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年坚守108道工序坚持(64年坚守108道工序坚持)
64年坚守108道工序坚持(64年坚守108道工序坚持)最近正是农忙时节,冯宗福早起下田打理完秧苗,回家后,又拿出前几天煮好的麻,准备除脂。4月27日,董家院村,冯宗福家的两层新楼房,洋溢着新农村变化的喜悦。房前是通向城里的公路,房后是生机勃勃的庭院作物,还有一棵果子压满枝头的核桃树。和别人家的布局不一样,冯宗福的1楼堂屋,除了一张餐桌,就只有制笔台。坐在制笔台前,冯宗福讲述了金台毛笔是怎样从一个贫家读书人的省钱法子变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故事。金台制笔传承人冯宗福正在制作农民伯伯的另一个身份:64年制笔师
封面新闻记者 谢杰 实习生 魏明会
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不论书写还是绘画,首当其冲的,都离不开毛笔。一支毛笔是怎样制成?毛笔制作技艺背后有怎样的匠心故事?
4月27日,封面新闻记者在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金台镇董家院村,采访到南充市非遗项目金台制笔传承人冯宗福。75岁的他,刚从田里插秧回家。忙时做农活,闲时做毛笔,这是他从11岁开始,坚持了半个世纪的事情。
坐在制笔台前,冯宗福讲述了金台毛笔是怎样从一个贫家读书人的省钱法子变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故事。
金台制笔传承人冯宗福正在制作
农民伯伯的另一个身份:64年制笔师
4月27日,董家院村,冯宗福家的两层新楼房,洋溢着新农村变化的喜悦。房前是通向城里的公路,房后是生机勃勃的庭院作物,还有一棵果子压满枝头的核桃树。和别人家的布局不一样,冯宗福的1楼堂屋,除了一张餐桌,就只有制笔台。
最近正是农忙时节,冯宗福早起下田打理完秧苗,回家后,又拿出前几天煮好的麻,准备除脂。
看起来,冯宗福就是一名传统农民伯伯的形象。但插完秧的粗糙双手,做起毛笔精细活来,也毫不含糊。
“我11岁时,为了学一门看家手艺,就跟着姨父学做毛笔。”冯宗福介绍,在那个时代,大家写字多使用毛笔,毛笔销路好。而金台毛笔质量上乘, 吸引了不少外地生意人。“我是家里第三代做毛笔的人”,这一做,就是64年。
金台制笔传承人冯宗福正在制作
108道工序 都在田间地头取材制作
“我从小学的制笔手法,有108道工序。”冯宗福介绍,看似简单的一支毛笔,从笔杆选材到笔头的制作,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的工艺标准。
制作一支上等毛笔,需经过大小108道工序,铰笔筒、煮麻、除脂、拣齐、切毛等等,每道工序里还包含很多小工序, 非常复杂。“比如齐毛,要一根一根齐,直到把里面的碎毛等都清理出来,再切好梳好。”
冯宗福介绍,一支毛笔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笔头。金台毛笔的笔头主要以羊毛、山兔毛、黄鼠狼尾毛等为原料,其中,以黄鼠狼尾毛和山兔脊背毛制成的毛笔为上品,也就是人们熟知的“狼毫”和“兔毫”。“做毛笔,108道工序里需要的材料,我们都是就地取材,尤其是田里、地里。”
为什么金台出现毛笔制作风气和文化?冯宗福除脂齐毛的时候,一旁的南充市顺庆区文化馆副馆长、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主任杨术,向封面新闻记者介绍了金台毛笔的源远历史。
“金台毛笔出名还有一个原因,和‘制笔始祖’蒙恬相关。”杨术介绍,金台镇素有“毛笔之乡”的美誉,相传金台制笔技艺最早是蒙氏祖上带过来。
相传,秦始皇去世后,蒙恬遭赵高迫害后,部分身怀制笔技艺的族人为躲灾避祸,逃难至今天的重庆、四川等地,其中一支族人来到南充金台,并把制笔工艺传授给当地人,金台毛笔由此而来。时至今日,金台制笔工艺是否为蒙恬后人所授已无从考证,但在金台镇的土地垭村、蒙承宫村,90%以上的村民都为蒙姓。
鼎盛时期 曾是“网红”产品,熬夜制笔销往外地
“那个时候,每逢赶场天,村民们就把制好的毛笔拿到场镇上卖。 四川各地都有商人前来买毛笔, 甚至还有外省的人慕名而来。” 冯宗福感慨,在金台镇老一辈的村民记忆里,金台毛笔曾是那个年代的“网红”。
红到什么程度?来自遂宁、 南充等地的采购员,还通宵坐在制笔人的家门口等货,完工一批就收购一批。
生意最兴旺的时候,金台有100多人制笔。大家以家庭为单位,白天操持农活,晚上老老少少就围坐在油灯下制作毛笔。
冯宗福家也是全家上阵,每个人都制笔,“多的时候,每年要做2万多支。”
随着毛笔这一书法工具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上世纪80年代末, 冯宗福不再靠制笔为生, 但依然保存着成套的制笔工具和制笔技法。
“当年还传授了十余个徒弟制笔技艺, 如今已经没有人愿来学。”冯宗福感慨,如今人们的书写习惯已经发生改变,制笔工序复杂、耗时长、经济效益也低,行业渐渐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为保存金台制笔这项珍贵的民间技艺,近几年,顺庆区文化馆和金台镇致力于发展金台毛笔制作技艺的挖掘、保护。
现在,金台制笔已经逐级成功申报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性名录,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金台制笔传承人冯宗福正在制作
破圈交流,“00后”大学生的惊叹
4月27日上午,冯宗福迎来了一群特别的客人。他们来自西华师范大学书法学院、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南充市顺庆区文化馆、南充红邦文化小镇、蓝城桃李春风乡村振兴项目等单位、企业。大家实地踏访金台制笔非遗文化。
对冯宗福和他家几代人坚持的金台毛笔制作工艺来讲,这样的一次踏访交流,无异于跨界“破圈”。给正面临严峻形势的金台制笔非遗项目,带来新的思考和更多可能。
西华师范大学书法学院院长刘清扬教授,一边看冯宗福制笔,一边给身旁的研究生、本科生讲解制作文化和毛笔文化。大学生们边看边听,纷纷表示惊叹:“没想到学校不远处的村里,还有这样的制笔文化。”
惊叹之余,大家纷纷咨询能不能来学,能不能请冯宗福去学校里开讲座,做分享。
看着这些年轻的大学生娃娃,冯宗福充满期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