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拉萨不要留遗憾(你还记得醉倒在拉萨的那个夜晚吗)
来拉萨不要留遗憾(你还记得醉倒在拉萨的那个夜晚吗)生怕每一句话都会随风飘走用力的对着彼此耳朵大声说话 7年前的一个夜晚在拉萨的街头和小伙伴们分散酒后的哥们姐们用力的拍打着彼此的肩膀
醉人的青稞酒
文 | 悠悠
真的 没有深夜醉过哭过的人
可能从来没有年轻过
7年前的一个夜晚
在拉萨的街头和小伙伴们分散
酒后的哥们姐们用力的拍打着彼此的肩膀
用力的对着彼此耳朵大声说话
生怕每一句话都会随风飘走
“阿黄 你他妈记得给我电话”
“大头 一定要到上海来看你姐”
最后 大家都变得沉默
时隔多年后 阿黄已经失去联系
大头也没有了上海姐姐的电话
但那份年轻的感动
依然会在某个记忆时刻突然袭来
年轻不是虚妄 也不是年龄
它和酒一样
藏在某个我们最柔软的角落里
——手册君
边多家的酒事
我有一个藏族朋友,名叫边多,是一个博学而有趣的人,有一次大家喝到尽兴处,听他讲起了他家的酒事。
边多是日喀则人,日喀则是一座飘满酒香的城,家家户户会酿酒,男男女女都爱喝几杯,他的阿妈便是酿酒的行家。
他的阿妈叫米玛,年轻时有一副圆润甜美的好嗓子,藏戏唱的相当动听,唱酒歌更是在整个镇子出了名,邻居亲友办喜事,举行庆典,都来请她去当“冲雄玛”,也就是唱歌和敬酒的女子。
边多的父亲是南木林托杰地方的一个小头人,每年都要到日喀则城里办差,便认识了米玛,生下了边多。
由于父亲常年经商在外,阿妈独自操劳一个家,年纪慢慢大起来,没有那么多人请她去唱敬酒歌了,好在米玛酿得一手好青稞酒,变做起了酿酒和卖酒的小生意,贴补家用。
日喀则城市居民有几千户,专门靠卖酒为生的大约二百户,市政当局将他们登记造册,每十家酿酒户编成一组,指定一位户长,专门安排酒家向政府“支酒差”的事情。
支酒差对于每个酿酒户,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不能支酒差,官府便不准他们卖酒,断了全家人的生路。
对于边多妈妈这样的小户人家,更是小心而又小心。轮到支酒差那天,妈妈拿出一把小酒壶,装满预先酿制好的青稞酒,送到官府小管事面前,弯腰吐舌、毕恭毕敬地说:“管事先生,这是我们家支差的酒,请您老人家尝尝吧!”
小管事接过酒壶,倒一点在手心,用无名指沾了沾,朝天空弹三下敬神,然后将手心的酒吸到嘴里,慢慢品味起来,这时边多妈妈再适时将准备好的钱和礼品送上去,管家心情不错,点点头说:“后天太阳落山的时候,把酒背来吧!”
管家这么一说,边多妈妈心里的石头落了地,赶紧回家准备去了。
边多从很小的时候起,便知道阿妈的不易,懂得生活的艰辛,在阿妈酿酒的时候,总是在她身后转悠,充当她的小助手,学会了酿酒的本领。
边多说,就是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他也没有忘记。
青稞酒的酿造工艺
青稞酒的酿造,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从选料、浸泡、蒸煮、发酵到勾兑,每一个程序都很讲究,一点儿也不能马虎。
首先是选料。酿酒必须是上好的青稞,颗粒饱满,干净整齐,藏地主要产三种青稞,一种是白青稞,叫“来噶”,一种是蓝青稞,叫“来俄”,一种是黑青稞,叫“来纳”,其中白蓝青稞酿酒最好,黑青稞较差,酿出的酒颜色发暗,人们不大爱喝。
青稞选好后,放进一个缸里,用清冽的泉水浸泡一至两天,清除沙土,去掉杂质。
