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庄古镇是在哪里(素有34)
李庄古镇是在哪里(素有34)旋螺殿的藻井旋螺殿傲世之作,旋螺殿在李庄,随处转转,都会遇到明清时期的各种建筑,这其中旋螺殿与奎星阁、白鹤窗、九龙石碑共称古镇四绝。在通往李庄的路旁,位于镇南2.5公里的石牛山上,就是旋螺殿了。这座三层重檐的八角形建筑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25米高的建筑采用抬梁支柱法,进深和面阔均为8米,藻井顶部为八面合成,网络状的花纹从左至右盘旋而上,构思精妙,做工精美绝伦。更堪称一绝的是,整座建筑没有使用一颗铁钉。
李庄距今已有1460年建镇史,是长江边上的千年古镇,位于四川省宜宾市郊19公里处的长江南岸李庄坝。因镇境有一天然大石柱俗名"李庄"而得名。
它依长江繁衍生息,形成了"江导岷山,流通楚泽,峰排桂岭,秀流仙源"的自然景观。
李庄古镇
而由庙宇、宫观、殿堂组成的"九宫十八庙"、中国营造学社旧址、保存完好的古街古巷、众多的古民居四合院以及被誉为李庄"四绝"的旋螺殿、奎星阁、九龙石碑、百鹤窗,形成了李庄独特的古民居文化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傲世之作,旋螺殿
在李庄,随处转转,都会遇到明清时期的各种建筑,这其中旋螺殿与奎星阁、白鹤窗、九龙石碑共称古镇四绝。
在通往李庄的路旁,位于镇南2.5公里的石牛山上,就是旋螺殿了。这座三层重檐的八角形建筑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25米高的建筑采用抬梁支柱法,进深和面阔均为8米,藻井顶部为八面合成,网络状的花纹从左至右盘旋而上,构思精妙,做工精美绝伦。更堪称一绝的是,整座建筑没有使用一颗铁钉。
旋螺殿
旋螺殿的藻井
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对整个建筑有过这样的赞美:梁柱结构之优,颇足傲于当世之作。旋螺殿不仅是近代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等人多次亲历实地研究考察的对象,其受力原理还被梁思成先生运用到了联合国大厦的顶部设计之中。那是上个世纪40年代的事了,当时的梁思成任联合国大厦的设计顾问,同时也是联合国大厦的设计者之一。
祖师殿,玉佛寺
沿小巷即可走到祖师殿。祖师殿原名真武宫,始建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由当时的民间组织天灯会筹资修建,由前后两个四合院组成,为砖木结构,总面积4349平方米,古朴清幽,建筑保存基本完好。
几户当地居民在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建筑里,过着悠闲的生活。
玉佛寺内部
玉佛寺位于镇政府西头,原来叫天上宫,是福建移民的会馆,是供奉天后圣母的地方,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玉佛寺是1998年才取的名字,现在寺内所供奉的是缅甸玉佛。整个建筑由两个四合院组成,由大山门进入,依次为戏楼、厢房、前殿和后殿,木质建筑的梁柱、门窗都有精美的雕刻,多为深浮雕和透雕(又叫镂空雕),让人称奇。而四周封火墙的斗拱飞檐同样让人叹为观止。
玉佛寺
到李庄时,恰逢寺内在摆流水席,那天是观音菩萨的生日。当地人说,寺里每逢初一和十五都有庙会。这是一种平时很难看到的民间活动。距此不远的是慧光寺,内里存有李庄四绝之一的九龙石碑,雕功精湛,构图精妙,世所罕见。另有一些书法作品供人观摩。
东岳庙
临江的东岳庙,据说是掌管当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地方。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历经嘉靖、万历年重建,现在的东岳庙建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占地1100余平方米,由大山门、丙灵殿、关圣殿、岱宗殿、十二殿等建筑组成。上个世纪40年代,这个人口只有两三千人的小镇,为了迎接在抗战中被迫内迁的同济大学师生,他们将庙中的神像集体搬家,集中堆放,并支起简易的桌椅,让这里成为了工学院的校舍,这在当时可算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东岳庙同时也是同济工学院旧址
