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音箱里面的结构图(音响空间常识100问)

音箱里面的结构图(音响空间常识100问)长度的最低共振频率:343公尺除以(8公尺X2)=21Hz 22问:到底要如何找出聆听空间的长宽高黄金比例呢?答:原则很简单,就是不要让长宽高相互可以除尽。例如上述例子的3公尺(高)、6公尺(宽)、9公尺(长)空间我们可以改为3公尺(高)、5公尺(宽)、8公尺(长),这样的房间就不会产生相互重迭的共振频率了。让我们实际来算算看:

音响空间常识100问 之二

刘汉盛 刘汉盛音响论坛

21问:什么是「聆听空间的黄金比例」呢?

答:所谓「黄金」比例,简单的说就是不会产生长宽高共振频率重迭的长宽高尺寸。虽然聆听空间还是保持矩形,但因为长宽高的共振频率都没有相互重迭,因此单一共振频率的量感并不会让耳朵觉得有压力,音乐听起来也不会觉得中低频、低频轰轰然。

音箱里面的结构图(音响空间常识100问)(1)

音箱里面的结构图(音响空间常识100问)(2)

22问:到底要如何找出聆听空间的长宽高黄金比例呢?

答:原则很简单,就是不要让长宽高相互可以除尽。例如上述例子的3公尺(高)、6公尺(宽)、9公尺(长)空间我们可以改为3公尺(高)、5公尺(宽)、8公尺(长),这样的房间就不会产生相互重迭的共振频率了。让我们实际来算算看:

音箱里面的结构图(音响空间常识100问)(3)

长度的最低共振频率:343公尺除以(8公尺X2)=21Hz

长度的倍频共振频率:21Hz、42Hz、63Hz、84Hz、105Hz、126Hz、147Hz。

宽度的最低共振频率:343公尺除以(5公尺X2)=34Hz

宽度的倍频共振频率:34Hz、68Hz、102Hz、136Hz、170Hz。

高度的最低共振频率:343公尺除以(3公尺X2)=57Hz

高度的倍频共振频率:57Hz、114Hz、171Hz、228Hz。

请观察以上所有的共振频率中,完全没有相互重迭之处,因此3公尺、5公尺、8公尺的比例1:1.67:2.67也就是所谓的「黄金比例」了。

23问:一个聆听空间中只有一个黄金比例的长宽高尺寸吗?

答:不!一个房间内依照空间的不同大小,可以找出几个不同长宽高的黄金比例,我们只需要把高度当成1,其他宽度与长度都不要跟1高度尺寸相互除尽就可以了。当您要布置一间理想的聆听空间时,只要依照现有空间的长宽高比例稍做修正,就可以获得聆听空间的黄金比例了。例如1:1.14:1.39;1:1.28:1.54;1:1.60:2.33等都是不错的黄金比例。其中1是房间高度,第二个数字是房间宽度,第三个数字是房间长度。

24问:一旦聆听空间按照黄金比例去打造,就可以获得好声了吗?

答:不!以黄金比例来打造聆听空间,只是获得好声的方法之一,即使没有以黄金比例来打造空间,透过不同的改善方式,一样可以获得好声。因为聆听空间要解决的不是仅有长宽高比例而已。适当的声波扩散与吸收,以及找到最佳的喇叭摆位、聆听位置,还有器材、线材的搭配、调声都是好声要素。

音箱里面的结构图(音响空间常识100问)(4)

25问:适当的声波扩散与吸收是什么意思?

答:一般聆听空间中,由于都是二二相对平行墙面,因此会产生各频段的驻波,这些驻波必须要以适当的方式打散,让声波平均,频率响应曲线才会均匀,耳朵不会有压力,音质才能更好。想要达到打散驻波的目的,扩散(Diffusion)是最好用的方法。

在聆听空间中,会随着空间大小而存在着不同长度的残响(Reverberation)。太长的残响会导致声音相互干扰不清晰甚至噪耳,太短的残响会导致声音听起来过于干燥沈闷,所以在聆听空间墙面做适当的吸音(Absorption)处理是必须的。除了扩散与吸收之外,墙面或室内的物体还会造成声波的反射(Reflection),驻波也是声波反射的一种。

26问:到底残响(Reverberation)时间是怎么定义的?

