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姓始祖天奇公简介(豹眼说说老王家的那些事儿)
王姓始祖天奇公简介(豹眼说说老王家的那些事儿)看一下黄帝主要后裔传承的情况:十四人得到了十二个姓,但究竟谁姓啥、谁与谁同姓,存在异议,就不多说了。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因为长居姬水,就以姬为姓,得姓至今已有近五千年的历史。《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有十四人。《四语》中胥臣解释说:“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阳与夷鼓同己姓。”
姬姓王氏,是王氏中最大的一支,有几个源头,还是先从姬姓说起吧。
姬姓的由来及演化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为黄帝之姓,是周朝的国姓。
今天,姬姓人口仅有五十多万,但从先秦时代演化出来的分支姓氏,却有周、吴、郑、王、鲁、曹、魏等411姓,枝繁叶茂,人口庞大。而且由这411姓衍生出来的姓氏更是数不胜数,姬姓是名副其实的“万姓之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汉族姓氏的起源。这也是华夏民族自谓炎黄子孙的缘由。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黄帝以姬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所以黄帝又称姬轩辕。
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因为长居姬水,就以姬为姓,得姓至今已有近五千年的历史。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有十四人。《四语》中胥臣解释说:
“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阳与夷鼓同己姓。”
十四人得到了十二个姓,但究竟谁姓啥、谁与谁同姓,存在异议,就不多说了。
看一下黄帝主要后裔传承的情况:
黄帝(姬轩辕 配嫘祖)—昌意(黄帝次子)—颛顼—鲧曾—鲧祖—鲧父—鲧—禹(大禹/夏禹 本名姒文命 夏朝开国君主)—姒启(夏启)
黄帝次子昌意,其后裔是大禹,禹传启,建立了夏朝。
黄帝—少昊(本名姬己挚 又名玄嚣 黄帝长子)—蟜极—帝喾(名姬夋 又名姬夒或姬夔)—契(约前2096年-前?年在位)—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前?年-前1875年在位)—王亥(又名振 前1875年-前1775年在位)—上甲微(前1770年-约前1720年在位)—报乙—报丙—报丁—主壬(也作示壬)—主癸(也作示癸 前?年-前1675年在位)—商太祖成汤(商朝开国君主)
黄帝长子少昊(姬己挚,又名玄嚣)生蟜极,蟜极生帝喾,帝喾生契,契的后裔成汤建立了商朝,是为商太祖。
黄帝—少昊—蟜极—帝喾—弃(史称后稷 本名姬弃)—不窋(kū)—鞠—公刘(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姬隃)—公非(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姬类)—周太王(又称古公亶父 本名姬亶)—周王季(也称季历 本名姬历)—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朝开国君主)
帝喾生弃(后稷,本名姬弃),其后裔周文王、周武王一脉,是周王朝开国之君。
周朝姓姬《史记·周本纪》记载:
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帝喾元妃姜嫄,庶妃有简狄、庆都、常仪。
帝喾庶长子帝挚,常仪所生,继承帝位,在位九年被废;
帝喾庶子契,简狄所生,商朝的先祖;
帝喾庶子帝尧,名放勋,庆都所生,后禅位女婿舜。
帝喾女儿嫦娥,常仪所生,嫁给唐尧时期的射师后羿,传说吃了不死药,飞升广寒宫。
他们都是帝喾庶妃所生。
帝喾正妃,是有邰氏部落的女儿,名叫姜嫄。姜嫄去野外,看到巨人的脚印,心里一阵惊喜,想去踩它,一踩上去便感觉腹中在动,好像怀孕了一样。
孩子出生后,姜嫄认为这个孩子不吉利,就把他仍在一个窄巷里。但不论是马还是牛,都从他身边绕道而走,没有踩他。
于是,又把他扔进了树林里。由于树林人多,又把他扔在了沟渠的冰上。
当时,有鸟飞来用翅膀盖在他身上,垫在他身下。姜嫄觉得这太神奇了,就把他抱回来养大。
于是,给他取名叫弃,这就是后稷,是周朝的始祖。
也或许是由于姜嫄厌弃的缘故,后稷虽为嫡长子,但没有能够继承帝位,帝位由后稷的庶母长兄挚继承。挚被废后,后稷庶母弟尧继承帝位,也没有由后稷继承。
《史记·三代世表》记载:
尧立后稷以为大农,姓之曰姬氏。后稷承继姬姓,是周朝的始祖,周初周天子姬发大封诸侯时,姬姓国有53个,当时可以说遍地姓姬。
尧帝继位后,以后稷为大农,以姬为姓。其后裔周武王姬发建立周王朝以后,大封诸侯,姬姓诸侯国有53个,可以说当时遍地姬姓。
姬姓王氏出自姬姓的王氏,也有多支,其中以周灵王太子晋为始祖的王氏宗族最具影响力,也是最大的支派。豹眼宗族就是出自这一支,在这里暂且不说,后面慢慢详细道来。
先说一下出自姬姓其他支派的情况。
周武王之弟、毕公高的后裔王氏
《史记索隐》引《左传》记载:
