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师大宿舍住得怎么样(住在太原师范筒子楼里的日子)
山西师大宿舍住得怎么样(住在太原师范筒子楼里的日子)谈天说地邻里三个五个坐着小板凳那是孩童的天堂或大或小的院落承载了孩子们的欢笑声
住在太原师范筒子楼里的日子
无论是筒子楼
还是平房大院
都是时代的记忆
那是孩童的天堂
或大或小的院落
承载了孩子们的欢笑声
邻里三个五个坐着小板凳
谈天说地
如今
房子变大了变好了
他们却仍然怀念
那亲密无间的美好时光
我1981年结婚后住在婆婆家隔出来的10平米左右的一间平房屋子里。1983年小叔子从部队转业,家里就住不开啦。我和学校申请后,学校照顾我分到了一间学生宿舍。
1981年,太原师范七班合影
照片背景就是曾经居住过的筒子楼
贾翠兰 提供
房间大致15平米左右,房间有暖气,房间和楼道里没有水和卫生间。当时学校总共有三座学生宿舍楼,分别为北楼、中楼和南楼。在中楼和北楼之间的西面有一个公用的自来水管道,两座楼的中间有倒脏水的下水管道,在我们住的南楼的东南角有一座公共厕所。不管春夏秋冬,我们打水、上厕所都是需要到外面的。我们一家在南楼一层的这间房子里住了有七八年,1990年才搬到校园北面的简易宿舍楼里。在这些年当中,留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记忆。
1985年,1岁多的儿子站在窗台上,冲着外面的学生喊"阿姨"
贾翠兰 提供
师范学校有三座四层的学生宿舍楼,其中中楼的整座四层楼和南楼的一层都住着成家的和单身的教职工。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学校相继建成了两座教工宿舍楼,年纪大一些的教职工就陆续搬走了,年轻教师们还继续住在筒子楼里。一开始,蜂窝煤炉子都生在楼道里,家家门口都有一个脏水桶,桶的上面的墙上挂着墩布,这是每家每户门口的标配。
我家里边放一张两个单人床拼起来的大床、一张儿童床、一张写字台、一个大衣柜、一个电视柜,家里满满当当,衣服是一股脑地往里面塞,寻找东西的时候,一开柜门衣物也就一股脑地往外跑,乱得很呢。
拍摄于1985年6月。生活在筒子楼里儿子的快乐一点都不少
贾翠兰 提供
遇上我早上有课的时候,喂点儿饭把孩子送到学校的托儿所,也顾不上收拾家里,不大的家里地下床上堆满了东西,恰好有一位同事来家里看到了,对我好一顿笑话啊!
由于炉子都在楼道里,所以是一家做饭满楼道飘香。小孩子们从每家半截的门帘下边钻进来钻出去,东家进西家出,吃了这家的饺子,又吃那家的炒土豆丝......呵呵,孩子们每天都很开心和快乐。我上课去了,一般不锁门,邻居们听到孩子睡醒了,就推门进去帮着照看一会儿。
1987年,与儿子在房间里合影
贾翠兰 提供
有一年我家腌了一小罐鸡蛋,到刚能吃还不太咸的时候,就煮了一锅给邻居和单身教工们分享啦,直到现在大家还记得那一顿美味的煮鸡蛋呐。
我也经常向邻居们讨教做饭的技巧,分享大家的美味佳肴。记忆最深的是老乔包的饺子和刘阿姨的西红柿肉酱面条,那叫一个香啊,好像以后再也没有吃到那么香的饺子和面条啦……
那时候年轻,爱人工作忙,我也是代课多又当班主任,孩子小,又没有老人帮忙照看孩子,楼道里的邻居们可是没有少帮忙啊。我家隔壁田老师帮忙照看孩子,还请她妹妹帮着给孩子织了一套很漂亮的毛衣毛裤;老乔帮着照看我家熬的稀饭锅,周老师帮着炒肉,刘阿姨帮着熬西红柿酱......我从内心非常感谢她们!
1985年,儿子穿着邻居田老师的妹妹织的毛衣毛裤,在照相馆留影
贾翠兰 提供
那时候,因为屋子小、治安状况也好,家里的葱蒜和菜都在楼道里堆着,炖好的鸡连高压锅也在楼道里放着,人们过来过去的,也从来没有丢失过。一家的炉子熄灭了,众人帮忙,夹一块烧得正旺的蜂窝煤过来,一会儿炉火就着起来啦……
1990年我们搬到简易宿舍楼以后,独门独户、安安静静的,听不到邻居们做饭的嘈杂声、大人吆喝孩子们的声音和孩子们玩耍的笑闹声,我家孩子很不适应,有一段时间一直吵吵着要搬回去呢。
当年的筒子楼现在粉刷一新,现在是太原学院的学生宿舍
贾翠兰 提供
这么多年过去了,但在筒子楼里的生活依然历历在目,和老邻居的友谊一如那燃烧正旺的炉火,回忆起来亲切而温暖。(贾翠兰 )来源:山西时尚回响城市文化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