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岗古遗址门票(南郑龙岗遗址游览介绍)
八里岗古遗址门票(南郑龙岗遗址游览介绍)现在简单的把尖状器作个介绍,尖状器主要有砾石尖状器和石片三棱尖状器两种,制作尖状器多用石英岩,采用单向打击,把砾石或石片两侧边缘一端修理成尖,握断面积呈三角形,外形似乎斧。这里发现的石器显示了原始古拙粗犷的风貌,具有我国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的特点。旧石器时代的石器类型多样,有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石球、以及石锤和石砧。遗址地面现存的龙岗寺院,历史悠久,始建于南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唐宋时期规模较大,成为汉中重要的佛事活动和游览胜地。据资料记载,僧侣上千,每年接待游僧10万余人,香火不断,钟馨不绝,历代佛徒朝会,流杂聚居,在全国享有胜名。盛唐诗人岑参在《梁洲陪赵行军龙岗寺北庭泛舟宴王侍御》一诗中描写龙岗胜迹:“谁宴双台使,行军粉暑郎;唱歌江鸟没,吹笛岸花香;洒影摇新月,滩场聒名阳;江钟闻已暮,归掉绿川长。”这首诗表明了当时的龙岗寺古松翠柏参天,山水相依,鸟鸣笛奏,游人如织。明未
欢迎来到龙岗寺参观游览,龙岗是梁山山脉走向汉中盆地的山麓地段,与历史文化名城汉中隔江相望。它北靠梁山,南接广袤的汉水谷地,龙岗山势蜿蜒,江流迴旋如龙而得名龙岗,也有传说古时有龙于此相斗,故而得名龙岗。它的文化内涵包括旧石器文化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址,汉代墓葬群,寺院建筑和中共陕南特委代表旧址五部分。1984年经县政府批准成立南郑县龙岗寺文管所,1992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经考古发现,距今120万年以前这留下了人类祖先活动的足迹。劳动创造了人类,为了提高劳动人效,人类制作了最早的劳动工具——石器,在距今50——300万年前,古人类利用天然的石料,把砾石或石块打制成不同的形状,用于狩猎、砍伐或分割猎物,使用未经磨制加工的石器时代,考古学称为旧石器时代。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一处东西长300米,南北宽80米,总面积约24000平方米的旧石器遗址。自1929年以来,专家学者先后在龙岗寺近30平方公里内采集到近千件打制石器以及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出土了砍砸石器、尖状器、刮削器、石砧、石锤、石片等数千件石器标本,以及大熊猫、剑齿象、羚羊等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经专家科学鉴定,距今120万年以上,早于蓝田人猿人遗址,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黄蔚文教授考察龙岗遗址后提出“龙岗遗址是亚洲第三处重大猿人遗址,1988年美国俄勒冈大学著名考古学教授迈尔·阿金斯考察后欣然题词:“我从这里看到了中国文化的根源”。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智慧的逐步提高,古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蒙昧时代,他们离人类文明也越来越近了,大约1万年前左右,我国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有了进一步发展,特别是距今六七千年时,母系氏族公社达到了繁荣时期,人们已普遍使用经过磨制加工的石器工具,考古学称为新石器时代。龙岗寺新石器时代遗址在寺院东侧50米左右处,东西大约150米,南北宽约50米,总面积7500平方米。1983年10月至1984年12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仅仅发掘了1875平方米,也就是总面积的四分之一,竟然清理出新石器时代墓葬430座,出土完整骨架200多具,出土石器、陶器、玉器等随葬品3000多件,其中包括人面壶、彩陶罐、菱角形壶、兽头尖底瓶、人头彩陶壶、印纹白陶等文物精品,这批墓葬其中七座属于李家村文化时期,其余属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和龙山文化时期,从地层关系上证实了李家村文化早于仰韶文化,通过这些遗存我们可以窥见汉水上游母系时代人类同自然斗章的艰难历程。
