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的老街风景如画(破旧和谜团交织在一起的一条老街)
哈尔滨的老街风景如画(破旧和谜团交织在一起的一条老街)到了20#,看到退到进深处的入口,雨厦和窗套的设计都很精致。16# 和18#是带地下室的二层楼房,16#是一家乐器商店,18#是一家公司。刚进入察哈尔路,右手的2#-10#是一座带外廊的三层联排建筑,二层的两端设计有观景窗,二楼和三楼的外廊的铁栏杆显得有些单薄,只有院落的的大门能够向我们提供些许历史的信息。据住户讲,这里的建筑在1976年地震后改动很大。12#-14#,同样是三层建筑,不过,它是内部通廊式建筑。这样,显得稳重一些。上述这两座三层楼房,应该认为是公寓式建筑。在建设初期是何人使用,无论是史料查询,还是现场询问,都没有得出答案。
察哈尔路,一条长度只有三百多米的老街,在1898年的时候成为日租界,1915年开始筑路建房,当时的名字是吉野街。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该街命为察哈尔路,直至如今。
由多伦道进入察哈尔路,跨过万全道,到鞍山道就结束了。在多伦道至万全道路段,道路右侧是老旧建筑,而左侧基本都是新建的楼房;在万全道至鞍山道一段,正好相反,道路的右侧基本都是老旧建筑,右侧全是新建的楼房。
租界时期的吉野街(察哈尔路)、察哈尔路多伦道至万全道段
由多伦道进入察哈尔路,靠右侧通到万全道是一排两层到三层的老式楼房。根据实地查看,这里有六座建筑,十六个院落;靠左侧只有9#是老旧建筑。
刚进入察哈尔路,右手的2#-10#是一座带外廊的三层联排建筑,二层的两端设计有观景窗,二楼和三楼的外廊的铁栏杆显得有些单薄,只有院落的的大门能够向我们提供些许历史的信息。据住户讲,这里的建筑在1976年地震后改动很大。
12#-14#,同样是三层建筑,不过,它是内部通廊式建筑。这样,显得稳重一些。
上述这两座三层楼房,应该认为是公寓式建筑。在建设初期是何人使用,无论是史料查询,还是现场询问,都没有得出答案。
16# 和18#是带地下室的二层楼房,16#是一家乐器商店,18#是一家公司。
到了20#,看到退到进深处的入口,雨厦和窗套的设计都很精致。
22#, 有开间很大的窗户和精致的方柱,凸显房屋主人的张扬之气。 以上这几座建筑,或内敛或外扬,都很显精致,应该是中档住宅建筑。
这回是右手9# 端详这个院子里的三层小楼和那座仓库式的建筑,显得平淡无奇,但看到这门洞的设计,还有石砌的围墙底部,感到它的过去也是不简单。租界时期的地图上标注是“更科”,但“更科”是何意,还要请教大家。据一位老住户讲,这个院子过去室66军所属大院,现在也是军产。
24#-30#,这是一座二楼带明廊的联排建筑。廊柱和围栏简洁无太多修饰。走进院落,看到旧式风格的门窗和颇显紧凑的日式房间风格。
32#,一座独立院落的二层建筑。外墙显然是后垒的,但看到大部分镶嵌在墙体里的罗马柱,还有已经倾斜的楼梯,感到这里也是有历史的建筑。
32#的旁边是兴隆里胡同,胡同一直通道山西路。
到了万全道, 回头看看刚刚走过来的察哈尔路;再往前走,前面还是察哈尔路;察哈尔路万全道至鞍山道段卫星图。
右侧25#是一座多面体的建筑。外墙应该都是新砌的,但建筑的样式不像是新的建筑设计。
27#的建筑,旧时期的元素就显得多了一些:二楼外廊上的璎珞木雕装饰,一楼外檐上的木刻造型,还有一楼大厅的旧门和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流行的地砖。
29#,在一座破旧的建筑外抹上新灰、涂上新漆,显得很奇怪。
31#和33#走进院落,看到旧的痕迹,老旧的门窗和坚强的青石台阶。
回首在看看刚刚走过来的25#至33#的那一片老房子。
在察哈尔路33#的旁边,有一条胡同叫自安里,这是一条挺整齐的胡同。胡同两侧共有六个院落,院落虽显破旧,但厚厚的大门、旧时的门窗,还有屋内有明显踏痕的楼梯,破旧中保留着原始的状态。一位从事清洗工程工作的女主人热情地让我们进到她的出租屋,使我们能够看到对面房屋的全貌。
到了鞍山道口就走出了察赫尔路。马路对面是历史风貌建筑张园,两边还有静园、段公馆等修葺一新的历史建筑。
回望刚刚走过的察哈尔路,感到这条老旧的街道还有很多未解之谜没有答案。另外,街道的破旧程度,让人有种沉闷的感觉。整个街区的老旧建筑都处于年久失修的状态,这些破旧的建筑,让人感到是群衣着褴褛的老人依靠在墙边晒太阳,像是大家都期盼好消息的到来。此情此景,令人倍感凄凉。
在天津,成区域的一般住宅百年建筑,只剩下旧日租界地区了。留下这个地区,可以使历史不至于断代。即使是重建,也应该保留那个时期的街道脉络,不应让高楼大厦阻断历史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