走进这座庙宇,有两个院子,三重殿。那些保存较为完好的建筑经过这一两年的修葺恢复,更显其美轮美奂了。尤其是那些花窗,不仅式样多变,且做工非常精美。院中有无花果、香樟和桂圆树各一株,老干虬枝,却依然枝繁叶茂,绿意浓浓。站在这里,似乎还能听到当年上课时的钟声。
李庄老街
李庄的老街上,除了那些豪华的建筑,还有普通的民居,保存最为完好的是席子巷。这是一条建于清初的老街,长不过60余米,宽不过2.5米,却引来国内外无数的游人。前来采访的电视台更不少,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等都曾来此拍摄纪录片。 初一看,觉得只不过是条老街,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仔细一瞧,才发现确有特色。
李庄老街
整条街都是一楼一底的木建筑,穿斗结构,二楼清一色的吊脚楼。上有屋檐,这一来就把不宽的街覆盖了,街两旁的檐口仅40厘米的距离,站在街市往上眺望,仅看见一丝天空,故而席子巷又被称作一线天。
这条青瓦遮挡阳光雨水的小街,也遮挡了外界的喧嚣,人们不急不缓地过着悠闲的日子,挑水的、拉车的、摇蒲扇的,步履都那么舒缓。
以前这里是加工、出售草席的地方,席子巷也由此得名。今天,已没有了往昔的热闹,极为清幽。人称"李庄通"的左照环老师就住在席子巷,他的家似乎是这条街上最为热闹的地方。知道他的一些游人或记者,时常去他家打听有关李庄的故事,他也总会滔滔不绝地讲述一些李庄的过去。
文人学者的避难所
在距李庄镇西南5公里的板栗坳,有一座栗峰山庄,山庄内有一块立于1946年的石碑,碑名为"留别李庄栗峰碑铭"。碑文下部是一长串人名,都是些当时的文人名士,如傅斯年、梁思永、梁思成等。
1937年,日寇侵入华北,国民政府节节败退。1940年12月,中国营造学社在第6次内迁时来到了李庄,随同迁入的还有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和同济大学。
李庄古镇内还有抗战文化陈列馆
小小的李庄用自己的青瓦木墙为学者名士们搭建起了一座避难所,不少学者文人纷纷奔李庄而来,人数最多时有1万余人。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在这里继续科学和文化的研究,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建筑学家梁思成就是在李庄完成了他的扛鼎之作——《中国建筑史》,他和妻子林徽因女士及儿女当时就住在李庄上坝村的张家大院,其故居今天尚存。
同舟共济 未曾相忘
在抗日内迁的6年里,所有来者均受到了李庄人的大力帮助。
在他们迁来前夕,李庄开明士绅曾发过电文:"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李庄,这座千年古镇,以她宽厚的胸膛迎接佑护了颠沛流离的文化界、知识界、科学界的精英。
正因为此举,李庄有了"抗战大后方"的盛誉。今天,那些昔日的学习、科研基地仍完好地保存于长江之畔:张家祠,当时中央博物院所在地;
古镇内一些古老建筑的屋顶别具特色
祖师殿,当时同济大学医学院所在地;
东岳庙,当时同济大学工学院所在地;
玉佛寺,当时中央供粮仓库……
1992年和2001年,梁思成的学生、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梁思成之子梁从诫、三女梁再冰等人曾先后分别来李庄故地重游。
梁从诫还亲笔撰文:"……梁氏全家始终未忘当年艰苦岁月中李庄乡亲们的扶助之情。" 或许是因了这段历史,李庄人给人的印象是非常儒雅的,无论走到哪里,无论是问路还是打听有关的历史,当地人都会很热心地介绍,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