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赛分组规则:郑重提醒 参加这项 国际性
国际赛分组规则:郑重提醒 参加这项 国际性这不是美赛第一次“脑洞大开”,2017年,美赛还有过一道以移民火星为背景的题目。今年1月底,大三学生黄文韬和两个同学组队参加了美赛,在6道题目中,他们选择了一个“脑洞很大”的题目:如果美剧《权力的游戏》中的龙放在现实中养殖,需要怎样的生态环境才能保证它们生存、繁殖?在中国学生参与这一竞赛的第31个年头,美赛在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争议。1月底,黄文韬在参加美赛期间为论文绘制插图。受访者供图快速膨胀的中国参赛队
主播君的话
一项国际性赛事,参加者大都是中国学生,阅卷者也是中国老师居多,这是怎样的一种现象?
今年的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ICM,以下简称“美赛”)的成绩已经揭晓一个多月,而围绕这场比赛的争议却难以平复。当记者将目光聚焦这项由美国数学及其应用联合会(COMAP)举办的竞赛才发现,今年参赛的2.5万余支队伍中,95%以上来自中国。
批评相对集中在:被判“取消资格”的参赛者比例大幅上升,不少人在网上为自己喊冤;有人认为这项“国际性比赛”基本都是中国学生参加、中国老师阅卷,所以“很水”;另外,去年参赛者信用卡遭遇盗刷一事再次进入人们视野。
在中国学生参与这一竞赛的第31个年头,美赛在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争议。
1月底,黄文韬在参加美赛期间为论文绘制插图。受访者供图
快速膨胀的中国参赛队
今年1月底,大三学生黄文韬和两个同学组队参加了美赛,在6道题目中,他们选择了一个“脑洞很大”的题目:如果美剧《权力的游戏》中的龙放在现实中养殖,需要怎样的生态环境才能保证它们生存、繁殖?
这不是美赛第一次“脑洞大开”,2017年,美赛还有过一道以移民火星为背景的题目。
就在这3个大三男生兴奋地探讨赛题、划分任务的时候,中国还有六七万名本科生在跟他们做类似的事儿:在96个小时之内,在6道赛题中任选一题,构建数学模型、写运算程序,最终完成一篇英文论文。
再过96个小时,将有两万多份英文论文从中国数百所学校跨越太平洋涌入美赛官方邮箱。
自1985年诞生以来,这个一年一度的数学建模竞赛参与人数年年攀升,今年再创历史新高,而中国学生贡献了绝大多数的增长量。
1989年3月,北京理工大学教师叶其孝在《高校应用数学学报》撰文介绍美赛,他认为,这项竞赛贴近实际应用,可以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锻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叶其孝在文中列举了几道往年的试题,如:某镇请你设计停车场地面上的线的划法,以便既能容纳较多的车辆,而且又不至于使车辆剐蹭风险太高;考虑合理的买入价格和卖出价格、储存量等因素,来设计金属钴的储存管理数学模型。
就在此文发表前不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分别组队参赛。这是中国学生第一次参加美赛,在211支参赛队伍中占了4席。
彼时,这项赛事诞生仅4年,也是当时美国唯一一项数学建模竞赛。在那之前,美国的数学竞赛多年来一直由普特南数学竞赛“一统江山”,但普特南数学竞赛因理论性较强,因而只能吸引在数学方面有极高兴趣和能力的学生。美赛则试图改变这种倾向,它考察的数学建模能力,就是用数学方法构建模型,以便用简化的方式来解决实际问题,对参赛者不限专业。
3年后,仿照美赛而组织起来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下简称“国赛”)在中国孵化出来。
侯木舟大约从2000年起指导学生参加美赛。他记得,当时他所在的中南大学只有两支队伍参加美赛。而在今年,该校有500余支队伍参赛。这个参赛规模,在国内高校还排不上第一。
侯木舟记得,过去美赛限定一名指导老师最多指导两支参赛队、一所学校最多有10支队伍参赛,但大约2010年前后这个限制取消了。
从COMAP发布的历年参赛数据中,不难看出中国学生一年比一年高涨的参赛热情。
1997年,共有409支队伍参赛,其中271支队伍来自美国,107支队伍来自中国大陆、两支队伍来自中国香港。
20年后的2017年,美国的参赛队伍增加了不到一倍;中国的参赛队伍则增加了100倍以上,总数早已破万。
高涨的参赛热情,传递到阅卷老师手中,就是逐年增加的阅卷量。
过去,美赛论文均由美国老师评阅,而发表于2012年的《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数据及评阅分析》一文提到:“从2013年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联合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数学模型专业委员会,将与COMAP(美赛组织者)合作,共同评阅美赛论文。同时,COMAP也将派专家参加国赛的全国评阅工作。”次年3月,《数学建模及其应用》杂志发表新闻简报,称“中美两国首次实现MCM的合作评审”,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邀请了国内的35名专家参加第一阶段评审。
