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鼎山夫人(侨报作家俱乐部追思董鼎山)
董鼎山夫人(侨报作家俱乐部追思董鼎山)董木兰在信中说:“自从今年5月他的爱妻蓓琪去世,直到他本人12月19日去世这半年多期间,我和他通电话最多,他年老体弱,又失去最亲爱相伴终身的妻子,我最知道他是在万分悲痛、思念、寂寞、孤独的煎熬中过活。但是在这段最后的日子里,他依旧与书籍和写作相伴,包括贵报在内的中外华文媒体一向对他关爱,也是对他精神最好的支撑。”《侨报周末》主编刘倩主持了活动,董鼎山在大陆的亲友委托黄新皖女士在活动上宣读了董鼎山胞妹董木兰的来信。信中说,鼎山一生热爱文学和写作,一生真诚做人做事,他是我们全家最爱戴和最尊敬的楷模,他的去世,我们全家无比悲痛。一生与书相伴《侨报》总裁游江介绍了董鼎山的生平,以及他与《侨报》结缘,长期笔耕不缀为之撰写专栏。纽约华人作家协会敬献花篮表示悼念。 (侨报记者林菁摄)
【侨报记者林菁12月27日纽约报道】《侨报作家俱乐部》27日举行董鼎山先生追思会,董先生生前的文友和读者深情地追忆和缅怀这位影响了一代读书人的作家和文学评论家。
追思会在《侨报》位于曼哈顿的办公楼举行,现场摆放着董鼎山最喜欢的两帧肖像照和友人敬献的鲜花与花篮。数十位作家和读者参加了追思会,会议开始全体起立默哀。追思会气氛严肃又温馨,与会者分享自己与董鼎山交往的点点滴滴,伤怀处让人沉思追念,幽默处又让人开怀大笑。
侨报作家俱乐部27日举行董鼎山先生追思会。(侨报记者林菁摄)
在亲朋好友心目中,董鼎山是一个性情中人,为人直爽真诚,他一辈子读书写作,其文字继承了民国文人的优雅文风,又汲取了欧美文学写作的精华。虽然身在海外,董鼎山从上世纪70年代末起通过《读书》杂志向读者介绍欧美历史、社会与文学,为整整一代中国读书人打开了一扇瞭望世界的窗户。
一生与书相伴
《侨报》总裁游江介绍了董鼎山的生平,以及他与《侨报》结缘,长期笔耕不缀为之撰写专栏。
纽约华人作家协会敬献花篮表示悼念。 (侨报记者林菁摄)
《侨报周末》主编刘倩主持了活动,董鼎山在大陆的亲友委托黄新皖女士在活动上宣读了董鼎山胞妹董木兰的来信。信中说,鼎山一生热爱文学和写作,一生真诚做人做事,他是我们全家最爱戴和最尊敬的楷模,他的去世,我们全家无比悲痛。
董木兰在信中说:“自从今年5月他的爱妻蓓琪去世,直到他本人12月19日去世这半年多期间,我和他通电话最多,他年老体弱,又失去最亲爱相伴终身的妻子,我最知道他是在万分悲痛、思念、寂寞、孤独的煎熬中过活。但是在这段最后的日子里,他依旧与书籍和写作相伴,包括贵报在内的中外华文媒体一向对他关爱,也是对他精神最好的支撑。”
开风气不为师
与董鼎山同为散文大家的王鼎钧说,“董鼎山先生,得天时地利人和,以九十三岁的高龄,走完人生的全程,做出长期的贡献,得到大家永远的思念,他是一个有福分的人。”
王鼎钧把董鼎山与胡适之相比:中国打开大门后,中国人像海绵一样吸收外面的水分。就在这时候,鼎山先生写了很多很多文章,介绍外面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文学艺术,送回国内去发表,为共和国的新文化,源源不断地输送养分,这一点,他很像胡适之。鼎山先生的文章,浅显流畅,坦坦荡荡,但开风气不为师,也很像胡适之。
散文大家王鼎钧致辞评价董鼎山的成就。(侨报记者林菁摄)
中美文学交流使者
中国驻纽约总领馆文化组领事王萍代表总领馆参加了追思会,她回忆起数月前与董鼎山的一次见面,为他与爱妻蓓琪之间的至深情意深深感动。她说:“那时董老刚刚失去此生挚爱的结发妻子蓓琪,他沉浸在丧妻之痛中无法自拔。董老睹物思人,家里的每一个物件都使他想起蓓琪生前的情形,那情那景令我唏嘘不已。”
《侨报》总裁游江介绍董鼎山生平。 (侨报记者林菁摄)
王萍评价董鼎山是中美文学交流杰出的使者,是最早向中国介绍西方当代文学现状的学者。董鼎山在《读书》杂志开设的《纽约通讯》专栏,成为当时中国知识界开眼看世界的重要窗口,他的文章被称为“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读书人”。美国最著名的作家,比如诺曼·梅勒、海明威、菲利普·罗斯、凯鲁·亚克等,几乎都是通过他普及到中国。
中西合璧的文字风格
