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山东出土墓志全集(德州高氏墓地及墓志)

山东出土墓志全集(德州高氏墓地及墓志)志云:“尚书仆射、任城王地慼人华,宠冠朝右;尚书左丞公孙良才望冲远,天心眷遇,皆负气自高。曲树私惠,君并禁劾。”《魏书》、《北史》高道悦传中均有相同记载:“又奏兼左仆射、吏部尚书、任城王澄,位总朝右,任属戎机,兵使会否,曾不检奏;尚书左丞公孙良职维枢辖,蒙冒莫举;请以见事免良等所居官。”任城王元澄,孝文时为中书令、尚书令,权倾朝野,是孝文帝最信任的社稷之臣。公孙良,公孙表之孙,其母为崔浩弟女也,为高祖所知遇。高道悦敢于举劾这样二位人物,能不“声格遐迩”!孝文帝对高道悦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举劾,是否立即采取了措施,史未详载,但在太和十八年(494)九月的百官考绩中,曾严厉指出了元澄的骄傲和公孙良的罪过。“壬午,魏主临朝堂,黜陟百官……又谓左丞公孙良、右丞乞伏义受曰:‘卿罪亦应大辟;可以白衣守本官,冠服禄卹(魏官,本禄之外,别有恤亲之禄)尽从削夺。若三年有成,还复本任;无成,永归南亩。’又谓尚

(文 赖非)

渤海蓨县高氏,族员众多,谱系复杂。出土碑刻墓志可见高道悦、高飏两支。高氏之高道悦一支,墓地在二屯镇胡官营,此去三店村西南15里。高道悦墓在运河东岸胡官营四小队村北,这里原有一高大封土,群众呼曰“后山”。 1969年11月,生产队修路用土于此取之,致使墓室暴露,遂被村民掘开。德州市图书馆安治栋馆长闻讯前往调查,据其笔记:墓为前后两室,圆形,砖砌,穹窿顶,前室直径4米,后室直径5米,高约2米,两室均彩绘花卉。墓道南向,石门(高1.6、宽0.7、厚0.12米)封之。后室中间靠后砖垒棺床,上堆骨架两具,未见棺椁。出土遗物有铜灯、青瓷壶、青瓷碗、陶瓶、陶罐,以陶俑数量最多。可惜的是,这批文物未能保存下来。墓志置于后室内甬道口左,出土后即被市图书馆收藏,今存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1999年10月,笔者调查墓坑原址时,当地群众告诉说,此墓是从“王莽河”迁来的。《高道悦墓志》云:“因此凶际,迁葬于王莽河东岸之平堽”。可知胡官营村西之河,北魏时曾名曰“王莽河”,高墓正位于河的东岸。据高道悦夫妇墓志和骨架堆放状况,确知此墓为二次迁葬,群众关于“迁来的”传说,确有历史的影子。

高氏之高飏一支,北魏高祖时由高丽入国,飏有女入宫为孝文帝文昭皇后。自此始,高飏、高肇三代为北魏权倾朝野的皇亲国戚。高氏飏支墓地在今德州北三店村西北,有飏之孙《高贞碑》《高庆碑》《高植墓志》《高湛墓志》出土。( 见民国时期编《德县志》。)三店曾名三屯,村西之河现在称運河,又称卫河。河窄水急,转弯处时而决口,贞、庆碑及湛志即出土在这里。

高道悦墓志铭

山东出土墓志全集(德州高氏墓地及墓志)(1)

《高道悦墓志》,北魏神龟二年(519)刊,1969年出土于德州市胡官营四小队村北,今藏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与夫人李氏墓志合为一盒。志石长83厘米,宽82厘米,厚10厘米。志文魏书,28行,行30字。背面刻12行,行17字不等。

