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抄家结果(张居正被抄家罪有应得)
张居正抄家结果(张居正被抄家罪有应得)好在朝中还有不少正直的大臣,诸如吏部尚书杨博、左都御史葛守礼等人,找到张居正,要求慎重的审理此案。为了堵众臣的口,张居正拿出一份司礼监冯保的审讯口供给他们看,表示这是嫌犯王大臣的亲口供述。张居正的说法显然不能使朝廷众臣信服,于是包括都察院、刑部在内的众多大臣联名上疏万历皇帝,要求公开重新审理此案。张居正和冯保打定主意,此番定要将高拱往死里搞,所以坚决不退让。但万历皇帝也想知道事情的真相,所以他指派了自己非常信任的锦衣卫左都督朱希孝,再去会同冯保审理。朱希孝为人正直,他对王大臣用刑,要他从实招来。此时已经身为内阁首辅张居正的闻讯后,一个将前任首辅高拱斩草除根的办法油然而生。他上疏万历皇帝,认为一个普通人混进宫内,肯定有极大的阴谋。冯保将一把利刃藏在这名嫌犯身上,并让他承认是受高拱指使前来刺杀万历皇帝的,否则大刑伺候。此人按照冯保的吩咐,说自己受高拱的指使行刺皇帝,并供出高拱在京的家人李宝、高
公元1582年,也就是大明王朝的万历十年,明朝第一首辅张居正去世。万历皇帝下令将张居正抄家,并削其生前所有头衔,家人被下狱、被流放,张居正被定罪昭告天下。正是因为张居正生前荣宠无比、权倾朝野,死后却落得这种下场,反差极大,海瑞才会评价他“工于谋国,拙于谋身”。海瑞说张居正善于谋划国家大事,而不善于谋划自己的生前生后的小事。在作者看来,这种表述并不准确,至少张居正为了首辅之位,心狠手辣、不择手段,甚至无所不用其极。
张居正作为一名首辅,他所开展的变法是一场值得称道的历史事件,为腐烂到根的大明续命。而在实际的过程中,张居正却充斥着密室阴谋、排斥异己、玩弄权术等等种种不光彩的东西。张居正是在万历初年被拜为首辅的,而他之前的首辅叫高拱。高拱是张居正的前辈,嘉靖时期,他在做国子监祭酒时,张居正在他手下做司业。隆庆皇帝朱载垕在继位之前,高拱还和张居正一起做了多年朱载垕的老师。按理说他们二人一起共事多年,知根知底,应该是非常友好的。嘉靖皇帝朱厚熜去世之后,隆庆皇帝朱载垕继位,做了多年老师的高拱和张居正终于熬出来了。
二人先后成为大学士,一同入阁,高拱因资历排名在前面,成了内阁首辅。在隆庆皇帝在位的六年间,首辅高拱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并没有出过什么差错。如果说高拱有错的话,那就是只有一个错,只要他一天不走,张居正出不了头,当不上内阁首辅。公元1572年五月,隆庆皇帝病危,遗终前托孤高拱、张居正、高仪三位大学士,一起辅佐幼小的明神宗万历皇帝。高仪是文渊阁大学士,但他只想明哲保身,不愿与高拱、张居正相争。这样局势就很明朗了,权柄由高拱、张居正执掌,共同替幼小的万历皇帝理政。一山不容二虎,张居正一直在寻找机会,寻找一个扳倒高拱,成为内阁首辅的机会。
张居正于是与另一个权势人物——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结成同盟,共同遏制首辅高拱。如此一来,朝廷的格局便是高拱、张居正,和大太监冯三足鼎立。张居正和冯保暗通款曲,二人一拍即合,内阁首辅高拱势单力薄。为了尽早扳倒高拱进而做上首辅,张居正率先发难了,他唆使户科给事中曹仲平上疏弹劾高拱。曹仲平的上疏中列举首辅高拱十大罪,其中就有“不忠”,“不忠”是封建时代最重的罪名。高拱也不甘示弱,授意御史张集上疏请求扩大首辅权力,并削弱司礼监的作用。高拱草拟一道奏折,建议采取五项措施,限制司礼监的权力,并且通报给张居正。
抑制宦官势力,这是历朝历代共同的做法,张居正没理由反对,还当面夸赞高拱此举将流芳千古。可一转身,张居正马上派人向冯保通风报信,商量对策。因为高拱要求抑制司礼监掌印权力的上疏批回来了,上面写有"照旧制行"。高拱说,这样重要的批示为什么不让内阁拟稿,怎么让司礼监草拟意见呢?送公文的太监答复说这是小皇帝亲自批的。高拱不太相信太监的答复,随口说了句:皇上只有十岁,哪能裁决政事呢?这句话说出了口,高拱也发觉自己说错了话,但为时已晚。扣帽子是古代官场的一门重要技艺,张居正何等聪明的人,一眼就看出这句话的破绽。
