是一名普工,身上余钱也不多。只是,我没想到,有一回,我无意中听到,同乡在背后与人谈论此事,讲我如何如何大手大脚,根本不像个打工的样子,以为南下东莞,来享福的。几次三番,向她借钱。
实际上,那时为了省钱,我早餐只吃五毛钱的方便面。后来,更节省,我将一包面分成两天吃。
我自认为,以前在故乡,我对这位同乡不错,家中杀鸡或有了好吃的,总不忘请她共享。不过,也许她在老家觉得称为我为长辈,有点受委屈了,所以到了异乡,便可以肆意随性,想找回一些尊重。
此后,我再未向她借过一分钱。反倒是,车间一位女工友,主动请我吃过几次宵夜。得知我的境况后,还主动借钱给我。这些人情冷暖,我都能理解,也坦然接受了。但我所遇到的情感困境,则让我迷茫无助。
手袋厂三百号人,女工占三分之二还多。以我所在的三楼为例,车间分了三条流水拉。珍姐在B组,二十二个人,只有两名男工人。组上有三名女工,已嫁为人妇,其余人,正是青心萌动的时候。
在异地他乡,漫长的打工之旅,谈恋爱,是打工者相互温暖的最好法宝。只是,面对男少女多的窘况,男工掌握着恋爱的主动权。往往只要他有所表示,多讲几句情话,女工便会乖乖服软。
B姐的两位男子,算不得容貌出众,我也尚未看出他们有什么才华,但他们在我到达之前,便已被二楼车缝部的女工盯上,肥水流了外人田。其时,工厂几乎只招女工,偶尔挑一名男性工人,要么有熟人介绍,要么花钱走关系,要么百般挑剔。
我到手袋厂第三个月,组上来了位大帅哥。之所以加个“大”字,并非强调其人英气逼人,而是指其年龄有点大了。我当年十八岁,身边工友,也多在二十左右。
这位大帅哥呢,则有二十五岁了。与他相邻工位的两位女工,近水楼台先得月,在工作上对他百般照顾,下班后还主动示好,请吃宵夜。不过,他对我对面那位大眼女工更有好感。
不知他俩如何搭上话接上头的,反正,我见到他和大眼女工在夜市逛街。大眼女工悄悄告诉我,她和他去了后山荔枝林。手袋厂外,有一片荔枝林,在非产果季节,荔枝林是工人培育情感的最好温床。
很多情侣在去过一次荔园后,感情迅速升温,亦敢于在公众场所牵手拥抱。不过,也有一些例外。一些原本情意绵绵山盟海誓的爱侣,在从荔枝林回厂之后,便成了陌生人,从此老死不相往来。
显然,他们激情四溢的呢喃恩爱,被密林里蹿出来的恶人破坏了。恶人不但掳走了钱财,还破坏了他们自以为忠贞不二的爱情。手袋厂的工人,来来走走,流水线上的爱情故事,也不断流传。
在手袋厂的两年里,我见证了许多新人派拖糖,也目睹了许多心碎的爱情故事。当然,心碎的永远是女工,即使偶有男工伤心落泪,但稍过些时日,他们又在另一个温柔乡里,沉迷不醒。
在三百人的手袋厂,我容不出众,甚至算不上中人之姿,我又不善言辞,这样一个人,很容易泯灭于人群之中,难以得到注视。我对此心知肚明,因之身边人的情爱与寡欢,一律与我无关。
只有一次,我嫉妒过A组的组长。那组长姓朱,其时二十有三,十七岁即出门务工,其人圆脸大耳,嘴角上方有一颗痣。痣这东西,长在美人脸上,便增光添彩,反之亦然。
朱组长其貌不扬,又言语刻薄,愈发显得其人姿容丑陋。这样的人,若非另有天资,是极难被关注的。偏偏这个人呢,觉得自己是块金子,起初她跌跌撞撞,侥幸进了一家玩具厂,在厂里恋上一个男生,无数个夜晚,在虚拟的爱情想象中入梦。
她害怕当面表白,写了几封情深意切的情书,几日不见回应,却不料突然一天,她的信被人贴在了工厂的海报栏,那信里还附有男工的回信,上面只有一行大字,称她老牛想吃嫩草。