志云:高道悦辽东新昌安乡北里人,世袭冠冕,著姓海右。按高氏,以名为姓,肇始于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曰:“高氏出自姜姓,齐太公六世孙文公赤,生公子高,孙傒,为齐上卿,与管仲合诸侯有功,桓公命傒以王父字为氏,食采于卢,谥曰敬仲,世为上卿。敬仲生庄子虎,虎生倾子,倾子生宣子固,固生厚,厚生子丽,子丽生止,奔燕。十世孙量,为宋司城,后入楚。十世孙洪,后汉勃海太守,因居渤海蓨县……。”《通志·氏族》则认为高氏族员较复杂,曰:“姜姓齐太公六代孙文公之子公子高之孙傒,以王父名为氏;裔孙洪,后汉渤海太守,因居之。又有惠公之子公子祁字子高之后,亦为高氏;郑有高克、高渠,弥不得氏;又高丽羽真氏改为高氏;又是娄氏改为高氏;又高获自高丽归魏,周赐姓独孤氏。”据墓志所言,道悦“曾祖,尚书仆射……翼范后燕”,知其大约是“奔燕”的高止之后裔。他们与北朝蓨县高肇、高允、高聪等,俱为同祖疏宗关系。正史与墓志的记载,道悦一支自曾祖策之后的世袭比较清晰:高策,后燕吏部尚书,新昌侯。生子育,燕大司马从事中郎、魏建忠将军、齐郡建德二郡太守,肥如子。育生子玄起,武邑太守,居渤海蓨县。玄起生长子嵩,魏郡太守。嵩生良贤,长水校尉。良贤弟侯。嵩弟双,清河太守、凉幽二州刺史。双生景翻,幽州司马。双弟观,外兵郎中。观弟道悦,生三子:长子辉,给事中、伏波将军、司空□中兵参军。辉生元雬、元遵。辉弟琳,襄城将军、员外散骑侍郎。琳生元真、仲言、叔贞、贞华。琳妹字季令。

高道悦历官,《魏书》、《北史》及墓志所载基本相同。唯正史中所载任谏议大夫转太子中庶子之前,曾任御史中尉,墓志未及。道悦十五岁除中书学生,拜侍御史,监察文武官吏。迁主文中散,专门掌管文事。后转治书侍御史(六品上),负责监察较高级的官员。进谏议大夫(从四品),掌谏争议论。除太子中庶子(四品上),掌侍从、奏事、谏议。高道悦为官20年,起于孝文帝太和元年(477),止于太和二十年(496),一生仕官全部在太和期间。其短暂的一生,完全是因为所任“监察”与“谏议”两职特殊的官,以及他“资性忠笃”、“禀操贞亮”的本性造成。高道悦卒赠散骑常侍、营州刺史,谥曰“贞侯”,足可见孝文帝对他一片真情。

墓志首先叙述了高道悦任治书侍御史期间,正色当官,不畏强豪,尽心尽职,弹劾不法的几件事。志云:“转治书侍御史,当官而行,豪右敛衽。荆扬未宾,犳尾翾路,星遣飞驲,征兵秦雍,限期季秋阅集洛阳。而兵使褰违,稽犯军律,宪省机要,理膺绳究”。这稽犯军律者,便是治书御史薛聪和侍御主文中散元志。《魏书》高道悦本传中也载此事:“车驾南征,征兵秦雍,大期秋季阅集洛阳。道悦以使者治书御史薛聪、侍御主文中散元志等,稽违期会,奏举其罪。”薛聪,薛辩之曾孙,元志,河间公元齐之孙,俱深为孝文帝所知。稽犯军律事,据墓志称,被高道悦禁劾后,“会赦洗咎”,而在薛聪、元志传中则无一语道及此事。实际上,此事如何处理的,则不可考知。

