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教你如何变成好的研究生(上大这个硕士研究生)
院士教你如何变成好的研究生(上大这个硕士研究生)沈杰、郑云超、梁克江、陈永青宝山校区4号楼628寝室的将在国内外知名学府继续深造他们是——上海大学理学院有机化学专业
同一学院、同一专业、同一寝室
来自天南海北、术业各有专攻
但这四名硕士研究生
全员进阶博士 勇攀学术高峰
将在国内外知名学府继续深造
他们是——
上海大学理学院有机化学专业
宝山校区4号楼628寝室的
沈杰、郑云超、梁克江、陈永青
共攀攻博之峰,共赴学习之海
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共同奋斗的青春故事!
格物致知 · 业精于勤
沈杰
理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
去向:德国波鸿大学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研究生期间成绩优异,科研能力突出,在Advanced Synthesis & Catalysis上以第一作者发表一篇论文,成功申请CSC基金,曾获上海大学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等奖项。
“成功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将努力倾注在平时,将刻苦融入进日常。努力到位,水到渠成。”沈杰坚信功在平时,虽然屡次经历投稿被拒的困境,但仍不改其对科研的热爱与坚持。实验室是他学习的主阵地,在这里,他通宵达旦,一次次将实验推翻重来,一遍一遍地打磨自己的论文,通过独立摸索、相互探索的方式,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实验难关。功夫不负有心人,沈杰迎来了文章被录用的好消息。
为了把握国际有机化学专业发展的前沿趋势,向科研高地再迈一步,沈杰选择备考德国的波鸿大学,为此他一边投身科研实践、撰写论文,一边利用课余时间潜心学习德语与英语,高效的时间管理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让他实现了自己的留学梦,奔赴更宽广的天地深造!
迎难而上·厚积薄发
郑云超
理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
去向:上海交通大学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硕士期间在Organic Letters上以第一作者发表了SCI论文一篇,曾获上海大学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等奖项。
在研究生一年级,由于前期视野的局限、自身能力的不足,反复的实验操作没有得到成果的苦闷让郑云超的科研进展缓慢,心中也充满焦虑。但郑云超毫不气馁,反而愈挫愈勇,积极寻求导师的帮助,顶着巨大的压力进行了课题的更换。他始终坚持以“天道酬勤”和“不懂就问,不懂就学”的态度对待科研工作,前期的训练和积累,夯实了他的实验操作能力,为他后期的课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最终郑云超在研三时成功取得了理想的实验成果,经过半年时间的打磨,最终发表成文。“科研之路曲折向上,难免有至暗时刻,身处逆境也不要忘记自己的追求。迎难而上、全力以赴,柳暗花明又是新的一村!”郑云超如是说。
目标明确·求真务实
梁克江
理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
西湖大学有机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为一篇发明专利以及一篇SCI一区论文(修改中),在校期间曾获上海大学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等奖项。
梁克江是一个目标明确的人,认定的事就绝不会轻易放弃。在论文完成后,梁克江萌生了发表SCI一区论文的想法。水平越高的杂志,对文章的要求就越高,从投稿开始,论文被审稿人多次打回要求修改,面对反复的修改要求,梁克江从不气馁,从实验细节到数据处理再到作图排版,他都一一核对和认真修改,秉持着“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态度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谈及读博的原因,梁克江认为兴趣与热爱是他读博最大的动力,“未知领域带来的好奇感,获得新知识的满足感,解决难题的成就感……这都是支撑我继续深造的理由。”选择科研之路,是他坚守实验室的浪漫,也是他蜕变飞跃的无畏选择。
脚踏实地 · 行稳致远
陈永青
理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
去向:上海大学有机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硕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在Chinese Chemical Letters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以第二作者参与发表了JACS等两篇论文,曾获上海大学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等奖项。
硕士研究生刚入学时,面对科研实验中大量的英文文献,他发现了自身的英文短板。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他利用碎片的时间刻苦学习英文,大量翻译英文文献,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发现自身的短板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如何将短处变为长处。首先要正视困难、明确目标,其次是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提升。就像学习英文一样,反复阅读,逐字逐句翻译,总会‘茅塞顿开’。最后需要学会请教他人,多听取导师和师兄师姐们的建议、经验,这样会少走很多弯路。”陈永青直言。学校良好的学术氛围与对科研工作的大力支持、导师过硬的科研实力、课题组的融洽氛围都让陈永青深深为之眷恋,因此他选择留在母校继续科研之旅!
