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收留弃婴23年女孩后续现状(她是一名弃婴养父母和奶奶离世后)
老人收留弃婴23年女孩后续现状(她是一名弃婴养父母和奶奶离世后)那是秋天的一个早上,贾大春他娘早早起了床,她要到自家菜地里弄些菜,赶个早集去卖,没想到,随着大门”吱扭”一声打开,一股浓重的雾气扑面而来。要说贾小妮是何许人?大家为何对她出嫁那样关注?这话还要从二十几年前说起。这时,从村子里急急忙忙地走出一群人,七嘴八舌地高声嚷嚷:“今天是贾小妮出嫁的日子,咱们一起看看去!”正在疑惑、张望的一群老人,也突然明白了事情的原委。于是德高望重的李奶奶缓缓地站起来,直了直腰,随后招呼大家:“走,咱们都去看看,凑热热闹也好帮个人场,顺便沾点喜气。”然后,李奶奶一边跷着小脚走着,一边意味深长地说:”哎,这个苦命的孩子,没想到能熬成这样,终于有了出头之日……”
文:张克习
图六:大俗摄影
乡村的八月,天高气爽。放眼望去,山坡地里高粱红似云霞,山下稻田地里一派金黄。秋阳映照下,山野仿佛披上了彩装。整个村庄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
突然,村外传来了百鸟朝凤的唢呐声,欢快的唢呐声再一次激起人们内心喜悦的涟漪。随后,只见一披彩挂红的迎亲车队向村子西头开去。
这时,从村子里急急忙忙地走出一群人,七嘴八舌地高声嚷嚷:“今天是贾小妮出嫁的日子,咱们一起看看去!”
正在疑惑、张望的一群老人,也突然明白了事情的原委。于是德高望重的李奶奶缓缓地站起来,直了直腰,随后招呼大家:“走,咱们都去看看,凑热热闹也好帮个人场,顺便沾点喜气。”
然后,李奶奶一边跷着小脚走着,一边意味深长地说:”哎,这个苦命的孩子,没想到能熬成这样,终于有了出头之日……”
要说贾小妮是何许人?大家为何对她出嫁那样关注?这话还要从二十几年前说起。
那是秋天的一个早上,贾大春他娘早早起了床,她要到自家菜地里弄些菜,赶个早集去卖,没想到,随着大门”吱扭”一声打开,一股浓重的雾气扑面而来。
她马上意识到,今天这个集肯定是赶不了了。就在她将要把大门关上的一刹那,突然听到大门外有窸窸窣窣的声音,再一审视,门左旁有一包裹样的东西,并且感觉那声音就是从包裹里发出来的。
这时她心里怦怦直跳,自己不敢轻举妄动。于是,她转身回去把儿子叫起来,有儿子在旁边壮胆,贾老太太才伸出双手把包裹捧回家。
在灯光下,娘俩终于看清楚了,包裹里是个女婴,里面还有一张纸条,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孩子的出生日期以及一些感谢收养的话。
看着胖乎乎的女婴,贾老太太觉得自己好像突然得到了上天的眷顾,她一时感觉身轻如燕、身驾祥云,仿佛一下子年轻了许多。
她情不自禁地对儿子说:“这是哪个行好的,把孩子给咱送上门来了,这是我做梦都不敢想的事。不如把这个孩子养大给你当闺女,等你老了也能有个依靠。”
这时候,贾老太看儿子有些犹豫,立马拍胸脯说:“这孩子我帮你养,你只管挣钱养家糊口就行了。”
贾老太之所以不顾自己已是七十多岁的年迈之身,说出那样的大话,因为她太想成全这个身体严重残疾的儿子了,她一直想让他有个完整的家,过上正常人一样的生活。
说起贾老太和贾大春的人生,人们无不报以同情和怜悯。贾老太早年丧夫,在极其艰难困窘的情形下,独自拉扯着两个儿子过日子。
不想屋漏又逢连夜雨,大春十岁那年屁股上长了一个无名恶疮,经过多方治疗,花光了家底总算保住了性命,但左腿落下严重残疾,走起路来左晃右摇,一担水挑到家抛洒得所剩无几。