志云:“尚书仆射、任城王地慼人华,宠冠朝右;尚书左丞公孙良才望冲远,天心眷遇,皆负气自高。曲树私惠,君并禁劾。”《魏书》、《北史》高道悦传中均有相同记载:“又奏兼左仆射、吏部尚书、任城王澄,位总朝右,任属戎机,兵使会否,曾不检奏;尚书左丞公孙良职维枢辖,蒙冒莫举;请以见事免良等所居官。”任城王元澄,孝文时为中书令、尚书令,权倾朝野,是孝文帝最信任的社稷之臣。公孙良,公孙表之孙,其母为崔浩弟女也,为高祖所知遇。高道悦敢于举劾这样二位人物,能不“声格遐迩”!孝文帝对高道悦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举劾,是否立即采取了措施,史未详载,但在太和十八年(494)九月的百官考绩中,曾严厉指出了元澄的骄傲和公孙良的罪过。“壬午,魏主临朝堂,黜陟百官……又谓左丞公孙良、右丞乞伏义受曰:‘卿罪亦应大辟;可以白衣守本官,冠服禄卹(魏官,本禄之外,别有恤亲之禄)尽从削夺。若三年有成,还复本任;无成,永归南亩。’又谓尚书任城王澄曰:‘叔神志骄傲,可解少保。’”(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39,中华书局,1956年。)高道悦的举劾,无疑会引起被举劾者的忿恨,元澄就曾立即报复他。《魏书》道悦本传曰:“时道悦兄观为外兵郎中,而澄奏道悦有党兄之负。”幸而高祖是开明皇帝,寝而不论,并诏曰:“道悦资性忠笃,禀操贞亮,居法树平肃之规,处谏著必犯之节 王公惮其风鲠 朕实嘉其一至 謇谔之诚,何愧黯鲍也。”墓志更颂其忠贞之怀,曰:“虽二鲍之匡汉朝,两傅之谐晋室,无以过也”。“二鲍”,一为东汉都官从事扶风鲍恢,一为谏议大夫、司隶校尉鲍永。鲍永见载于《后汉书》,曰:“建武十一年,征为司隶校尉。帝叔父赵王良尊戚贵重,永以事劾良大不敬,由是朝廷肃然,莫不戒慎。乃辟扶风鲍恢为都官从事,恢亦抗直不避强御。帝常曰:‘贵戚且宜敛手,以避二鲍。’其见惮如此。”“两傅”当指晋傅玄、傅咸父子。玄性刚劲亮直,不能容人之短,所居称职,数上书陈便宜,多所匡正;其子也刚简有大节,风格峻整,疾恶如仇,推贤乐善有父风。《晋书》有传。除此外,高道悦还参与了孝文帝诸如“徙县洛中,更新朝典,铨品九流,革易官第,妙简才英”等一系列改革活动,深得孝文帝器爱。

墓志云:高道悦以太和廿年(496)秋八月十二日,春秋三十五,暴丧于金墉宫。并对暴丧的原因作极简要的叙述:“但河阳失图,潜怀不轨,追■楚商,连规宋劭。拔剑吐心,邀同枭镜,君厉声作色,抗其凶计。既殊潘崇饗芊之谋,遂同阳原头风之祸。”《魏书·高道悦传》也略作记录:“太和二十年秋,车驾幸中岳,诏太子恂入居金墉,而恂潜谋还代,忿道悦前后规谏,遂于禁中杀之。”《通鉴》卷140总诸家资料,记道悦被杀情节较详,曰:“魏太子恂不好学;体素肥大,苦河南地热,常思北归。魏主赐之衣冠,恂常私著胡服。中庶子辽东高道悦数切谏,恂恶之。八月,戊戌,帝如嵩高,恂与左右密谋,召牧马轻骑奔平城,手刃道悦于禁中。中领军元俨勒门防遏,入夜乃定。诘旦,尚书陆琇驰以启帝,帝大骇,祕其事,仍至汴口而还。甲寅,入宫,引见恂,数其罪,亲与咸阳王禧更代杖之百余下,扶曳出外,囚于城西,月余乃能起。”太子元恂,太和七年(483)闰四月癸丑,林皇后所生。生而母死,文明太后抚视之。太和十七年(493),恂10岁,立为太子。恂杀道悦之后两个月,即冬十月,“魏主引见群臣于清徽堂,议废太子恂。太子太傅穆亮、少保李冲免冠顿首谢。帝曰‘卿所谢者私也,我所议者国也。“大义灭亲”,古人所贵。今恂欲违父逃叛,跨据恒、朔,天下之恶孰大焉!若不去之,乃社稷之忧也。’闰月,丙寅,废恂为庶人,置于河阳无鼻城,以兵守之,服食所供,粗免饥寒而已”。“魏太子恂既废,颇自悔过。御史中尉李彪密表恂复与左右谋逆,魏主使中书侍郎邢峦与咸阳王禧奉诏齎椒酒诣河阳,赐恂死,敛以粗棺、常服,瘗于河阳。”

