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吃什么暖脾胃(学会这几个动作)

吃什么暖脾胃(学会这几个动作)首先,我们要知道,热气的本性是往上走,寒气的本性则是向下走,若任由它们自由发展的话,将破坏机体平衡而引发疾病。# 为什么会出现“上热下寒”?简单概括,就是“上半身常常一阵燥热,下半身却一片寒凉”。“上热”的表现: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嗓子干疼、扁桃体炎、脸上长痘、眼睛红痒、难入睡、易失眠、头热、头痛、头胀、头晕、甚至血压升高;“下寒”的表现:饮食耐温不耐寒,腰膝酸冷,便溏腹泻,男性有夜尿频多的困扰,女性则常月经不调、痛经,伴有小腹不温、手脚冰凉。

随着久坐的时间越来越长,熬夜的时候越来越多,很多人会发现,自己的身体,好像渐渐出现了各种“矛盾”症状

如果你:脸上容易长痘,动不动就喉咙痛,经常心烦失眠,但同时又很怕冷,常年手脚冰凉,喝点冷饮就腹泻……说明你正处于「上热下寒」的状态。

吃什么暖脾胃(学会这几个动作)(1)

# “上热下寒”的具体表现

中医认为,上热下寒就是阳盛于上,阴盛于下,上下不交通,又叫「心肾不交」。

简单概括,就是“上半身常常一阵燥热,下半身却一片寒凉”。

“上热”的表现: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嗓子干疼、扁桃体炎、脸上长痘、眼睛红痒、难入睡、易失眠、头热、头痛、头胀、头晕、甚至血压升高;

“下寒”的表现:饮食耐温不耐寒,腰膝酸冷,便溏腹泻,男性有夜尿频多的困扰,女性则常月经不调、痛经,伴有小腹不温、手脚冰凉。

吃什么暖脾胃(学会这几个动作)(2)

# 为什么会出现“上热下寒”?

首先,我们要知道,热气的本性是往上走,寒气的本性则是向下走,若任由它们自由发展的话,将破坏机体平衡而引发疾病。

人最好的状态,是阳气在下部,自下而上温煦全身;阴液在上部,自上而下灌溉全身。

也就是我们的心火往下走,温暖下半身,肾水往上走,滋润我们上半身。

这样我们身体才会阴阳平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心肾交融,水火既济」。而现代人的一些生活习惯,影响了身体气机的通畅:

饮食不节,瘀阻中焦

思虑过度,肝气郁结

久坐不动,气血不畅

熬夜贪凉,阳气亏虚

......

所以,造成“上热下寒”的原因:中焦脾胃瘀阻,道路不通;肾阳不足,下面缺少火力。上面的火下不来,下面的水上不去,阳浮于上,不能温煦下身。

吃什么暖脾胃(学会这几个动作)(3)

# 怎么改变“上热下寒”体质

对于上热下寒的朋友,调理时切记不能盲目滋补,否则会使上面更热,火越来越大;

也不能单纯使用泄火、降火的寒凉药物,不然会让身体寒上加寒、虚上加虚,造成恶性循环。

调理上热下寒的关键是要:打通中焦,同时温养肾阳,引火下行。

01

运动,推动气血运行

久坐久卧、缺少运动是造成越来越多人“上热下寒”的一大原因。

经常宅着、坐着,运动少,下肢经络不通、气血运行缓慢,导致阳气生发不畅、郁闭阻塞。

适当的运动,可以极大的推动气血的运行,使阳气有序的运转流动起来,去到它该去的地方。

坚持练习八段锦便是非常合适的选择,对增强体质、调节人体各脏腑经络气血的运行有很大的帮助。

道门八段锦,每式动作针对不同的脏腑,既能独立成段单独练习,也可一气呵成反复练习,老少皆宜,非常适合全家人一起学习。
一套动作下来,能很好的帮助大家,加速周身气血循环,舒筋柔骨,缓解肌肉酸痛,提高身体灵活性,增加身心的感知性。

02

摩腹,打通中焦脾胃

中医说“腹要常摩”,大家可以经常在饭后、晨起、或睡前进行摩腹,除了让食物更好的消化,也可以帮助脾胃的气机能保持上下通畅,助力身体的圆运动。

推荐大家坚持练习「仙人揉腹法」,通过八式动作,让我们的脾胃恢复动力,打通淤堵。

一套动作下来,打几个嗝、放几个屁,气血马上就通常了。气血一通,病就不可能待在身体里。

寒露节气过后,天气渐凉,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

如果对脐部防护不当,寒气很容易通过肚脐侵入人体,引发急性腹痛、腹泻、呕吐等身体不适。

所以,要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添衣物,睡觉时盖好腹部,多做推腹的运动,调理气机,将肚脐部位的寒气驱散。

吃什么暖脾胃(学会这几个动作)(4)

03

泡脚,增强脾肾功能

其实泡脚不仅可以祛寒,对于上热下寒的朋友也很有帮助。 泡脚可以刺激肾、脾经脉原穴,使整条经脉得到刺激,帮助打通脾胃淤堵的同时,又能增强肾的功能。 泡脚时,可用双手搓摩后腰,也可搭配花椒、生姜、艾草等性温的草药一起来泡,温暖寒凉的下半身,同时达到引火下行的作用。

吃什么暖脾胃(学会这几个动作)(5)

04

艾灸,健脾胃温肾阳

调理上热下寒,先要从健脾益胃入手,目的是打通中焦要塞。 艾灸时先灸【中脘、神阙、气海】等穴位,利用灸法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的功能,强壮脾胃运化功能,调好气机枢纽。 而另一个关键就是温煦肾阳,让身上的火下得来,水上得去,阳气运转有序,从而温暖滋养全身。
【涌泉穴】为肾经之井穴,又是肾经经气始发之处,艾灸涌泉穴,不仅可将浮越上行之火下引,又能将涌泉之肾水升发蒸腾以滋养上焦,使上热下寒之症得以缓解。 艾灸之前,可以先按摩或搓揉穴位经络,有利于打开穴位,进一步提高艾灸效果。

吃什么暖脾胃(学会这几个动作)(6)

​I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注明:来源甘草学园公众号、作者姓名。

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