在这里还发现了汉代墓葬群,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在中国历史上开辟了自汉中兴兵而得天下的历史新纪元。1984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这里清理了四座汉墓,出土了青铜鼎、青铜剑、玉鸟、鎏金带钩、陶俑等90余件珍贵文物,据考古鉴定,分别是西汉文景时期和东汉时期所葬,汉代墓葬群的发现,丰富了汉中汉代文化的研究史料。
遗址地面现存的龙岗寺院,历史悠久,始建于南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唐宋时期规模较大,成为汉中重要的佛事活动和游览胜地。据资料记载,僧侣上千,每年接待游僧10万余人,香火不断,钟馨不绝,历代佛徒朝会,流杂聚居,在全国享有胜名。盛唐诗人岑参在《梁洲陪赵行军龙岗寺北庭泛舟宴王侍御》一诗中描写龙岗胜迹:“谁宴双台使,行军粉暑郎;唱歌江鸟没,吹笛岸花香;洒影摇新月,滩场聒名阳;江钟闻已暮,归掉绿川长。”这首诗表明了当时的龙岗寺古松翠柏参天,山水相依,鸟鸣笛奏,游人如织。明未战乱,龙岗寺衰破,清代嘉庆、道先年间曾作修复,现存殿堂庙宇四十八间,总面积11685平方米。
龙岗寺还是中共陕南特委代表会旧址,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留有光辉的一页。中共特南特别委员会成立于1927年10月,是中共陕南的地下党组织,1930年11月在龙岗寺院内利用宗教活动为掩护召开了中共陕南特委代表大会,梁益堂当选为特委书记,特委成立后广泛发动群众,抗捐税,杀豪绅,建立革命武装力时,开展游击战争,配合红四方面军开展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开辟了南郑(今天的汉中)经大河坎、牟家坝、青石关、碑坝至北红军总部的红色交通线,对巩固和扩大川陕革命根据地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现在请随我到展室参观文物。在梁山各种生物化石标本中,以“石燕最为著名。“石燕”是古代海底动物腕足类化石,其形状如燕,经过地壳变化,梁山由水底升起,这种化石就突出地面。《幼学故事琼林》中说“风欲起而商羊舞,天将雨而石燕飞”,指的就是这种化石,梁山石燕,遍坡皆有,俯首即拾,所以从古就列为“汉中八景”之一。当地群众传说凡吹风下雨前,常见石燕在天空中飞,其实石燕并不能飞,所谓“石燕飞”这是指梁山地区地壳经过内营力的作用,经过风吹雨淋,冲刷和搬运,将过去形成在沉积岩中约石燕化石呈现出来,从无到有由少到多,人们就把无机的化石说成是有生命的生物,使臆断它是飞处来的了。
旧石器时代的石器类型多样,有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石球、以及石锤和石砧。
现在简单的把尖状器作个介绍,尖状器主要有砾石尖状器和石片三棱尖状器两种,制作尖状器多用石英岩,采用单向打击,把砾石或石片两侧边缘一端修理成尖,握断面积呈三角形,外形似乎斧。这里发现的石器显示了原始古拙粗犷的风貌,具有我国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的特点。
龙岗新石器时代遗址已发掘出土各类文物2832件,包括石器、玉器、彩陶、骨雕艺术品等。
用于原始农业和采集的生产工具有砍砸器,石斧、石铲、骨铲、石刀、石磨盘等。狩猎的工具主要有石质和骨质的箭头、石球等,这两种箭头的发现,表明龙岗的先民已发明了弓箭,弓箭的发明,这是人类制造工具的历史上一次重大突破,人们掌握了弹力,利用兽筋或绳索的弹力远距离获取猎物大大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石网坠是龙岗先民用来捕鱼的工具。
陶器是龙岗氏族村落的人们最主要的生活用具。龙岗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陶器的器型有钵、碗、盆、盘、壶、瓶、罐、孟、瓮、瓶等15个种类。尖底瓶是龙岗先民们最具有代表性的陶器之一,它是提水的用具。学者们认为尖底瓶巧妙地利用了重心原理和浮力,六七千年以前人们就掌握了重心原理和浮力作用,显示了古人类的聪明智慧,着实令人感慨而赞不绝口。