一时之间,她成为厂里人尽皆知的大名人。从籍籍无名,到全厂闻名,曾是她梦想已久的事。但以这种方式闻达于天下,简直可称奇耻大辱。她次日,便携了行李,逃一般地离开了电器厂,自离出厂,连工资都不曾讨要。
朱组长随后进了手袋厂,尽管心有不甘,但不再抱幻想,一心埋头工作。谁曾想呢,两年后,命运以另一种方式垂青了她。原来的组长在与男友约会之际,被人威胁交出钱物,她强力反抗,与之争斗时负了伤,一时无法继续带班。
她临危受命,竟然一路顺畅。之后不久,她被提拔成了组长。她也因之成为奋斗的榜样。只是,升了官,却至今未尝过爱情的滋味,这也成为她心中的隐疾。
虽然流水线一个小组,人员不多,但作为一组之长,还是有不少权威的,自然也得到不少巴结与讨好。
某一日,朱组长的流水拉上,来了一位小男生。其人眉清目秀,组上的女工,戏称他为小白脸。那时,男工进厂,被姐姐们取乐,再正常不过。谈不了恋爱,女工过过嘴瘾,也算解一点饥渴之意。
朱组长见到他,一改往日的火爆脾气,言语温软下来,对他更是多有照顾,许多复杂的工序,更是差点手把手教导。
小男生第一次出门,哪里懂得个中规则,更不明白朱组长的背后深意,但他知恩图报,对组长露出笑颜,多有敬畏。发了工资,更是主动示好,请她宵夜。正是那一夜,迷离的灯光照在小男生的脸上,让朱组长心里的春意更加生机盎然。
又隔了一个月,朱组长为表谢意,回请小男生,但不是去夜市,而是电影院(那时电影院有另一个称呼“投影厅”)。屏幕上,明星男女你情我意。影像之外,朱组长与小男生,彼此完成了生命中第一次秘密牵手。
这一回,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朱组长,终于实现了老牛吃嫩草的小目标。
朱组长的示范,显然给了我动力。若以容貌来论,虽然只有中人之姿,但与朱组长要比,我自然远胜于她。我开始用心工作,实际上,我一直在用心工作,然而,不管我如何努力,机会却并不垂青于我。
手袋厂是个小江湖,各种派别林立,老乡帮老乡的倾向十分明显。我空有一身抱负,也有许多想法,但无法在工厂的生存法则面前悠游自在。相反,那些与主管关系密切,又善于请客或者主动投怀示好的人,才是工厂最受欢迎的主儿。
我骨子里对这些是排斥的,别的不说,我多少念过高中,更不愿意与人同流合污。久而久之,我断了范进中举的念想。转而,在别人的故事里寻找安慰。法子有二,一是听收录,二是看打工杂志。
收音机里的情爱故事,与《打工族》《佛山文艺》《江门文艺》这一类刊物,成为我的心头好。事实上,这也是无数像我一样的打工者,最真实的现状。孤独的工厂女工,成了这些刊物最初的一批拥趸。
杂志有多畅销,也便说明了当年的流水线女工,有多么渴望被人爱被人疼,有多么渴望去爱别人。
我有一年特别迷一个收音里的人,还给那人打过电话,只是那个红火的节目,从来没有接听到我的电话。竞争如此激烈,我转而求其次,许多打工杂志,下面开设了寻觅心灵知音栏的小栏目,展示打工者的交友信息,附有通讯地址。这些边边角角的小内容,为杂志创收,成为杂志最受欢迎的一类栏目。
我试着写了一封交友信,憧憬着对方回信。结果,信寄出去后,石沉大海。到底心有不甘。我变被动为主动,花了五十块钱,按照杂志要求,寄了自己的心灵寄语。
信息不久刊发,我接二连三收到十几封异性来信。那段时间,我忙于读信回信,生活不亦乐乎。我的字娟秀清丽,后来与一位字迹同样漂亮的男子,保持了长达半年时间的信函往来。
两人在纸上互诉衷肠,此时,我才明白,我的优势在于纸上谈兵,对方看不到我,只能从字里行间,去猜测她我的性格与模样,而我作文造句的功夫,明显要比当面对话强太多。
