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穿衣搭配指南(古人真的很会穿)
古代人的穿衣搭配指南(古人真的很会穿)南宋·牡丹花罗背心 福建福州黄升墓出土虽然唐中期以后,向往丰腴体态、宽大襦服的妇人们逐渐摒弃了半臂这种形制,但唐以后,它在宋化身为“旋袄”,在元是宽大的“半袖袄”。它的袖子在明代被省去,成为妇女衣着中必不可少的“比甲”,又被清人继承,同游牧民族服饰融合成为“坎肩儿”……真可谓是红遍千年的真“爆款”了。正仓院的半臂遗珍幸运的是,受到西域风格影响的隋唐统治者接受了这样的形制,并将其列入宫廷女官的工作服中。一时间,潮流引爆了当时的贵妇圈,不在襦、衫外加一件鲜艳华美的半臂,都不好意思出门。半臂风采
上衣下裳,宽衣博带。这样的形象,是不是随着历史的演进淡淡消逝?
襦裙半臂,长袍青衫。它们的名字,是不是在现代人的认知里变得陌生?
这些都是独属中国的形象,我们不该忘记。
半臂
夏天的人们套上T恤出门,方便又凉快。古人可就没那么幸运,在礼制的束缚下,他们的 “半臂”非但不能贴身,那短袖收紧的造型还与传统的宽衣博袖相违背,一度被斥责为“服妖”。
正仓院的半臂遗珍
幸运的是,受到西域风格影响的隋唐统治者接受了这样的形制,并将其列入宫廷女官的工作服中。一时间,潮流引爆了当时的贵妇圈,不在襦、衫外加一件鲜艳华美的半臂,都不好意思出门。
半臂风采
虽然唐中期以后,向往丰腴体态、宽大襦服的妇人们逐渐摒弃了半臂这种形制,但唐以后,它在宋化身为“旋袄”,在元是宽大的“半袖袄”。它的袖子在明代被省去,成为妇女衣着中必不可少的“比甲”,又被清人继承,同游牧民族服饰融合成为“坎肩儿”……真可谓是红遍千年的真“爆款”了。
南宋·牡丹花罗背心 福建福州黄升墓出土
元·蓝地龟背朵花绸对襟半臂 隆化鸽子洞窖藏
明·月白色暗花纱比甲 孔府旧藏
清·蓝地缂丝紫藤坎肩(背面) 大都会美术馆藏
深衣
有这样一种服饰,不是常见“上衣下裳”的搭配、却引得春秋战国、秦朝两汉的人们纷纷推崇,《礼记》中甚至有专门一篇为它而写、以它命名。它就是“深衣”。这是一种怎样的服饰,为何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与崇高的地位?
陈家大山楚墓出土帛
“衣裳相连,被体深邃”——这是唐人眼中的“深衣”。现在来看,它的形貌也的确如唐人所说,上下两部分在制作时连在一起,用下摆将身体包裹其中,真可谓是一条“连衣裙”。
曳地的直裾深衣
细细划分,深衣有“直裾”“曲裾”“杂裾”等种类,南宋理学大师朱熹还根据自己对《礼记》的理解,创造了“朱子深衣”:颜色黑白搭配,素雅庄重;裁剪方正平齐,中规中矩……
看来,深衣所追求的已经不只是美丽时尚,更是礼仪的肃穆崇高。当一个人穿上深衣,就必须进退有度、遵守礼节。它不仅是中国最早的“连衣裙“,也是最庄严、最有深意的一条。
男人们的裙装
凛冬将至,街上的姑娘还是耐着寒冷、穿着各式各样的裙子,张扬着自己的美丽。可是东汉之时,对裙装有着执念的,竟然是一群男人们。
西汉的“裙”是由“裳”演变而来的贴身内裤,但到了东汉,它成为了与裳并列的外穿服装。追捧这种服装的名士太多,例如学术泰斗管宁“恒著布裙”,天天穿着布裙子。
北齐彩绘陶男乐俑
有些裙子,穿上显得人倍儿有面子。例如耿直儒生张讥,对“乾坤”一词侃侃而谈,使得梁武帝大喜赐裙。六朝贵族少年呢,身着高档面料制成的裙子、蹬着木屐招摇过市,人们便送一称号“裙屐少年”来形容这种有钱有闲、吃喝玩乐的二世祖。
圆领袍
流传千年的名画的《步辇图》上,太宗皇帝身着一袭素衣,安然地接受使者的朝拜。这幅画我们再熟悉不过,可人物所穿着的衣服呢?
《步辇图》
取自西域、出身不详,却因隋代具有北方血统的统治者而被顺理成章地列入了中原的官服体系,又在唐代继续发扬光大……圆领袍的经历真是波澜壮阔。
当时的女子也对圆领袍青睐有加,模仿男子的一身打扮英姿飒爽。北宋时期宽衣大袖的再度流行将圆领袍进一步汉化,明代它成为了使用频率最高的官服……行走在百年“逆袭”之路上,圆领袍已经成为了古代官服最重要的标志。
穿着大袖袍的宋仁宗
开裆裤
骑兵是古代冷兵器作战中非常重要的兵种,可是为什么春秋时的东周列国一度不发展骑兵、任凭游牧民族吊打呢?原因竟是——他们的裤子没裆啊!
南宋书卷团龙纹绫开裆夹裤
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士兵们的裤子终于有了裤裆,这一局面才得以改变。赵国的丰功伟业,真是少不了连裆裤的功劳啊!
褙(bèi)子
看看流传至今的画作,唐代人物画中的贵妇一个个圆圆滚滚,而宋画里的妇人则纤细修长——为什么宋代女子这么瘦!
宋《瑶台步月图》
解锁宋代的时尚密码,出现频率最高的品类中必然有“褙子”的出现。这种服饰袖扣窄小、衣摆过膝,从视觉上就将人体的身形拉长。再加上材质轻薄、衣袂飘扬带来的仙气,立刻把人显得瘦、很瘦、超级瘦......
袄服
在寒冷的冬日,现代人凭借暖气空调而生活得舒适,古人则只能将身体包裹在层层袄服中以获得温暖。
身着“端罩”的曾纪泽
汉唐时期,珍贵丝绵制成的“袄”都是一种奢侈的享受,直到元代棉纺织技术革新之后,棉袄的时代才真正到来。白居易一句“天下无寒人”的许愿,终于有了实现的一天。
服妖
服制森严的古代,一旦有人选择轻浮奇怪的服饰用作日常打扮,往往会被扣上一顶大帽子——“服妖”。
这种行为的代价可不仅仅是一通斥责,晋代“女装大佬”何晏在司马懿的政变中被处死后,世人冷冰冰地评价“服妇人之服,亦亡其家,其咎均也”。乱穿衣,他活该。
陈洪绶《杨慎簪花图》
曾慨叹“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明代著名文学家杨慎也是奇装异服的癖好者,史载,杨慎贬谪滇南时,整日纵酒为乐,两面敷粉,双鬟插花,被一众妓女簇拥着游行于闹市之中。 不过他的奇装异服,大概是为了用醉生梦死、放浪形骸的样子来掩盖自己的愤懑不平吧。
《礼记》中写“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不禁让人心惊。看来,生活在能凭自己喜好选择自己衣饰的现代,是多么幸运的事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