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孩子焦虑症有什么表现(孩子天生自带焦虑难入睡)
一岁孩子焦虑症有什么表现(孩子天生自带焦虑难入睡)怀孕大约3个月时胎儿就成型了,也开始有了触觉。. 触觉这里说的遗传是指:妈妈怀孕时的心率直接影响宝宝的心率!所谓母子母女心连心,虽然脐带剪断了,但是天然的感情剪不断。想想还没发育成熟的胎儿在妈妈肚子里,用什么去感知外面的世界?
导语很多妈妈都头疼: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倒头就呼呼大睡,自己家的孩子怎么哄都睡不着?
对此我深有体会:我家小羽毛从小很难入睡,各种哄睡方法都试过了:听歌、讲故事等,还是见效甚微。
今天跟心理学的同学谈起时,她问我怀孕时的状态,终于帮我理清了宝宝入睡难的来龙去脉。
焦虑也会遗传?
这里说的遗传是指:妈妈怀孕时的心率直接影响宝宝的心率!
所谓母子母女心连心,虽然脐带剪断了,但是天然的感情剪不断。
想想还没发育成熟的胎儿在妈妈肚子里,用什么去感知外面的世界?
. 触觉
怀孕大约3个月时胎儿就成型了,也开始有了触觉。
当宝宝的手脚长成以后,它就会在妈妈肚子里开始触碰子宫里面的组织,所以宝妈经常感觉到宝宝在踢自己。
. 听觉
怀孕4~5个月时,胎儿对声响就有一定的反应了。如突然的高频音响可以使胎儿的活动增加;反之,低频音响可使其活动减少。
研究发现,新生儿十分熟悉妈妈的声音和心跳声。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当孩子出生后哭泣时,如果听到妈妈的声音或者躺在妈妈怀里听到其心跳声,就会停止哭泣,全身放松,安然入睡
所以当胎儿神经系统和感知能力在怀孕早期开始形成后,孕妈的作息规律和情绪很大的影响了宝宝出生后的作息规律和情绪控制能力。
回想自己怀孕时的作息规律,发现自己经常晚睡和难入睡。
因为孕早期的妊娠反应很严重,常常吃不好睡不好,导致作息很不规律,晚上常常睡不着,经常刷手机到凌晨两三点。
特别是孕晚期身体水肿和胎儿发育太快,经常腰酸背痛无法入眠,只能靠在床上眯一会,半夜也能感受到肚里的宝宝翻身捣蛋。
还有一件特别事情:我们医院规定怀孕七个月后才能申请不值夜班!在我孕期六个月值夜班的时候,半夜因为瞌睡被病人投诉,导致我心情极度低落。
事发后我经常睡觉被惊醒,入睡难、入睡浅,睡眠质量非常差。
心理家同学说:“这就是了,为什么你的女儿睡觉没有安全感,一点点声音就被吵醒?还有她睡觉前要很多方法来哄睡,这都是因为你被病人投诉后引发的一系列后遗症,全部都映射在你女儿身上了!”
在孕期发生不良事件导致产生消极情绪和焦虑情绪的宝妈,她们生下来的宝宝一般都比较难入睡和爱哭闹,这是因为妈妈的焦虑情绪遗传给宝宝了。
上个世纪初,“皮肤饥渴症”的概念被引入,专家说,人类需要每天进行皮肤间的接触才可以更好地发育。
“皮肤饥渴症”学术上的创立源于上世纪40年代初:美国纽约市的一个儿科医生,他为了挽救濒死的早产儿,让所有的医护人员每天都搂抱婴儿,婴儿的死亡率迅速降低。
心理学家认为,皮肤饥渴症患者大多是因为幼时缺乏双亲的爱抚,尤其是母亲的爱抚。
现代科学发现:在一快五分硬币大小的皮肤上,就有25米长的神经纤维和1000多个神经末梢,这为通过触觉传达信息,奠定了生物学基础。
如果我们的皮肤长期处于饥渴状态,心灵也会陷入孤独的困境,导致我们缺乏安全感,与他人保持距离,不会轻易去拥抱别人。
宝宝一出生,第一个接触的就是照料他的至亲家人,而妈妈对新生儿的抚摸、拥抱和摇动使他获得天然的舒适感。
人们对婴儿的饮食营养、早期教育以及体格锻炼已经有足够的认识了;但是,抚摸对婴儿健康成长的影响却很少引起足够的注意。
其实,抚摸是一种特殊的爱,它有助于婴幼儿的身心健康。
美国科学家曾用猴子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三只猴子分别关在三只笼子里,同时分别给三个“妈妈”:一个是铁制的,一个是木制的,另一个是羊羔皮制的。
通过观察惊奇地发现,处于铁制和木制“妈妈”保护下的猴子远离“妈妈”,显得神情紧张、烦躁不安。
处于羊羔皮制“妈妈”保护下的猴子常常伏在皮毛上,就像依偎在亲妈妈的怀里一样,睡得格外香,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也远远优于另外两只猴子。