那年十月底,我俩约好在樟木头广场见面。然而,期待中的热烈相会并非出现。也许,那男子对我期待过高,从信函中以为我是理想中的恋人,真见了面,一切幻象消失了。
在广场附近一家川菜馆吃饭,坐下点了几个菜,男子突然说去隔壁士多店买瓶饮料,出门后,竟然一去不复返。我左等右等,不见人来。心中疑惑,出门去寻,士多店哪里有男人的影子,街上人来人往,阳光依旧勇猛,照在地面上,反射过的光,刺痛眼睛。
我明白他离开了,开始时心中怨恨,又觉得这男人太可笑,这是怕付钱买单吧。明白了真相,我回到饭馆,抛开对男子的恨之入骨,独自坐在饭馆里,生平第一回喝完一瓶啤酒。
慢慢吃完一人的席宴,结账时,我走出店门,因为喝了些酒,一路行走,我想到处转转,并不急着回樟罗。
南方的天,恰如小孩的脸,说变就变。天空突然降下一场雨水,我没有带伞,也没有避雨,我想起南下东莞那天,家乡也十起了雨,雨水淋漓,打湿了泥泞的乡间小路。而樟木头没有泥土路,我独自行走在雨中,慢慢地走,任由雨水把自己淋湿淋透。雨越下越大,我很快成了落汤鸡。
一个女人没带任何雨具,在大雨中行走,行人见到会视其为傻子呆子,还是认为她心中有伤无法可言呢?会不会有人主动上前,给她递上一套雨具呢?突然,一个念头在我心中成型:如果有人主动上前帮我撑伞,那么,不管那个人是谁,不管他年龄多大,只要他愿意,我便不犹豫地嫁给他。
然而,没有人上门,根本没有人注意到她。走着走着,珍姐感觉眼里涌出一股热流。只是,雨水太大,早已分不清,哪是雨,哪是泪。
在东莞打工,曾是一个时代的流行词语,当年奔赴南方的打工者,十人中有八名女性。她们在流水线上挥汗如雨,在铁架床上安放梦想。她们将最好的青春,奉献给了这座城市,而今,人到中年,只剩下衰老、伤痛、孤独,以及破碎的情爱。她们中的大多数人,已经离开或正要离开东莞,回故乡终老。
时代浪潮滚滚向前,她们的名字不会被刻进城市发展的荣光里。她们挥手离开时,也带不走东莞的一片云彩,但她们的故事,迷茫与困惑,悲喜与荣辱,情怨爱恨,不应该被淹没。
今天的往事系列,由胖爷根据珍姐口述撰写。她所遭遇的境况,不敢说是流水线女工的缩影,却是东莞女工的一个侧面。
很多年之后,2021年初冬,在东莞长安的一家茶餐厅,珍姐向胖爷还原了她的这段经历。然而,这并非重点。
临别之际,珍姐向她展示了她的两部手机。手机里装满了各种社交应用,因为智能手机拍照功能的强大,不用化妆,珍姐便化身为迷人感性的知性女人,受到许多中年男人的热烈追捧。时代变了,珍姐的命运似乎换了一番天地。
在网络上,珍姐向那些男人们,展示了她的美艳与媚人。在他们的热烈渴盼与再三请求之下,她终于答应与他们见面。但她从不准时,似乎在考验那些男人的耐心。通常,等待了半小时后,男人便会在网上骂她一声骗子,便转身离开。
对此,珍姐只是微微一笑。约她相见的人太多,她并不在乎这一个。不过,不管是谁,她从来没有真正与他们见过面。
只有一回,有个男人,像是个老实人,两人约好在广场见,他左等右等,从半小时,等了一个小时,她仍未现身。他并不恼怒,独自一人走进饭店,点起了餐。看到男人在网上发来的点的餐,有她爱吃的剁椒。
那一刻,她想起多年前的情形,心中一软,差点从暗处现身。当然,最后时刻,她忍住了。只有不断让他们失意,她才能治愈她的孤独。
平凡人的故事,同样别具精彩。胖爷专注于非虚构纪实故事,敬请点赞、关注、转发和评论。欢迎提供采访线索,私信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