孝文帝迁都洛阳,历来被史学家们看作北魏政权上层先进与落后、改革与保守两种势力激烈斗争的焦点。高道悦勇敢地站在新、旧势力激烈斗争的风头浪尖上,积极参与了孝文帝一系列改革活动,深得孝文帝器爱。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用皇权高压手段,以军事行动之名南下洛阳,迁都成功。然而不久,以太子元恂为首的拓跋氏集团内众多遗老遗少们,便对支持迁都的汉族重臣进行了疯狂地打击报复,高道悦就是受害者之一。在迁都问题上,高道悦与太子恂正面交锋,从而激怒了太子及其左右,是高道悦被杀的直接原因。而正色立朝,匡直贞发,举劾无论轻重,遂为群小所忌,是其被杀的根本原因。高道悦死后22年,夫人李氏没。其子高辉迁父遗骸与母李氏合葬于渤海蓨县崇仁乡孝义里,即今山东德州城北二屯镇胡官营村北。

高道悦夫人墓志铭

山东出土墓志全集(德州高氏墓地及墓志)(2)

《高道悦夫人墓志》,即《高辉之太夫人墓志》,北魏神龟二年(519)刊,1969年,与《高道悦墓志》一同出土于德州市胡官营夫妇合葬墓中,今藏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志石长92厘米,宽91厘米。志文魏书,33行,行33字不等。

志称《高辉之太夫人墓志》,而不称《高道悦夫人墓志》,或因为此时高道悦已殁二十多年,且是由它处迁遗骸而来;或因为高道悦“死于非命”,而此时,辉、琳二兄弟事业正如日中天,有意避讳。志曰:“亡考,常侍使君 以太和中薨。虽先有铭记,而陈事不尽。今以荼蓼重被,沉扃再阐,旧山停水,改卜漳东。因此动际,追立志序,即镌之于上盖,取父天母地之议,故不别造铭石耳。”北魏人作墓志,人各一盒,有志有盖,即便夫妻,也无例外。高道悦夫妇实为殊例,将本应是高夫人的盖,镌刻了高道悦的生平事迹,以作铭记。二志铭合而为一,“取父天母地之议”,实乃奇思妙构。上盖背有12行文字,亦为它志不见。夫人生于献文帝天安二年(467),小高道悦6岁。没于孝明帝神龟元年(518),终年51岁,次年与高道悦合葬于蓨县崇仁乡孝义里。蓨县,《汉书·地理志》作“脩县”,隶信都国,莽曰脩治。师古注曰:“脩音條”。北魏时脩县属勃海郡,故址在今德州市北。

志曰:夫人“祖,方叔,征东大将军、仪同三司、顿丘献王。父,携之,使持节都督冀、青、定、相、济五州诸军事,征南将军,启府仪同三司,冀、青二州刺史,彭城静王”。

李方叔,梁国蒙县人(今安徽六安东北),南朝宋文帝时为济阴太守,其女为北魏文成元皇后。《魏书·皇后列传第一》:“文成元皇后李氏,梁国蒙县人,顿丘王峻之妹也。后之生也,有异于常,父方叔恒言此女当大贵。及长,姿质美丽。……及生显祖,拜贵人。……遂薨。后谥曰元皇后,葬金陵,配饗太庙。”