答:所谓残响时间(Reverberation Time)通常又称为RT60,R是Reverberation ,T是Time,60则是一个猝发音从发出开始最高的能量衰减到60dB(百万分之一)所需要的时间。残响时间可以用来评估公共场所、球场、音乐厅、聆听空间等的声音清晰与否。一般音乐厅的残响时间大多定在约残响2秒,此时是指500Hz或1 000Hz的中心频率残响时间。频域越往低走,理想的残响时间应该适当增长;频域越往高走,理想的残响时间应该适当缩短。如此一来不仅可以获得清晰的声音,也可以让声音听起来厚实温暖。如果是歌剧院,由于对于对白、歌词的清晰度要求更高,因此歌剧院的残响时间要求低于音乐厅,一般而言500Hz或1 000Hz的中心频率残响时间约为1.5秒左右。

27问:一般家里聆听空间的残响时间要多长才适合呢?

答:音乐厅的残响时间约为2秒,歌剧院的残响时间约为1.5秒,那么一般聆听空间呢?视聆听空间大小而有不同的残响时间,就以我家开放式大空间来说好了,面积大约40坪,实测的残响时间1 000Hz时大约0.6秒,到了132Hz时就超过1秒,而在8 485kHz处大约0.5秒。在这样的聆听空间下听起来讲话的声音轻松自然,不会吃力,也听不到任何回声。

如果是在10坪、20坪的聆听空间,1 000Hz中心频率的残响时间一般应该在0.5秒左右,残响时间太短表示吸音过度,声音听起来可能会太干不够丰润。如果是更小的空间呢?例如5坪、六坪的小空间?我认为0.5秒应该也是适当的残响时间。无论是大空间或小空间,聆听空间内如果讲话声音听起来有如双手围在嘴巴所发出的声音(闽南话说瓮声,也就是带着不清晰的鼻音),那就代表中频段声音浑浊;如果拍手可以听到清楚的铃振声(Ringing),那就代表高频段反射过强。如果讲话可以听到回音,那就更不妙了,聆听空间内绝对不允许可以听到回音。

28问:残响时间除了用仪器测试之外,可以用公式计算吗?

答:可以,有一个公式名为Sabine's Equation沙宾公式,只要知道空间的容积、吸音面积、吸音系数,就可以计算出空间的残响时间。不过现在不必这么麻烦,只要有麦克风、相关软件与计算机,就可以很轻易的测出各频率的残响时间,而这些设备在一万台币左右就可搞定,所以没有人再去背沙宾公式了。

29问:残响与回声(Echo)有什么不同?

答:残响与回声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原音发出后声波在聆听空间内不断反射,而留下的「残留声音」,只是时间的长短不同。通常我们在音响上使用残响这个名词,指的是我们只听到一个声音,这个声音包括原音与微弱的残留音,这些残留音其实就是反射音,不过因为时间差与原音很接近,所以耳朵不会察觉是第二个声音。而如果我们说回声,那是指除了听到原本的原音之外,还可以听到第二个声音,那个声音是声波反射回来的声音,因为时间差与原音很大,大到能够让耳朵分辨出来,所以我们称为回声。

30问:到底什么是声波扩散器?

答:声波的扩散是利用扩散器(Diffusor、Diffuser)来让声波均匀扩散,其中最有名的就是Manfred Schroeder博士在1970年代所发展出来的二次余数扩散器Quadratic Residue Diffuser(QRD),这是一种利用简单算数就可算出的公式,制造出规则性的凹凸表面,让声波能够做宽幅的扩散。如果您想自己动手制作二次余数扩散器,网络时代不必背公式了,您只要上网搜寻QRD,就可以了解如何计算,计算机也会自动帮您计算出来。

最早的二次余数扩散器是一维(1D)平面的,后来发展到二维(2D)立体造型。二次余数扩散器可以采用多种材料制造,有薄板制造的,有木块制造的,有保利龙材料制造的。要注意的是,木造的二次余数扩散器由于重量相当重,会引起一定程度的中频、低频吸收作用,稍一不慎可能会造成聆听空间中频段与低频段的凹陷。而保利龙材料制成的扩散器由于重量轻,对中频段与低频段不会产生吸收作用,也不会对高频段产生太大吸收作用,是最无「副作用」的二次余数扩散器。不过,保利龙材料因为软质,通常只适用在2D二维扩散器,1D一维扩散器并不适用。

二次余数扩散器踏步(Well,也就是一格一格处)的宽度决定了可发生扩散作用频域的高端截止频率,踏步的净宽度就是高端截止频域波长的二分之一。例如踏步的净宽度如果是10公分,那么高端截止频域就是1 715Hz(343公尺除以(10公分X2))。利用这个公式,您很容易就可看出某个二次余数扩散器最高可以扩散到那个频率。

音箱里面的结构图(音响空间常识100问)(5)

音箱里面的结构图(音响空间常识100问)(6)

31问:二次余数扩散器有什么好处?

