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生活需要变得有仪式感吗(需不需要仪式感)

生活需要变得有仪式感吗(需不需要仪式感)是的,在我与你之间,我与自己之间,我与这个世界之间,总有一些特别重要的时刻,值得特别郑重地对待。也因此,我们生命的银河不是一片暗淡,而是有无数闪光的记忆星石,构成这一世的灿烂。这是《小王子》中的一段对话。突然觉得,这一场虚晃的暴雨把我们带入了某种盛大的仪式中。整个城市的人都为着它的到来酝酿着心情,准备着物资,于是这个时刻与往日相比显得如此不同。“仪式是什么?”“它使某个日子区别其他日子,使某一时刻不同于其他时刻。”

生活需要变得有仪式感吗(需不需要仪式感)(1)

那一日,北京,黄色暴雨预警。一时之间,短信、微信消息、甚至热搜,都在预告着这场即将到来的年度最大降雨。全城都开始严阵以待起来:上班的人带起雨衣雨伞,防汛部门、消防部门也在前一天做好了各种预案,小区实时传达着防汛进程……窗外一丁点风吹草动都变成了暴雨的前奏,落到了人们的严密监视中。

暴雨前三小时:你们看,起风了起风了,天色也暗下来了。

暴雨前两小时:我已经找好拍照角度了,想想朋友圈发什么文案好呢?

暴雨前一小时:还不来还不来,有点小激动是怎么回事?

然而,暴雨来得终究没有预期之广大之猛烈。看着外面的毛毛雨,大家却又觉得遗憾起来,好像所有的等待与预备都错付了

突然觉得,这一场虚晃的暴雨把我们带入了某种盛大的仪式中。整个城市的人都为着它的到来酝酿着心情,准备着物资,于是这个时刻与往日相比显得如此不同。

“仪式是什么?”

它使某个日子区别其他日子,使某一时刻不同于其他时刻。

这是《小王子》中的一段对话。

是的,在我与你之间,我与自己之间,我与这个世界之间,总有一些特别重要的时刻,值得特别郑重地对待。也因此,我们生命的银河不是一片暗淡,而是有无数闪光的记忆星石,构成这一世的灿烂。

我始终相信,每个人的内在都是有神性的,当我们贯注于某一个时刻时,这神性便从我们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中流露出来,所有行动营造的一刻感动,便是仪式感。

生活需要变得有仪式感吗(需不需要仪式感)(2)


就好像,站在一扇无形的门外。门的那边,也许是一位女孩18岁的生日,也许是两个人的结婚纪念日,也许是新的一年的开始,也许是与心中神灵的会晤。

只是,我们将如何迈入这个门呢?

可以与其他364个日子一无所别,也可以将这门好好装点一番,涂上漂亮的颜色,摆上喜欢的花束,再将自己侍弄一番,衣服的颜色、鞋子的款式、头发的长度,甚至是周身空气的味道都必须是妥帖的。或者再盛大些,邀请亲朋好友共同来见证。

于是便有了仪式:那是18岁少女的成人礼,是两个人的烛光晚餐,是一家人整整齐齐等待跨年。回望遥远时候,那也是古人祭祀祈祷前的虔诚预备……

这所有的仪式都在酝酿一种重视与崇高,它们与我们的心灵共振而生出一种叫做仪式感的情绪。那是一种进入的方式:从一个时间进入另一个时间,从一个境地过渡到另一个境地。恰如一部影片的精彩转场。

生活需要变得有仪式感吗(需不需要仪式感)(3)

我见过一位缺席毕业典礼的少年,每每拿出毕业照看着P上去的自己,都会让他觉得满心遗憾,就好像一段青葱岁月告别,却未划下完美句点。

我也见过失恋三年仍旧耿耿于怀的女生,她说,就是因为他们缺少了一场正式的告别,让她一直在过去打转,不知道以什么样的心情开始新的生活。

我还见过结婚30多年仍旧恩爱如初的老夫妻,每一年他们都会以不一样的形式庆祝结婚纪念日,有时候是一次旅行,有时候是制作一部生活“纪录片”,他们说每一次庆祝都觉得是新的开始,他们重新踏上爱的旅途,对往后的岁月更加珍惜。

……

一扇扇充满仪式感的“门”就这样构筑着我们人生的“意义时刻”,最终形成了我们面对整个人生的态度。

生活需要变得有仪式感吗(需不需要仪式感)(4)


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对仪式感有着深刻的误解。有人搞错了仪式感的重心。

科技越来越发达,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可以到达月球,却越来越没有耐心去感知一个人的心灵宇宙——不管是自己的心,还是别人的心。我们习惯了像蜻蜓一样停留在表面,盼望一切价值都能用最快速、最直观的方式去衡量。

这时候便有人发挥聪明才智,将仪式感中最重要的东西,由无法衡量的虔诚心意转移到了一眼可作判断的物质多寡。再经过商家与媒体的推波助澜,“仪式感”的营造便真的成了物质的堆砌。诸如“情人节”、“七夕节”、“婚礼”等等。

