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oled技术的原理(OLED研究先驱逝世Pope没想到OLED如此重要)

oled技术的原理(OLED研究先驱逝世Pope没想到OLED如此重要)Martin Pope博士1918 年出生于纽约,是波兰的第二代犹太移民,从纽约城市大学毕业后继续在纽约大学 (NYU) 从事研究活动。然而,为了表彰他的成就,Martin Pope博士被英国科学院授予最杰出化学家,获得2006年戴维奖章。剑桥大学教授Richard Friend称这篇论文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它已经成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高质量显示器的根源”。虽然之后Martin Pope博士继续在有机半导体领域进行研究,但他对商业研究并不感兴趣。正因为如此,《纽约时报》解释说它几乎没有获得任何专利。Martin Pope博士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但根据他的研究发明导电聚合物的艾伦·海格和白川秀树等研究人员获得了2000 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oled技术的原理(OLED研究先驱逝世Pope没想到OLED如此重要)(1)

美国物理化学家Martin Pope(马丁·鲍勃)博士,他被评价为为手机和电视中使用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已过世,103岁。

oled技术的原理(OLED研究先驱逝世Pope没想到OLED如此重要)(2)

纽约时报3月28日(美国当地时间)报道,Martin Pope博士前一天在纽约布鲁克林的家中去世,家属报案,但未透露死因。

自1950年代后期以来,Martin Pope博士对ēn(Anthracene)蒽(俗称绿油脑)和四苯进行了各种研究,这两种材料与作为矿物的硅不同,是柔软而有弹性的材料。

然后,在 1963 年,他发表了题为“有机晶体的电致发光”的论文,发现了蒽可以利用电产生光,从而成为该领域研究的先驱。

剑桥大学教授Richard Friend称这篇论文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它已经成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高质量显示器的根源”。

虽然之后Martin Pope博士继续在有机半导体领域进行研究,但他对商业研究并不感兴趣。正因为如此,《纽约时报》解释说它几乎没有获得任何专利。

Martin Pope博士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但根据他的研究发明导电聚合物的艾伦·海格和白川秀树等研究人员获得了2000 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然而,为了表彰他的成就,Martin Pope博士被英国科学院授予最杰出化学家,获得2006年戴维奖章。

Martin Pope博士1918 年出生于纽约,是波兰的第二代犹太移民,从纽约城市大学毕业后继续在纽约大学 (NYU) 从事研究活动。

在他生前接受采访时,他说:“当我刚开始研究时,我从未想过它会在世界上如此重要。”

回顾OLED的前世今生

20世纪50年代,法国南茜大学的物化学家安德烈·贝纳诺斯(André Bernanose)和他的同事观察到有机材料中电致发光的现象,开启了OLED的研究历程。

60年代,马丁·鲍勃(Martin Pope)和他在纽约大学的一些同事研发出了可与有机晶体接触的欧姆暗电极(Ohmic dark-injecting Electrode),同时描述了空穴注入电极触点和电子注入电极触点的能量需求。这些正是现代OLED器件中电子注入的基础。鲍勃的小组在400伏特电压下使用一小块银电极,观察到在真空条件下直流电可使单一纯蒽晶体和掺有并四苯的蒽晶体发光。他们在1965年发表论文称,在没有外部电场的情况下,蒽晶体中的电致发光是由热化电子和空穴的重组引起的,蒽晶体中能量的导电能级是高于激子(激发子,晶结构中受激发的电子)中能级的。

同样在1965年,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的W.Helfrich和W. G. Schneider首次在使用空穴和电子注入电极的蒽单晶中首次实现了双重注入复合电致发光。同一年,陶氏化学研究人员通过提出高压交流电驱动电绝缘的一毫米熔融磷光体薄层制备电致发光原件的方法而获得了相关的专利(该元件由研磨的蒽粉、并四苯、石墨粉末组成)。

oled技术的原理(OLED研究先驱逝世Pope没想到OLED如此重要)(3)