全员怀揣读博梦,向科研高地再进军
这个“学霸”寝室的诞生并非“巧合”,而是“事在人为”。沈杰、梁克江、陈永青、郑云超用四个词总结了寝室进步秘诀:“志同道合,友爱互助,和谐融洽,并肩同行”。在朝夕相处中,他们并肩作战,是彼此的最佳室友,更是考博和科研路上的最佳战友,628也成为了他们的学习与生活的港湾。
拼搏 互助 同行
化学的英文一词为“chemistry”,源自炼金术“alchemy”。628寝室四位学子在学习科研之路上也可以说是躬体力行,点石成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初逢上大,虽然四人具体研究方向有所区别,但他们仍坚持一起交流,互相帮忙测试数据资料、彼此监督,携手在科研上攻关克难。这种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使他们四人更加确信: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四人志同道合,心中坚定着同一个目标。628寝室四人对科研都有着极大的兴趣。不知是哪一次寝室夜谈说起了读博的梦,从此继续深造的目标就在628寝室生根、发芽。
在考博的路上,他们从不是孤军奋战。在实验进行不顺利,论文一次次被退回时,四人心情难免低落,甚至对深造的目标都会陷入自我怀疑。每当这时,少不了628寝室的集体关怀,相互分析问题、彼此加油打气是628寝室的常态!在备考博士的每一个环节,他们都比肩同行,无一人掉队。申请博士时,他们四人会特意为对方留意各个院校以及导师们的招生消息,相互提醒并给出自己的意见。为了顺利通过面试,他们四人之间相互汇报讲稿,做彼此的“监考官”,一遍又一遍地模拟面试的情景,共同发挥出1 1 1 1>4的正能量!
分享的是信息、传递的是温情,汇报的是讲稿、给予的是支持。“我们说好共进退,那么读博,就一个不能少”,最终628寝室全员考博成功上岸!四个少年心底的博士梦,从参天大树到硕果累累,向下扎根,向上开花!
友爱 陪伴 温暖
人生总有不期而遇的温暖,研究生三年他们相互融洽,寝室氛围温馨和谐。628寝室,不仅仅是他们学习、生活的港湾,更是他们心灵舒缓的宝贵空间。在科研道路上,他们是彼此的战友;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是彼此的陪伴。平时科研工作繁忙,因此以他们格外珍惜共同的休息时间。
除了平日里相互分析问题、彼此加油打气,寝室团建是四人放松解压、精神缓冲的另一大法宝。谈到寝室解压秘诀,他们笑谈“没有什么压力是一顿美食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来一顿!”运动也是他们调节压力的一种有效方式,他们会一起相约去操场打篮球、乒乓球、跑步,球场上、跑道上的挥汗如雨,是他们洋溢四射的青春。四人还会在一起学校周边随意逛逛,谈天说地,畅所欲言,享受紧张科研之外的片刻闲暇。
实验室里的废寝忘食、图书馆里的埋头苦读、寝室里的挑灯夜战、运动场上的你追我赶、食堂路上的闲庭信步……三年来,他们是舍友、是朋友、更是亲人,在学校的每分每秒都留下了他们难忘的青春记忆。
期许 展望 启航
面对即将开始的博士之旅,四位同学不约而同选择了国家需要的紧缺专业继续深造,急国家之所急,投身国家之所需。沈杰表示化学一直是国家的基础学科,发展前景较好且生命力旺盛,它在学科交互中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梁克江想要为国家碳中和贡献自己的力量,陈永青选择投身于超分子化学领域,郑云超的未来研究方向为高分子-阴离子聚合。“有机化学领域是国家急需突破的领域,我们科研人应当敢于直面科研问题,敢于向未知进军!”采访时,他们信心满满地说道。展望未来,他们将继续秉持“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校训精神,坚守初心,立志从事高校科研工作,为国家化学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青松寒不落,碧海阔逾澄。从上大扬帆远航、乘势而上,他们终将开拓出独属四个少年的碧海蓝天!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
良师益友都是研途宝贵的精神财富
让我们一同祝愿628寝室的四位“理”想青年
始于上大,奔赴山海
逐梦深造,顶峰相见!
【上海大学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