当感情可以称重,便成功激发了人们的攀比之心。我们不只关注郑重其事,还关注谁显得更郑重其事:谁收到了999朵玫瑰,谁晒了限量款的包包,谁的婚礼更盛大,谁的嘉宾阵容更豪华……

有人需要证明自己的爱,有人需要证明被爱,仪式感便成了答案的验收时刻。只是很多人都忘记了,爱最重要的答案是一颗心。当仪式感成了攀比的试验场,那颗心便已经被掩埋在了浮华背后,成了可有可无的附属。

生活需要变得有仪式感吗(需不需要仪式感)(5)

有人误解了仪式感的内涵。

有一个姑娘,本来在大城市过着还算不错的生活。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追求所谓的“仪式感”:早餐的精美摆拍,是一天美好生活的开始;每个月一次的旅行,是认真对待生活的证据;喜欢的东西马上买入,因为要对起自己的努力。

只是,维持这些表面的光鲜的,是还不完的信用卡账单。仪式感,给了虚荣无懈可击的理由,而一个人从这样的虚假中获得的,只有更大的焦虑与忐忑。最终让自己的生活走向了失衡。

仪式感的魅力在于真诚之心的灌注、表里如一的妥帖,让本来的朴素变得神采奕奕,让被忽视的时间重新获得光芒。而不是刻意追求不属于自己的高级,导演一出空有其表的闹剧。

生活需要变得有仪式感吗(需不需要仪式感)(6)

还有人利用仪式感来制造商机。

节日本身就是一种仪式,它创造了一个共同时刻,我们认可这个时刻,并用约定俗成的行动来庆祝或者迎接什么。比如中秋节,我们合家团圆,赏月吃月饼;比如除夕夜,我们欢聚一堂,守夜迎新春。

嗅觉敏锐的商家总是善于创造的,既然节日是共同进入的时刻,那创造一个全民购物的契机如何?于是有了“双十一”,有了“618”。

预热很早就开始了,可爱的女士们乐死不疲地研究规则,抢购物券,选商品,计算最优惠方案。然后共同期待零点,一个动听的点击鼠标的声音,完美下单,等待收货……

商家最是懂得把握情绪的煽动力,零点开启的仪式感,限量限时的紧迫感,抢到的满足感,没抢到的遗憾感。每到这时,大家不知不觉就被卷入了这一场全民的狂欢,好像不买进几样东西,就被“排挤”在了主流之外。

生活需要变得有仪式感吗(需不需要仪式感)(7)

这些都是“仪式感”的身不由己。它有时被滥用,有时被利用,失去了原本意义之后,人们宁愿对它敬而远之:什么仪式感?矫情和作秀而已。就按照惯性生活不好吗?

那生活,可以没有仪式感吗?


如果没有仪式感会怎样?

生命中将没有哪一个时刻是闪耀的、值得铭记的,也没有哪一个人是特别的,值得我们倾尽心意去对待,一切会变得平静而无聊。

甚至,我们还将失去内心的一点敬畏,对待一件事情、一件物品、一个旁人,变得肆无忌惮、随随便便。

如此,这一生潦草开场,潦草结束,如风过无痕。

不,我们总还是需要的。需要仪式感来打开人生中的重要片段,让我们短暂的生命获得一个个记忆的锚点,那也将是我们存在的意义。

生活需要变得有仪式感吗(需不需要仪式感)(8)

不止是需要,我们且是甘愿的,甘愿为自己或者一个旁的人倾注心力,为什么?

是爱啊。在褪去层层面具之后,仪式感的内核不过是一个关于爱的命题。

你爱不爱自己?

我有时缓慢的生活习惯受一位朋友影响很深。她会很仔细地清洗一只苹果,很认真地咀嚼一口米饭,将所有衣服理得整整齐齐。一起生活久了,便不知不觉“感染”了她的节奏。

这时才觉得找到了进入生活的法门。那些认真的态度构筑成一种踏实感,消解了一身的浮躁,好像脚踩在了大地上,身体里也自然生长出一种从容与平和。

当我如此对待生活时,我也感觉到生活给予我的善意回应,让我更清晰地观照自己,认可自己的存在与价值。

你爱不爱别人?

曾去过一位老师家做客。打开门,便看到老人家笑意盈盈,门口是早已摆好的尺码合适的拖鞋,桌子上是刚刚沏好的茶,椅子上有舒适的靠枕——我曾无意提起腰有些不舒服。

那种细致的体察与尊重,我以为是待人最佳的仪式感。无关奢华与朴素,只是所营造的一切都浸润着关照你的心意,让你也愿意在这份爱里敞开自己。这样的仪式自然引领着我们开启了一次美妙的谈话。

生活需要变得有仪式感吗(需不需要仪式感)(9)

与其说需不需要仪式感,毋宁说:我们还需不需要尊重,需不需要共鸣,需不需要,爱?再或者,愿不愿意去爱,去收获爱?

滥用者有之,套路者有之。但是我们只需要领悟仪式感的内核,便能轻松辨别出那些“变异的品种”。爱与真诚,心自明了,无法掩藏。

唯愿,所有以爱为出发的仪式,都能找到爱的归途。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