李方叔子李嶷,初与父同在南朝,太安(455—459)中,与兄弟相继归魏。《魏书·显祖纪》:和平六年(465)六月,“封繁阳侯李嶷为丹阳王”。献文帝即位,改封彭城王。即夫人父也。

李嶷子李平,即高太夫人之兄,《魏书》有传。曰:李平,字昙定,顿丘人也,彭城王嶷之长子。少有大度。及长,涉猎群书,好《礼》、《易》,颇有文才。太和初,拜通直散骑侍郎。高祖礼之甚重。袭爵彭城公。累迁至太子庶子,延昌中,为定、冀二州刺史,迁中书令。孝明帝初,转吏部尚书,后封武邑郡公。

墓志云:“及京王冀逆贼乱燕赵,假起义兵,闚竊神器。百姓凶凶,咸相影慕。夫人虽知二子雒阳並非纲里要,豫识不成,玄鉴事变。遂潜形默服,竟免虎口。” 此处言京兆王元愉作乱事。见《魏书·京兆王愉传》。(魏收:《魏书》卷二十二《京兆王》,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589页。)“世宗诏尚书李平讨愉,……见執以送(京师)。”此李平,即高太夫人之长兄。

《高道悦夫人墓志》书法与《高道悦墓志》同出一人之手。笔画峻整,笔势跳宕,结体侧倚。然刻工不如高志精细,尤其是末尾所列子孙名,显得比较草率。此二志书法所处的阶段,正是魏书特点大发展的时期。以前的魏书大都遗有隶书的痕迹,笔调朴实率意,结字自然,取横势。宣武帝开始,作品的笔画以雄强侧倚为基调,先前的乱头粗服面貌,这时已经见不到了。可见,魏书向隋楷书转化,又前进了一大步。

高植墓志铭

山东出土墓志全集(德州高氏墓地及墓志)(3)

《高植墓志铭》,北魏正光二年(521)刊,清康熙年间(1662-1722),出土于德州城北第六屯河岸,为田雯所得,今不知藏处。志石残甚,仅存上截。志文魏书,21行,行38字不等。

高植,《魏书》、《北史》有传,附于其父高肇传之后。《魏书》曰:“肇子植。自中书侍郎为济州刺史,率州军讨破元愉,别将有功。当蒙封赏,不受,云:‘家荷重恩,为国致效是其常节,何足以应进陟之报。’恳恻发于至诚。历青、相、朔、恒四州刺史,卒。植频莅五州,皆清能著称,当时号为良刺史。赠安北将军、冀州刺史。”墓志中载任凉州刺史,《传》无。

高湛墓志铭

山东出土墓志全集(德州高氏墓地及墓志)(4)

《高湛墓志》,东魏元象二年(539)刊,清乾隆十四年(1749)出土于德州,曾归本邑封氏,今不知藏处。志石正方形,边长55厘米。志文魏书,25行,行27字。

《高湛墓志》见于多家金石著述,有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跋尾》、阮元《山左金石志》、王昶《金石萃编》、洪颐煊《平津读碑记》、黄本骥《古志石华》、朱士端《宜禄堂金石记》、傅以礼《有万憙斋石刻跋》、李宗莲《怀岷精舍金石跋尾》、罗振玉《山左冢墓遗文》、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等。