陶甑是龙岗新石器时代人们用来蒸食物的生活用具。一般陶甑和陶罐,器盖配套使用,陶甑是人类最早利用的蒸汽原理的实例,这种方法被人沿用至今。
陶罐骨锥、骨针是缝制衣物的工具。龙岗的先民用陶锉去掉兽皮上的油脂然后再用骨锥或骨针把兽皮缝制成衣物,衣物的出现不仅起到御寒防暑的作用,而且起到了装饰美观的效果。爱美是人类的天性,文明程度的提高,必然促使爱美之心的萌发。龙岗遗址发掘出土了许多装饰品,这些装饰品有石质、骨质、陶质等材料做成,种类有牙饰、骨环、石佩饰、陶环骨等,绿松石等。
最能反映龙岗新石器时代文化成就和文明程度的是绚丽多彩,造型奇特的彩绘、雕塑和装饰艺术。彩陶不仅是实用的,而且还是一种美好的工艺美术品,大家请看这件三角与穗状纹大头壶,当时的画师们选择大头壶视线角度最佳的是顶部和肩部作为装饰面。顶部装饰直线、三角与穗状图案,顶部装饰一周斜线、三角纹图案,器形与图案、实用与审美达成十分和谐完美的程度。
这件人面图形陶壶,艺术构思奇特,壶头呈人面形,尖下颌,扁形双目,两个圆形小鼻孔,张着嘴巴,弯月状两耳,腹部鼓圆,微妙微肖,生动形象,如同一位孕妇正在孕育一个新的生命,这抽象地反映了原始人类对自身再生产的祈求与崇拜。
这件兽头形器口尖底瓶,造型独俱匠心,颇具情趣,是一种稀有的原始雕塑艺术品,尖底瓶的口部呈兽头形,兽的头部用剔体纹装饰,颇似兽头的毛发。兽头的双目呈弯月形,双耳微耸,耳廓上各有一个小圆孔,鼻梁稍稍隆起,鼻翼下有两个圆形小鼻形,唇部前拱,张口兽头的造型像猪头。猪头的双目、鼻孔和口均与器腹相通,头部也有一个圆孔与腹腔相通。猪是龙岗新石器时代最早饲养的家畜之一,先民们把猪作为艺术形象,反映了人们祈求大地赐福家畜兴旺,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
现在我们来看汉墓出土的文物,汉代墓葬群共清理挖掘了四座,文景时期一座,东汉中期一座,东汉晚期二座,文景时期的墓内葬有骨架一具,经鉴定系20多岁男性,该墓的随葬品有37件,现在我择其主要文物给予分别介绍。
这是一件做工精制、造型美观的青铜鼎,也就是三足两耳锅的一种。
这件青铜器造型极富生活气息,头如大蒜,故名蒜头壶,直唇,蒜瓣形口,细长颈,圆鼓腹,高圈足,虽然颈已折断,却不失其文物价值。
这把青铜剑源于墓主的左臂外侧,虽然埋藏了二千多年,但未失去剑气森森,全长50㎝,宽3.6㎝。剑身扁而细长,中起脊,有格,嗽叭形圆首,圆形茎上有凸出的三环,触摸它,仍感双刃锋利。
这种鎏金带钩,制作非常考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展现了汉时人们的爱美之心,钩体中部镶嵌有一块白玉壁,壁的上下两侧雕镂有两足猿猴形卷尾卧兽,非常美的艺术造型。
这是一件整体造型生动逼真,雕琢工艺十分精湛,非常难得的艺术珍品,有人称其为鸭,又有人称为鸟,并且是《诗经》开篇所唱咏的瞧鸠,称谓不一,有待研究。似鸭、似鸟,作回首伏卧姿态,采用浅浮雕和线刻的技法,刻划出丰满的羽翼,华丽优美,从颈下至尾部纵向穿通一小孔,并以孔为圆心刻一圆圈,前后两侧横向斜钻对穿二孔,表明该品呈镶嵌于它物之上或为佩挂之饰物。
墓中泥塑,主要有车、马、舞俑和灶台四种,虽然出土时残碎比较严重,但其文化价值清晰可见。这是一对车轮,虽然车身残碎无存,但从车轮滚滚的英姿,遥想西汉长安有八条主要道路,可容十二辆马车并列驰行的盛况。
这是长方形的灶台,虽无灶门,灶面上有两个凹坑,既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居家生活,又体现了让死去的人仍能象活着的那样生活,阴间如同阳间一般。
基中舞俑近20件,全部似着及地长裙。出土时涂有白彩,面部涂红色或粉红色彩。捏塑得甚为粗犷,性别年龄均难鉴别,群体造型似为歌舞场面。
东汉时期的墓葬出土的文物主要有陶器、铜铁器和钱币等。
陶器主要有陶俑、陶塑动物,陶井和陶质生活用具,陶俑造型全为站立姿态,大多数双手拱于袖内,面部表情有神情似悲伤状,有的两眼平视,神情庄重,多是瓜子脸形,鼻梁高挺,小嘴巴,身着广袖及地长裙,腰间束带。
陶塑动物造型比例准确,形象逼真生动,分为马、猪、狗、鸡四种。
陶井两件,很有生活艺术特色,一件是泥质红陶,另一件系青绿色彩陶。
这些陶桶、坛、罐、豆形器都是生活用具。
这是一件鎏金铜铺首,钩体呈方形牌状,有细小的钩颈、钩首,钮在中部。
这尊铜菩萨造像来源于合葬墓约男性墓,出土于墓内底部,由于该墓曾被严重扰乱,因而造像究竟是随葬品还是偶然混入物,从地层学上不能做出肯定,东汉时佛教造像迄今还从未发现金属造像,因此,铜造像的时代问题有侍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