五六年前,同济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陈雄达受邀参加美赛的阅卷工作。他告诉记者,论文初评在网上进行,每份论文同时由一位中国老师和一位美国老师评阅,双方没有交流;优秀论文会进入终评阶段,这一阶段需要评委面对面讨论,大部分终评评委由美国老师担任,受邀参加终评的中国老师则需要赴美阅卷,终评阶段会产生特等奖和特等奖提名。这几年来,陈雄达负责评阅的论文数量从100多份增加到今年的200份出头。
对于中国队伍在这项“国际性”竞赛中极高的比例,有人感到颇为怪诞。但这在国内数模竞赛的开拓者们眼中是巨大的成就——他们不无自豪地在文章中表示,数模竞赛起源于美国,却在中国开花结果。
配图来自视觉中国
保研、落户加分、宣传亮点
奋战96个小时后,黄文韬和队友提交了一篇洋洋洒洒的关于养龙的论文,为了让论文更出众,黄文韬还发挥素描特长,为论文配上手绘的插图。
4月,竞赛结果揭晓,黄文韬和队友获得了特等奖(Outstanding Winner),和一份500美元的奖学金。
除此之外,这3个大三男生还有望得到研究生推免资格。
美赛在中国蔚为大观,不少人认为这与各种加分政策有很大关系。
同济大学教授陈雄达负责学校的数学建模教学、培训工作多年,他认为,中国参赛队伍快速增长的背后有很多力量推动,既有学校的鼓励,也因为学生喜欢。
陈雄达说,同济大学学生若在美赛获奖,学校会提供一笔奖金,获奖学生还可能得到保研加分、数模相关课程的成绩评为“优”等奖励,上海市对某些类别的建模竞赛也有相应的落户加分政策。
据记者了解,类似情况在国内高校比较普遍,美赛作为国际性比赛,在学生评奖、评优中的确占有一席之地。对于计划出国深造的学生来说,这项国际性赛事也可以为简历增加分量。
林远(化名)曾在11年前和同学一起参加过一次美赛,对比今天的参赛盛况,林远认为,当年参加美赛时加分政策很少,大家还是比较纯粹地出于兴趣而参赛,不像现在这么功利。
在“国际性比赛”的名头加持之下,许多院校对美赛也趋之若鹜。
许多名不见经传的院校宣称本校学生在美赛中“同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队伍同台竞技”,最终获得“国际××奖”。
国际性比赛、多所国内外名校的学生参与、全英文论文……对于实力较弱的院校来说,美赛自带的光环很容易制造出宣传亮点。而且只要参赛者按照规范提交论文,就不难拿到“奖项”。
记者查阅近年来美赛的统计数据发现,通常50%以上的论文会被评定为“成功参赛”(Successful Participants),30%左右的论文会被评定为“荣誉提名”(Honorable Mention),10%~15%的论文会被评定为“优异”(Meritorious)。根据美赛中文官网的信息,这3种等级分别对应“合格论文”“乙级论文”“甲级论文”,与“奖项”不完全对应。
而在许多院校的自我宣传中,它们分别变成了“国际三等奖”(或“成功参赛奖”)“国际二等奖”(或“荣誉提名奖”)“国际一等奖”。这些院校没有提到的是,在这三类“奖项”之上,还有占比不到2%的“特等奖提名”和“特等奖”,以及寥寥无几的冠名奖,只有后者才是有奖金的项目。
参赛队伍的快速膨胀、高调宣传,让人们开始质疑美赛的含金量。
知乎用户张浩驰查询了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几所美国名校的官网后发现,这些学校都较少或完全没有提及美赛。但他认为,不必因此就否认美赛的含金量,至少有很多优秀的中国选手可以一较高下,而且美赛给了本科生一次英文论文写作的机会,对于未来参与科研会有帮助。但他也会提醒学弟学妹,不能把美赛当作灵丹妙药,“真想提高水平,还是老老实实去看课本、查文献”。
陈雄达认为,数模竞赛与理工科的教育目的有很高的契合度——数模竞赛考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查找资料、编程,最终将解决方案用文字表达出来,各种知识由此可以形成体系。而目前国际性的数模竞赛很少,美赛的含金量还算比较高。
不止一位受访者向记者表示,大学生花时间参加美赛,总比打游戏要好。
还有不少参赛者吐槽“美赛获奖是玄学”。
一位参加过美赛和国赛的学生告诉记者,国赛在比赛结束后会公布赛题点评、列出答案要点,对照来看,对于论文能得何种奖项就基本心里有数了,但是美赛论文得奖情况就很难预测。
黄文韬认为,国赛、美赛虽然都是数学建模竞赛,但很能体现中美的思维差异——国赛的出题背景一般是工程学问题、一般有最优解法,而美赛无论是出题背景还是解法上面都开放许多。陈雄达告诉记者,评阅美赛论文时有评分细则,但实际上不可能将所有论文都严格按照好坏次序排列,只能保证把最优秀的论文选出来。
美赛主办方工作人员John Tomicek在回复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的邮件中表示:“尽管我们每年都会选出一些出色的参赛团队,但是美赛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奖励这些学生,而是希望在教育系统中推广数学建模。我们热诚地相信,通过将数学应用于当代来进行数学教学,会惠及更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