答:二次余数扩散器最大的好处就是声波扩散的频域很宽,往下可以延伸中心频率的半个八度,往上最多可以延伸到中心频率的(N-1)倍(N是踏步数)。假设二次余数扩散器的中心频率是200Hz,那么往下可以延伸到150Hz,如果这个二次余数扩散器是7个踏步,往上就可以延伸到1 200Hz。您看,制作一个7个踏步、中心频率200Hz的二次余数扩散器,其扩散声波的频域为150Hz-1 200Hz,这是多么好用的声波扩散器啊!

32问:聆听空间使用二次余数扩散器时,聆听位置要距离扩散器多远?

答: 一般而言,聆听位置要距离二次余数扩散器最低有效频率波长(也就是最长波长)的三倍。例如您所用的二次余数扩散器最低有效频率是300Hz,300Hz的波长大约1.1公尺,此时聆听位置至少要距离二次余数扩散器3.3公尺,如此一来才不会听到如梳形滤波(Comb Filtering)一般不均匀的疏密声波。

33问:声波的「扩散」与「反射」有什么不同?

答:反射只能让「单一频率」或「某频域以上」朝「一个方向」改变声波行进的方向,而扩散却能够让「很大的频域」内声波朝「很多不同方向」改变行进方向,达到声波均匀扩散的目的。

34问:这么说来,在聆听空间中做斜面、三角型、圆弧形等造型,其对于声音处理的效果都没有二次余数扩散器那么好?

答:没错!无论是斜面、三角型、圆弧,其扩散声波的「频域」都没有二次余数扩散器来得宽广,来得均匀。所以,如果想要让声波能够均匀扩散,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装置二次余数扩散器。

音箱里面的结构图(音响空间常识100问)(7)

35问:为何斜面、三角型、圆弧等造型对声波的扩散效果无法跟二次余数扩散器相比呢?

答:这是因为声波行进的一个特性所限制。那就是:想要改变(扩散)一个特定频率声波行进的方向,必须要有大于该特定频率波长的斜面、三角型、圆弧才能产生效果。例如,如果想改变(扩散)1 000Hz的行进方向,这个斜面、三角型或圆弧的宽度都必须要大于0.343公尺。换句话说,如果在聆听空间中做一个34公分的斜面、三角型或圆弧,此时,1 000Hz以上频域的声波都能够被改变行进方向,1 000Hz以下则否。表面上看1 000Hz以上的频域都能改变行进方向,问题是这些声波都是朝「同一方向」行进,而非如二次余数扩散器般,朝非常多不同的方向行进。

36问:34公分的斜面、三角型、圆弧可以改变1 000Hz以上声波的行进方向,那么1 000Hz以下的频域呢?

答:34公分的斜面、三角型、圆弧对于1 000Hz以下的频域丝毫不起任何改变行进方向的作用,1 000Hz以下的频域对这些斜面、三角型、圆弧「视若无睹」。

37问:这么说来,假如聆听空间在100Hz处有低频峰值突起,如果想要扩散100Hz的声波,就要利用面积很大的斜面、三角型或圆弧?

答:没错!100Hz的波长是3.43公尺,至少必须要有这么大的斜面、三角型或圆弧,才有可能让100Hz的声波改变行进方向,降低低频峰值的能量。

38问:如果利用二次余数扩散器来扩散100Hz以下的中低频与低频,会不会比斜面、三角型、圆弧更好?

答:理论上用二次余数扩散器来处理会比较好,不过实际上也有限制,因为100Hz以下的频域波长很长,依照二次余数扩散器的公式来计算,势必会制造出体积很大的二次余数扩散器,这么巨大的二次余数扩散器对于一般聆听空间而言是不实际的。通常二次余数扩散器都用来扩散中频以上的频域,很少处理中低频(160Hz)以下的频域,因为处理中频以上的二次余数扩散器体积不会太大,适合一般聆听空间或录音室使用。

39问:既然中低频以下的频域不适合用二次余数扩散器来处理,那么应该怎么做呢?

答:理论上适当的方式是吸收(Absorption)。依照能量不变定律,能量不会凭空消失,而是转化成另外一种型态。要吸收声波有三种方式,一种是利用振动的方式,把声能转变为机械能;另一种是利用摩擦,把声能转换成热能。第三种是利用共鸣,也就是依照Helmholtz Resonator的原理,制造一个共鸣腔,把某一凸起的频域利用空气共鸣的方式来吸收声波能量。

40问:什么是声能转变为机械能(振动)呢?

答:聆听空间内的物品、墙面、柜子、木板、木作等与声波接触时,会引起某个特定频率的共振,当物体在共振时,就是把声能转化为机械能消耗掉,这就是利用共振来吸收特定频率。通常中低频以下的频域可以借着这种方式来吸收过多的中低频、低频峰值。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