富辰说文王之子十六国有毕、原、丰、郇,言毕公是文王之子。
周武王分封天下,周文王之子,也就是武王的兄弟有十六人被封国,其中之一就是毕公。
毕公,姬姓,名高,是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武王姬发异母弟。
周武王灭商之后,封姬高于毕地(在今陕西咸阳,一说在陕西西安),为公爵,史称毕公高,是毕国与毕姓的始祖。
周武王死后,其子姬诵继位,是为周成王。成王年幼,由皇叔周公旦摄政。成王临终前,遗命毕公高与召公辅佐太子姬钊继位,是为周康王。周康王命毕公高治理东郊。
由于周公旦与毕公高等人的辅佐,周成王与周康王时期,天下安定,四十年没有使用刑罚,史称“成康之治”。
据庞姓、毕姓、潘姓、魏姓、令狐姓等姓氏族谱记载,毕公高被列为“周初四圣”之一。一般认为,毕公高是取代了太史佚,与周公旦、太公望、召公奭并列“周初四圣”。
毕公高之子季孙,受封于潘国,附庸于毕国,季孙是潘姓始祖。
毕公后裔毕桓,在周穆王时期为三公之首。
《史记·魏世家》记载:
魏之先,毕公高之後也。毕公高与周同姓。武王之伐纣,而高封於毕,於是为毕姓。其後绝封,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其苗裔曰毕万,事晋献公。
春秋时期,毕国被灭亡,毕国公族子弟沦为平民,有的住在中原,有的流落夷狄。而毕万则逃奔晋国,并在晋国任职,侍奉晋献公。
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晋献公以赵夙驾御战车,以毕万为车右,发动了一场开疆拓土的战争,先后灭掉了耿国(今山西河津市东南)、霍国(今山西霍县西南)和魏国(今山西芮城县东北)三个小诸侯国。
晋军凯旋而回,晋献公将作战勇敢的赵夙封在耿地、将毕万封在魏地,并以二人担任大夫。
晋献公二十六年(前651年),晋献公去世,其诸子为争夺君位,发生了内乱。
此时,毕万的子孙已经众多,他们以毕万封地为氏,称魏氏。
毕万受封魏地时,晋国掌管占卜的大夫郭偃预言说:“毕万的后代必会昌盛。万,是满数;魏,是巍巍高大之意。从开始赏赐就是这样,上天已经启示预兆。天子统治兆民,诸侯统治万民,他必然会得到万民。”
后来,毕万的后代果然昌盛,魏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毕万就是魏国的先祖。
由此看来,取一个好名字也是很重要的事哦。
但仅仅取个好名字还不行,还须要多修行。
结草衔环早在晋献公二十一年(前656年),晋国就开始内乱,毕万之子魏犨(《世本》记载是毕万之孙、芒季之子)跟随晋国公子重耳流亡他国。
十九年后,公元前636年,重耳返回登上大位,成为大名鼎鼎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念及魏武子(魏犨谥号武,又称魏武子)之功,册封为晋国大夫,是“五贤臣”之一,为魏氏在晋国奠定了更深的基础。
魏犨年老的时候,娶了一房小妾,名叫祖姬,长得年轻貌美、如花似玉,又聪明伶俐,深得宠爱。
魏犨年老多病,祖姬就衣不解带地照顾他,令他非常感动。
念及自己死后,祖姬没有儿子依靠,魏犨就嘱咐自己的儿子魏颗和魏錡说:“我如果死了,你们就为祖姬选择一门亲事,备一份嫁妆,好好嫁了她。这样,她有所依靠,我就放心了。”
没过多久,魏犨的病越来越重,卧在床上胡思乱想,自己去了阴间,没人陪伴就如孤魂野鬼一样,实在是可怜。
于是,魏犨对他的儿子们说:“我死了以后,让祖姬陪葬。”
不久后,魏犨就死了,魏颗办理完葬礼,却没有让祖姬陪葬。
魏錡好奇地问道:“你为何不按照父亲的遗言让祖姬陪葬呢?”
魏颗说:“父亲嘱咐多次,先是让祖姬改嫁,后是陪葬,难道你看不出那时候父亲已经昏乱了吗?作为孝子,当然要按照他清醒时的要求办理。”
过了一段日子,魏颗就为祖姬找了个好人家,很风光地嫁了出去。
公元前594年,秦桓公出兵侵犯晋国,魏颗、魏錡率军迎战秦将杜回。
杜回是秦国的大力士,英勇善战,能拳打五虎。两人与杜回大战三百回合,难以取胜。此时,秦军看到杜回勇猛无比,士气大振,冲入晋军阵中,晋军大败。
魏颗无计可施,三更之后,迷迷糊糊睡去,就隐隐听人说“青草坡”。惊醒后四顾无人,再睡耳边又听到说“青草坡”。
魏颗顿悟,就命魏錡带兵去十里外的青草坡埋伏,自己率军撤退,做出撤军的样子。
杜回不肯放过晋军,穷追不舍,中了魏錡的埋伏,秦军大败。杜回在青草坡突然脚下一滑,站立不稳,跌倒在地被活捉。
杜回唉声叹气地说:“刚才好似有一道绳索捆住了我的双脚,不能动弹。”
魏颗、魏錡害怕杜回逃跑,直接把他砍死了。
夜晚,魏颗梦见一老人前来作揖,说道:“我就是祖姬的父亲,专门结草为绳捆住了杜回的双脚,以报答您不杀我女儿之恩。”
这就是“结草衔环”的故事,好心终有好报,多做好事少干坏事可以积阴德。不要说惠及子孙,就是现世也能得到回报。
三家分晋春秋末年,曾经的霸主晋国衰弱,实权由智家、赵家、韩家、魏家把持,以智家势力最大。
此时,魏犨再传,已至第八代魏斯,称为魏文侯。
魏文侯魏斯联合韩、赵灭掉了智家,最终瓜分了晋国,形成了三家分晋的局面,晋君成为了附庸。
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了三家为诸侯。
“三家分晋”是中国春秋、战国的分界点,魏、韩、赵也都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
公元前225年,魏国为秦所灭,其子孙四散分居,因为是王者之后,就被称为王家,以王为氏。其子孙散居在京兆、河间一带。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