正所谓女子本弱,为母则强。贾老太硬是凭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对美好生活不懈追求的执念,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致,终于度过了困苦的年月,把两个儿子拉扯成人,并为大儿子娶上媳妇。
大儿子另立门户,她就和这个残疾儿子相依为命。等到贾大春快到奔五的年龄了,和他同龄的早就成家立业,过上了子孝妻贤的日子,而大春仍然孑然一身。
好在大春学了理发的手艺,靠着给给本村人理发挣工分、溜乡赶集给外村人理发,赚上一毛八角的维持娘俩的生计。
尽管日子过得清苦,贾老太希望大春有个温暖的家,百年以后她也能安心合眼地念想一直没有断。
凭着这样的执念,她到处张罗给大春找老伴,虽然费了不少口舌也没能奏效。
就在万般无奈之际,有人不知道从哪里领过来一个四五十岁的流浪女,并且还是个侏儒、哑巴,就这样贾老太还是欣然将流浪女领回家,让其和大春在同一个屋檐下过日子。
之后,又逢人必说想要给儿子抱养小孩的话题。那时计划生育处罚特别严厉,所以不知是哪家偷生户得到了信息,才趁着大雾天,有的放矢地把女婴放在她家门口。
不管是上天眷顾的也好,别人家有针对性的也罢,对于女婴和大春来说也算是幸运的。
承袭乡村人的习惯,期望这个女孩好养活,贾家就随意给她起了个名字——小妮。自此贾大春也算有了个祖孙三代同堂的家了。
虽然家里有两个残疾人,再加上一老一小,经济条件和正常人家没法比。但在奶奶的悉心呵护下,贾小妮也没有饿着冻着。奶奶还时常上门讨要别人家孩子退下来的衣服、鞋袜,给贾小妮穿戴。
和小妮同龄的孩子都去上学前班了,奶奶也及时把小妮送进了学前班。为了省钱,奶奶依然去讨要别人家孩子用过的课本供小妮学习用,别人家孩子束之高阁的玩具也找来给小妮玩……
总之,善良、对未来怀有美好期盼的奶奶,总是尽其所能,力争让小妮和别的孩子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起跑。
平淡的日子在波澜不惊中度过,转眼小妮到了入学的年龄了。于是,家人就不失时机地送她入了学。上学期间,别人家的孩子都有父母骑车接送、开家长会,但是贾小妮却没有那样美好的时光,她只能由步履蹒跚的奶奶步行接送。
但是小妮不在乎这些,因为她能理解家里的窘境。奶奶为了减少奔波,早上把贾小妮送进学校后,她就坐在学校门口一直等到放学,然后祖孙俩再一同回家。
谁也没有想到,生长在这样家庭里的孩子,学习兴趣竟那么高、悟性那么好。贾小妮的优秀表现引起了老师的关注。每次示范教学时老师总是点名让她回答问题。
当女老师用明亮、抑扬顿挫的普通话点贾小妮的名字时,人们会不经意地从她那优美的声调中,感觉这个女学生的名字起得漂亮,进而揣测能给女孩子起这样的名字的家长一定是个有文化品位、有情调的人。
可是在一次家访时,老师发现了贾小妮的家庭状况,心中那种美好的想象瞬间云消雾散。从此老师就更加关注贾小妮这个学生并给以帮助。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贾小妮十岁那年,身有残疾的养父、母亲相继在一年之内突发疾病离世。这对贾小妮来说,好比是初春遭遇极端天气时,突降的一场冰雪,欲让刚刚萌发出的嫩芽和花蕊胎死腹中。
幼年丧失双亲这是人生多大的悲哀啊!人们为这一老一小的命运哀婉叹息,为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庭担心。
但是,饱受生活磨难的贾老太,却表现得异乎寻常的坚强,她仍然抱着心向美好的执念,不忌惮自己已是风烛残年,仍义无反顾地独自抚养孙女,陪伴孩子成长。
那时的社会救助体系很不健全,贾老太除了自己努力外,还多方寻求帮助,让这个残缺的家庭维持运转,以给小妮一个温暖的家,让她有学上。