高湛,史无载,墓志曰:“祖,冀州剌史,勃海公。……考,侍中,尚书令,司徒公。”志虽不言父、祖名,但可知此勃海公、司徒公即是高颺、高肇父子。据《魏书》高肇本传:肇,自云本勃海蓨人,五世祖顾。父颺,赠左光禄大夫,赐爵勃海公,谥曰敬。颺有五子一女:长子琨,袭封勃海公爵,早卒。其子猛,世宗时袭爵不变,尚长乐公主,即其姑所生、世宗同母妹。拜驸马都尉、中书令、殿中尚书,赠司空,幽帝时复赠太师、大丞相、录尚书事。颺次子偃,青州剌史,有子二、女二,子曰贞、庆。(有碑出土,现藏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长女于景明四年被世宗纳为贵嫔,及于顺皇后崩,永平元年立为皇后,即宣武皇后,延昌四年出家为尼。次女嫁河间王元琛。颺第三子寿,早卒。第四子,即权倾朝野的高肇。肇尚孝文帝妹、世宗皇帝姑高平公主。官历尚书左仆射,领吏部,冀州大中正,迁尚书令。《高湛墓志》云侍中、尚书令、司徒公,封平原郡公。肇长子植,历青、相、朔、桓四州剌史,有墓志出土。湛为肇之次子。颺第五子显,世宗封澄城郡公、侍中、高丽国大中正,早卒。颺之女即文昭皇后,偃之姊,母蓋氏,13岁入宫,后为孝文皇帝后,生世宗元恪、广平王怀及长乐公主。

《高湛墓志》曰:“天平之始,襄城阻命,君文武两兼,忠义奋发,还城斩将,蛮左同归。……寻除使持节、都督南荆州诸军事、镇军将军、南荆州剌史。于时,伪贼陈庆率旅攻围,孤城独守,载离寒暑,终能剋保边隍,全怡民境。”王昶《金石萃编》认为:高湛参加的这场保卫南荆州城之战,似指天平三、四年之间洛州上洛一路高敖曹与西魏宝炬的交攻,因为其时距元象元年高君之卒未久。事实上,高湛由天平之初行襄城事,转而军守南荆州,至元象元年(538)正月临难捐躯,前后四年间,在豫州、南豫州、荆州、南荆州一带,东魏与西魏,东魏与萧梁的攻杀战就很少停息过。据对《魏书》、《北史》、《北齐书》、《南史》的统计,大小战役有十数次。而《北齐书·尧雄传》所载一战,要比王昶所云高敖曹对宝炬的洛州战,更接近于墓志所描述的战争内容。《尧雄传》曰:“梁司州剌史陈庆之复率众逼州城,雄出与战,所向披靡,身披二创,壮气益厉,庆之败,弃辎重走。后庆之复围南荆州,雄曰:‘白苟堆,梁之北面重镇,因其空虚,攻之必剋,彼若闻难,荆围自解,此所谓机不可失也。’遂率众攻之,庆之果弃荆州来。未至,雄陷其城,擒梁镇将苟元广,兵二千人。”此次交战,《传》并未详其时间,按陈庆之死于大同五年(东魏兴和元年,539),即高湛死的第二年,战事所处的时间,正与墓志所述高湛守防南荆州的时间吻合。陈庆之,《南史》有传,《魏书》、《北齐书》均载其名,称其为萧梁镇守北疆的重要将领。《高湛墓志》作“陈庆”,应以正史为是。南荆州,《魏书·地形志》无。《高湛墓志》和《尧雄传》可证当时除设北荆州和东、西荆州外,确还置过南荆州。《尧雄传》所载南荆州保卫战,与《高湛墓志》所云地点也合。时间、地点、人物(敌方陈庆之),《传》、《志》均无出入。尧雄为解南荆州之围,出兵攻击白苟堆,以调虎离山计取得了胜利。那么,坚守南荆州城的将领是何人?《传》未及。《高湛墓志》告知:这守将即是都督南荆州诸军事、镇军将军、南荆州刺史高湛。

《高湛墓志》笔法秀劲,杨守敬《平碑记》以为骨格整练,褚遂良似从此出。杨震方《碑帖叙录》称其“字形方扁,运笔正雅,而富含蓄”。被书论家们推为北朝名品。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