人类和所有的热血动物一样,对于皮肤间的接触和抚摸需求是天生的,尤其是婴幼儿显得更为强烈。
如果这种皮肤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会反常地出现食欲减退、感觉机能迟钝和发育不良等现象,直接影响婴幼儿的身心健康。
科学家们把婴儿这种特殊的需求称作“皮肤饥饿”,这种饥饿是无法用食物来满足的。
在一般家庭中,只要父母注意这个问题,经常接触和抚摸孩子,就可以解除孩子“皮肤饥饿”的问题。
- 爱的抚摸可以给孩子带来强烈的安全感
宝宝出生后到2岁期间,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对妈妈或最亲近人的依恋关系,并从中产生了一种依恋安全感。
建立依恋安全感的最大意义是在宝宝心灵上形成良好的背景,然后以它为基础来进一步发展认识周围的人和事物的能力。
对于婴幼儿,父母应该经常拥抱和抚摸,并同时用温柔的眼神注视或者伴随轻柔的安抚声音,这对建立孩子的安全感是非常有帮助的。
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分的安全感他才有胆量去探索世界;另一方面,这种安全感和亲密关系的建立也有助于孩子发展其他的心理能力。
- 爱的抚摸可以给孩子建立良好的情绪基础
小宝宝有时候摔疼了或者哪里受伤了,会让妈妈吹一下或者轻轻摸一下,宝宝就会立刻降低疼痛感,这就是抚摸的神奇治疗作用。
抚摸使家长与幼儿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使孩子感受到爱的存在,爱使充满欢乐的情绪升华,这种优化的情绪是幼儿智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科学家认为,触摸的来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触摸传达了对孩子的关怀与爱心:如果养母或奶奶、外婆能够像亲生母亲一样给予小宝宝以抚摸、拥抱与安慰等亲情的动作,孩子一样可以活泼健康地成长。
解决孩子天生自带焦虑难入睡,避免形成”皮肤饥渴症“需做到以下几点:
1.孕妈怀孕时应该开始调整好作息规律,给肚子里的宝宝树立一个良好的典范。
2孕妈在备孕时就应该开始学习育儿知识,储备丰富的育儿理念,加强自己的心理素质。
遇到突发事件和不良事件时,尽快疏导自己的消极情绪,避免将焦虑情绪遗传给宝宝。
3.宝宝出生后尽可能选择母乳喂养,并且母乳喂养时间越长越有利于宝宝身体和心理发育,宝宝天然形成的安全感将让他可以勇敢面对很多生活上的压力。
4.鼓励“亲密育儿法”:家人应该多抱抱孩子,抱孩子时应该紧贴着自己的心脏,拥抱孩子的时候尽量温柔抚摸,让孩子满足皮肤接触的需要。
有专家做过调查:一组是刚出生的婴儿离开母亲由别人代为哺养,得到抚摸的机会很少;另一组是由母亲自己抚养,经常得到亲抱和抚摸。
结果出现了令人惊异的情况:后一组婴儿的智力发育、体格发育以及抗病能力都超过前一组。
可见,母爱、温暖和抚摸,有助于婴儿的智力和体格的发育。在一定程度上说来,轻柔的抚摸对患病的孩子还有配合治疗作用。
5.拒绝“哭泣免疫法”:不必担心拥抱过度让孩子形成依赖,听信某些专家的“哭泣免疫法”,让孩子自己在床上一个人哭泣。
事实证明这是一种错误的育儿观念,孩子最后不哭安静睡觉并不是“免疫力”得到提高,而是形成了心灵上的“感情淡漠症”!
“感情淡漠症”:对亲友冷淡,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面部表情呆板,内心体验缺乏,或是内心想法丰富、流露于外部的非常少;对人或事缺乏兴趣,无责任感,不会关心人,没有同情心,常常显现的是对事物无动于衷的表情。
这类人大多内心深处充满孤寂和凄凉,总是对外界持不信任和不满意态度,对感人的事件怀疑,甚至拒绝感动。
通过“哭泣免疫法”养育大的孩子,很容易形成“皮肤饥渴症”。
“皮肤饥渴症”严重时,不仅自身心理会产生严重的不安全感,变得自卑、怯懦、欺软怕硬,甚至会因为嫉妒他人能够获得爱抚而发生不理智的报复行为。
爱孩子就不要吝啬你的抚摸,让孩子远离“皮肤饥渴症”!
我是@羽毛妈妈谈育儿,专注孩子心理健康和性格行为习惯,欢迎关注一起探讨育儿路上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