穷人的孩子成熟早,小妮深知没有和她相依为命的奶奶的付出,就没有她的一切。因此她学习上特别勤奋,她最快乐的事情,就是把自己优异的学习成绩分享给奶奶。
另外奶奶年岁大了,有时连饭也做不了了。当同龄孩子还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时,她已经在奶奶的指点下学会烙馍了。
她推着童车带上少量的粮食,去村头磨坊轧面,她到柴禾火垛上去扯柴火用来烙煎,当她背起一小捆柴火往家赶的时候,人们只能看到柴火而看不到人。
这一切左邻右舍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但是贾小妮却总是乐呵呵地满不在乎,她还时常向大人们炫耀——”我会烙煎饼了,我烙的煎饼又薄又香,我和奶奶吃饭不愁了……”
正当贾小妮马上就要升入初中时,她奶奶的身体犹如一座历经百年风雨侵蚀的老屋,终于耐不住岁月的煎熬——坍塌了。
这对处于“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花样年华的贾小妮来说,不啻是一场严冰酷霜对含苞欲放花朵的摧残。她将成为孤儿,面临不仅是辍学的问题,而是她人生的小船将漂向何方的问题。
就在人们扼腕、迷茫,贾小妮感觉眼前漆黑一片的时刻,一束明丽的阳光投向了贾小妮。这束阳光照在她身上,温暖着她冰冷的心房,照在她脚下,让她重生了憧憬诗和远方的希望。
原来是,和她家一向不大来往的堂嫂,此刻向贾小妮伸出了温暖的手。
办完奶奶的丧事,她未经和家人商量,果断将孤苦无助的贾小妮拥入怀中,并一再嘱咐这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妹妹——你的任务就是继续上学,无论你上什么学校,只要你的能力能达到、你喜欢,嫂子就一直供你。
当晚堂嫂就把贾小妮接到自己家里,让小妮住在早已布置好的房间里。从此,无论刮风下雨,接送小妮上下学、开家长会,都由堂嫂包揽下来了。
在生活中,堂嫂时时把小妮挂在心上,不管是学习用具还是吃穿上,别家孩子有的,堂嫂都想到了。
她不再像奶奶那样东家西家的找旧衣服给小妮穿、找用过的书、本子给小妮用。只要小妮需要、喜欢,她从不吝啬花钱。
期间也有别人和乡村组织要给她钱物上的赞助,堂嫂一概拒绝。她申明,自家的事自家有能力解决,不需要麻烦别人。
贾小妮没有辜负堂嫂的对她的辛勤付出,她从初中一路升到高中,学习成绩一直都是优秀,最终以较好的高考成绩升入省城一知名大学。
大学期间,贾小妮欲找机会勤工俭学,以减轻堂嫂的负担。但是堂嫂坚决不同意,并一再嘱咐她必须把宝贵的时间全部用在学业上,学费和生活费不要她考虑。贾小妮没有辜负堂嫂的厚望,终于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并很快在省城找到了一份体面的工作。
二年后,小妮和大学同学确立了结婚对象。按照堂嫂的习惯思维,她不同意小妮欲把婚事简办的想法。堂嫂不但给小妮置办了像样的嫁妆、邀请众多亲友前来参加婚礼,还请来了婚庆公司主持婚礼,使得整个婚礼不仅热闹而且还洋溢着时尚气息。
人们望着婚车载着新娘贾小妮驶离村庄,内心久久难以平静——人们受到触动和感怀的不仅是一个弃婴、一个孤儿的成长励志故事;也有奶奶对美好未来不懈追求的执念;还有堂嫂的无私作为和她那颗金子般的心。
特别是堂嫂对贾小妮的关爱和成全,颠覆了人们对当下乡村青年妇女心气浮躁、追求物质享受、不善担当的认知。她用实际行动践行了“长嫂如母”这一古老谚语。
从堂嫂身上闪烁的母爱的光辉,既温暖着贾小妮,也照亮了这个山村每个人的心怀,她让每个人的心灵得到宽慰,让每个人由衷的赞许她所展现的人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