作家宣树铮说,中国刚开放的时候虽然也有介绍美国文学的文章,“但那些东西是死的,董先生给你的东西是活的,你能闻到每个作家的味道,你能感受到美国文坛是活的。”他把董鼎山写的《世界真小》散文集一直带到了美国。第一次见到董鼎山,宣树铮对他印象很深:“他穿一件大衣,我没见过这么潇洒的男人。”
作家宣树铮介绍董鼎山散文集《世界真小》。(侨报记者林菁摄)
宣树铮说,董先生文字有个特色,他从1947年离开中国,47到79年这段时间大陆的语言比较差,董先生不在那里,因此他的文字从某种意义上比大陆好。他从民国文学、从西方文学吸收了营养,现在没有一个人像他这样。
宣树铮说,董先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积累并不厚,他学的是外语,但他吸收了外国好的东西,他写文章不是文采飞扬,而是举重若轻,挥洒自如,别人写不出来,看着平淡,但你会看下去。现在这样的人没有了,这样的文章也没有了,这样的人品也没有了。
一代人的启蒙者
作家陈九说,1979年他在人民大学读书时《读书》杂志刚创刊,董鼎山的文章成为他必读的文章,对他开眼看世界产生很大影响。
陈九说,这一代大学生自命不凡,他们在思考中国向何处走,但想不通,任何从国外介绍来的信息对他们的影响超过了信息本身,这批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中坚力量,董鼎山介入中国思想解放运动是个偶然,但他熟悉欧美又心系祖国,最后《读书》选择了他,他选择了《读书》,历史选择他成为这一代人的启蒙者。
会场摆着董鼎山最喜欢的两幅肖像照,旁边摆着友人敬献的鲜花。 (侨报记者林菁摄)
在私人交往中,董鼎山是一个性情中人。陈九回忆说,有一次董鼎山看了他一篇散文后,打电话到他办公室,开口便问:“听说你拍过床戏?”全场顿时爆发出笑声。
有一次与董鼎山在餐厅吃饭,董鼎山酒量很好,喝了很多红酒,他听说陈九会唱戏,便请他当场唱几句,自己跟着和,席间谈话到开心处,董鼎山哈哈大笑起来。陈九说,“我认为只有内心善良的人才会这样笑,非常爽朗纯粹,这是来源于他内心的纯粹。”
一辈子读书写书
哥伦比亚大学学者王海龙,在董鼎山去世之前协助其编辑出版一本50万字的散文集,书中收集了他发表在各个报刊的文章,包括他十岁时发表的诗。王海龙说,董先生是一个爱惜羽毛、珍惜自己文字的人,他强调自己的自由思想,要求出版社不能改动他的文字。
王海龙说,董先生去世的前一天晚上,他还跟董先生通过电话,告知他出版社准备与他签合同,董先生很开心,他自己也已经把序写好了,并叮嘱王海龙说,序文放在书房里,怕不懂中文的女儿不小心把它扔掉。
王海龙说,这两年董先生一直在探讨死的感觉,期待死时不要痛苦。当他得知董鼎山在睡梦中心脏病突发去世,无痛苦离去,他感到很安慰,“老人家走时很平静,也是相当平安地走。”
“董鼎山称自己是职业读书人,他的一生都在读书、写书,对他最好的纪念就是去读他的书,”王海龙说。
为青年打开瞭望世界之窗
著名作家哈金来信悼念董鼎山,他说:“我上大学时就开始读董鼎山先生的文章,当时常发在《读书》上。他为我们青年人打开了一扇瞭望外部世界的窗子,开阔了无数人的视野。我喜欢他的文笔,仰慕他的学识。后来在纽约市图书馆见过他一面,没想到他那么平和、谦逊。自从他夫人去世后,听说他活得很艰难。现在他离去了,也解脱了。祝董老一路走好。”
在董鼎山最后岁月里经常探望他的作家周励,分享了她与董鼎山交往的点滴,让她难忘的是董鼎山留下两套自己的作品,一套留给他的外孙女,另一套赠送给周励。周励说:“我当时受宠若惊,董鼎山说,你每次看到我在《侨报》发表的文章后都给我写邮件,这是我最喜欢的。”
已故文学评论家夏志清的太太王洞、作家陈安、冰凌、梅振才、鲁鸣、蔡维忠等人也在会上追忆了董鼎山。旅美作家团体文心社、北美华文作家协会、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等发来悼函,纽约华文作家协会会长周匀之先生出席活动,并献上花篮。 其他众多作家:姚学吾、赵淑侠、王渝、五月、江岚、张凤、李文心等,以及生前友好、接受董鼎山先生藏书的南京大学图书馆陈远焕先生发来信函表示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