而首次对聚合物薄膜进行了电致发光观察的则是Roger Partridge在英国的国家物理实验室,他们的成果于1975年获得专利,并于1983年发表。

最后,自1975年开始加入柯达公司Rochester实验室并从事有机发光二极管研究的邓青云博士,在意外中发现了OLED。

1979年的一天晚上,他在回家的路上忽然想起有东西忘记在实验室,回到实验室后,他发现在黑暗中的一块做实验用的有机蓄电池在闪闪发光,从而开始了对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研究。

到了1987年,美国柯达公司邓青云博士和同事史蒂夫·范·斯莱克成功地使用真空蒸镀法制作出类似半导体PN结的内含电子空穴传输层的多层式结构的OLED组件,这是一种亮度大于1000cd/m2、效率超过1.5lm/W、驱动电压小于10V的发光器件,由于器件具有轻薄、低驱动电压、自主发光、宽视角、快速响应等商业应用潜力,因而获得全球广泛关注。

1990年,英国剑桥大学Cavendish实验室的R.H.Friend等人用旋涂的方法以聚合物材料聚对苯撑乙烯为发光材料制成高分子聚合物OLED器件,即Polymer LED(缩写为PLED),开创了高分子聚合物应用在有机发光领域的先河。聚合物材料同有机小分子材料相比不但有更强的热稳定性、柔韧性和机械加工性能,而且它的制作工艺过程也相对简单,可以说该项研究为有机发光显示器发展指明了方向。

1993年,曹镛等人用可溶性高导聚苯胺涂覆在聚脂(PET)薄膜上,取代ITO(氧化铟锡)导电玻璃作为透明电极,用薄膜封装(TFE)代替玻璃封装,首次在国际上实现可弯曲的大面积塑料发光二极管,由此开创了柔性OLED屏的发展道路。

1995年,日本山形大学的Kido等人发表了多层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技术。他们采用真空沉积的方法获得有机薄膜,并在空穴传输层TPD(蓝光)和电子传输层ALQ(绿光)之间插入一层掺杂荧光染料作为发光中间层。这种结构可同时输出红、绿、蓝三色光,然后将三种光再组合成白光。白光为灯光照明和装饰带来巨大的商业应用价值。

1998年,普林斯顿大学的Forster等人发现有机电致磷发光现象,他们将磷光材料掺入发光层,研发出外量子效率5%有机电致磷光器件(Phosphorescence OLED,缩写为PhOLED)。这项研究证明OLED可突破内量子效率25%的理论极限,标志着OLED的发展进入崭新时期。

2003年,Novaled公司制备了PIN结构的磷光器件,这种结构可以提高发光效率增强电荷的注入能力,使得器件的效率大幅提高。同年在国际信息显示学会(SID)的会議上,索尼和奇美分别推出了24和20英寸TFT OLED样品,柯达推出第一部使用OLED显示器的数码相机。

2004年5月,SeicoEpson在日本展出了40英寸彩色PLED面板,三星旗下SDI公司展示了采用小分子OLED材料蒸镀方式制成的17英寸OLED显示屏。

2005-2006年,国际研究焦点集中在高效率白光器件上。柯尼卡美能达技术中心成功开发了初始亮度1000cd/m2、发光效率64lm/W、亮度半衰期约10000小时的OLED白色发光组件,并将该组件用于液晶面板背光源和普通照明中。

2006年,韩国三星电子在韩国显示器产业展览会(IMID)上,向大众展示了2.4英寸QVGA分辨率(即320*240分辨率)的AMOLED手机屏产品;台湾奇晶开发出以低温多晶硅薄膜晶体管(缩写为LTPS-TFT)主动式矩阵OLED技术制成的尺寸为25英寸的OLED电视显示器面板。

2007年初,奇晶光电正式宣告量产AMOLED(Active-matrix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中文: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或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产品,并已开始在市场上出售小尺寸(2.0~2.7英寸)显示器;同年SID大会上,索尼展示了技术成熟的11英寸OLED电视。

来源:Wit OLED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