放进一只大铜锅蒸煮。煮酒的火不能太猛,也不能太弱,太猛了容易烧糊,太弱了不易熟透,最好用牛粪当燃料,一边烧着,一边用皮口袋风囊不停地煽风,火势要柔和,青稞才能熟的匀称。
青稞煮熟起锅,摊在牛毛毯上冷却,冷却的程度要看季节,夏天稍稍放凉一些,冬天稍稍热乎一些。
温度适度以后,再拌酒曲,酒曲是藏族自家做的,用一种野生植物支麻草加上糌粑制成。把酒曲捣碎,均匀撒在煮熟的青稞上面,用力搅拌,有的人一边搅拌一边念叨:“多放酒曲酒味香,多拌酒曲酒味好。”
酒曲拌好后,将青稞装进陶罐或木桶里里密封发酵,用被子捂严,放置在青稞草堆里保暖发酵,发酵时间一般为三天,三天之后,往里面掺水,掺多少水,很有讲究,水掺多了酒味淡,水掺少了出酒少,味道苦,醉人。
第一次出酒叫“头道酒”(来即玛),第二次出酒为“二道酒”(刀老),第三次出酒为“三道酒”(均羌),经验丰富的酿酒人,都有勾兑青稞酒的本事,把头道和二道酒一起勾兑,酒性柔和,清甜干冽,让人一碗碗饮尽,欲罢不能。
酒家里的小酒事
过去酷寒的藏地,可以说家家离不开酒,人们也没有别的娱乐和享受,每天开门五件事:酥油、糌粑、茶、酒、歌。
大家喝酒分早酒和晚酒,早酒的时间短,从中午11点到12点,晚酒则不一样了,从下午6点到深夜,甚至凌晨。
每天到了一定时间,酒客们便陆陆续续走到酒馆。
一类酒客是生意人,或贩骡马畜生,或卖金银首饰,或作酥油糌粑生意,大家边聊边喝,在袖子里一阵乱摸,神神秘秘,生意也谈的差不多了。
还有一类是寺院和世家贵族的差民,一年的差税支完了,大伙儿找个酒馆,喝喝酒,算算账,商量商量来年的事情,帐算完了,一副重担总算放下了,也值得庆一庆,乐一乐,他们敞开肚子喝酒,放开嗓子唱歌,不过,他们喝的是苦酒,酒里掺泪,唱的是苦歌。
还有一类,就是手工艺工匠。他们遵循一个古老的习俗,不仅到酒店喝酒,同时在酒店里干活。有的做马具,有的缝藏袍,有的雕镂首饰器皿,要一壶酒,一边喝着,一边干着,酒喝完了,活儿也干的差不多了。最后晕晕乎乎、歪歪斜斜地醉着回家。没有干完的活,第二天来酒馆接着喝、接着干。
亲朋好友欢聚,也爱到酒馆来,一边喝酒聊天,有时还弹六弦琴助兴,大家边喝边唱,边唱边跳,气氛及其热烈。
藏地喝酒照例要行酒令,唱酒歌,这些酒令和酒歌非常生动有趣,有时还要即兴表演,例如,每一个喝酒的人,要轮流站起来装成公鸡的模样,第一个人举起酒杯唱道:
咯咯雅拉,咯咯雅,
我把公鸡的冠子说一说,
公鸡的冠子像木匠的锯子,
左边锯一锯,
右边锯一锯,
一块木头就这样锯断了,
我的酒就这样喝干了,嘎布哒,干!
第一个人喝完了,第二个人端起酒杯接着演唱:
咯咯雅拉,咯咯雅,
我把公鸡的眼睛说一说,
公鸡的眼睛像喇嘛的铃,
东边摇一摇,
西边摇一摇,
喇嘛的经念完了,
我的酒也喝干了,嘎布哒,干!
接下来的人轮流唱,一个唱公鸡的腿,一个唱公鸡的脖子,一个唱公鸡的翅膀,每个人行一段酒令,唱一首酒歌,喝一杯酒。
随着酒令的延续,酒歌的悠扬,酒碗的轮转,酒客们也渐渐进入了酒乡。
▼
藏地喝酒 . 习俗
在卫藏地区,敬酒讲究“三口一杯”。
客人接过酒碗,不能一口气喝完,而是喝一小口,斟满;再喝一小口,斟满;再喝一口,再斟满。
三次之后,最后把满斟的酒碗一饮而尽,皆大欢喜.
喝酒不能只喝一碗,藏地有句谚语“一杯成仇敌”。
“三口一杯”象征着佛、法、僧三宝,人、神、龙三界,因此“三”是一个吉祥的数字,蕴含吉祥如意、功德圆满。
温暖 信任 专业
点击左下方 阅读原文 与藏地手册一起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