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管辖哪些城市(划分为四个地区的亳州)
亳州管辖哪些城市(划分为四个地区的亳州)宋时,亳州属淮南路,宋真宗升亳州为集庆军,置节度使,统县七。唐武德四年(621年),谯郡更名为亳州,下辖谯县(今谯城区)、山桑县(今蒙城县)、城父县(今谯城区城父镇)、临涣县(今安徽濉溪临涣镇)、酂县(今河南永城酂城镇)、鹿邑县(今河南鹿邑县西南)、永城县(今河南永城)、真源县(今鹿邑县)8县。武德五年(622年),在亳州置总管府,辖亳、宋、颍、沈、谯等州。武德七年(624年)改亳州总管府为都督府。577年北周灭北齐,南兖州属于北周。鉴于谯城为军政重镇,北周在谯县设置总管府,统辖数州。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周静帝将南兖州改称亳州。隋大业三年(607年),又改亳州为谯郡。
亳州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华北平原南端,距省城合肥330公里,西部、北部与河南省接壤,西南部与阜阳市毗连,东部与淮北市、蚌埠市相倚,东南部与淮南市为邻,面积8374平方公里。
亳州中心城区规划面积扩大到218平方公里, 城镇化率年均增速居安徽省第1位。
亳州有现代中药、白酒、食品制造及农产品加工、汽车及零部件、文化旅游、煤化工及新能源、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劳动密集型装备制造等十大产业。
577年北周灭北齐,南兖州属于北周。鉴于谯城为军政重镇,北周在谯县设置总管府,统辖数州。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周静帝将南兖州改称亳州。
隋大业三年(607年),又改亳州为谯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谯郡更名为亳州,下辖谯县(今谯城区)、山桑县(今蒙城县)、城父县(今谯城区城父镇)、临涣县(今安徽濉溪临涣镇)、酂县(今河南永城酂城镇)、鹿邑县(今河南鹿邑县西南)、永城县(今河南永城)、真源县(今鹿邑县)8县。武德五年(622年),在亳州置总管府,辖亳、宋、颍、沈、谯等州。武德七年(624年)改亳州总管府为都督府。
宋时,亳州属淮南路,宋真宗升亳州为集庆军,置节度使,统县七。
金时,属南京路,下辖6县5镇。
元时,亳州属汴梁路,下辖6县。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刘福通起兵反元,拥韩林儿于亳州称帝,建 “韩宋”政权,以亳州为都城三年。
明朝初年,亳州一度为县,属南直隶凤阳府。弘治九年(1496年),又升县为州,境内设义门巡检司。
清初,亳州属安徽布政使司直辖。雍正二年,亳州辖谯县、太和县、蒙城县(今蒙城、涡阳和利辛部分地区)
1864年,清廷镇压捻军后,析谯县、蒙城县、阜阳县各一部设涡阳县。
1912年,国民政府降亳州为亳县,由省直辖,亳县兼管太和县党务。
1947年,设亳城市,辖亳县和郊区。
1986年,撤销亳县建制,设立县级亳州市。
1996年,亳州为省辖市。
1998年,收归省直辖(副地级)。
2000年,正式设立地级亳州市,下辖涡阳、蒙城、利辛三县和谯城区。
截至2016年底,亳州市辖涡阳县、蒙城县、利辛县和谯城区三县一区,其中谯城区为市委、市政府机关所在地,全市共有乡镇、街道89个,其中乡镇79个,街道1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