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马上报告给万历皇帝,小皇帝朱翊钧一听首辅高拱看不起自己,跑到太后那里哭诉。太后也觉得高拱太放肆了,是犯上欺君,首辅高拱的命运就这样被决定了。数日之后,万历皇帝召集内阁、六部、文武大臣,要宣布重要旨意。高拱听说后非常高兴,认为皇帝是要驱逐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等文武百官到齐后,领头的太监当即宣布:"张居正接旨。"首辅高拱立刻知道大事不妙,因为他是内阁首辅,按理应由他带领群臣接旨。果然,皇帝的圣旨中说首辅高拱擅权,把持朝政,目无皇帝,当即卸任所有职务,回老家颐养天年。高拱当然知道自己被逐,是冯保和张居正在背后搞的鬼,但也无可奈何,遂告老还乡。
然而张居正还假惺惺的上疏万历皇帝,给高拱求情,不知情的大臣们皆对张居正交口称赞,道其光明磊落。如果读者们觉得张居正还不够腹黑,接下来他对已经告老还乡的高拱的做法,将腹黑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张居正、冯保的联手策划下,万历皇帝和太后赶走了首辅高拱。此时高拱已是六十多岁了,不出意外,他这辈子将老死家乡,没有复出的可能。目的已经达到,然而心狠手辣的张居正并没有收手,他决定将前首辅高拱斩尽杀绝。公元1572年的一个平常的清晨,万历皇帝照例从乾清门去上朝。一位穿着太监服装的人深色神色慌张的向万历皇帝走来,被万历皇帝的侍卫擒住,皇帝命令大太监冯保调查此事。
此时已经身为内阁首辅张居正的闻讯后,一个将前任首辅高拱斩草除根的办法油然而生。他上疏万历皇帝,认为一个普通人混进宫内,肯定有极大的阴谋。冯保将一把利刃藏在这名嫌犯身上,并让他承认是受高拱指使前来刺杀万历皇帝的,否则大刑伺候。此人按照冯保的吩咐,说自己受高拱的指使行刺皇帝,并供出高拱在京的家人李宝、高本等人是同大谋。如此一来,前首辅高拱面临行刺皇帝的大罪,如果罪名成立,将被凌迟处死,并诛九族。如此心狠手辣的事,估计也就张居正能干的出来了。高拱密谋行刺皇帝的“审讯结果”出来后,朝野震动,嫌犯叫王大臣,这便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王大臣案”(见《明实录·神宗实录》卷三)。
好在朝中还有不少正直的大臣,诸如吏部尚书杨博、左都御史葛守礼等人,找到张居正,要求慎重的审理此案。为了堵众臣的口,张居正拿出一份司礼监冯保的审讯口供给他们看,表示这是嫌犯王大臣的亲口供述。张居正的说法显然不能使朝廷众臣信服,于是包括都察院、刑部在内的众多大臣联名上疏万历皇帝,要求公开重新审理此案。张居正和冯保打定主意,此番定要将高拱往死里搞,所以坚决不退让。但万历皇帝也想知道事情的真相,所以他指派了自己非常信任的锦衣卫左都督朱希孝,再去会同冯保审理。朱希孝为人正直,他对王大臣用刑,要他从实招来。
王大臣大叫,你们之前许诺我的富贵,让我说高阁老指使,凭什么又要拷打我?朱希孝又将王大臣原来的招供的同谋叫过来混杂在人群中,让他辨认,王大臣竟然辨认不出。事情到这一地步,张居正和冯保怕反过来牵连自己,匆匆将王大臣处决,“王大臣案”也就不了了之。前内阁首辅高拱,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差点背上了诛九族的罪。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张居正为了上位首辅是有多么的不择手段,并且还心狠手辣,欲斩尽杀绝置前任首辅于死地。就是这样一个人,海瑞还评价他“拙于谋身”,作者实在是不敢苟同。不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将其抄家,革除一切头衔,也算是冥冥中的报应吧。
参考资料:《明实录·神宗实录》卷三、《明史纪事本末》等